樂以忘憂:薛仁明讀論語 | 拾書所

樂以忘憂:薛仁明讀論語

$ 221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學習孔子的處身之道,在逆境中仍能安定身心
了悟當下的心理狀態,在煩憂時還能保持樂觀


與生命相激盪,與現實相對應。薛仁明以淺顯直白的語言,多面向解讀《論語》,在孔子師生的對話間,一一尋找古人如何活得風光愉悅的奧義,再印證現代人怎樣才可以活出「樂以忘憂」的境界。

孔子深諳「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因應學生的生命態度大不同,答案自然不一樣。儒道與俠義精神有何共通之處?現代人要如何用儒與俠來修身養性?人生如果可以「不忮不求」,面對情感與名利的追求與渴望,心就可以不煩亂、不執著、不陷溺。人為什麼要修養?就是修一個中庸之道,修「喜怒哀樂之未發」,修到心中無事。

相較於弟子「修己」,孔子著力於「安人」,讓周遭的年長者都能心安,朋友間相互信任,年少之人能被關懷與照顧。在這個躁鬱的年代,可以先問自己是否心安理得、修己修了多少?讓自身成為一個自在安然的人,就是一種圓滿,如能進一步讓身邊的人安定,則能共創安穩的社會。

今天我們讀傳統典籍,重點不是要了解孔子是什麼思想,莊子有何哲學,而是想要治身心之道。本書引導你:

•「看透煩惱」——一日三省吾身是真正的反省嗎?應該心如明鏡般時時觀照,是否對誰的批評耿耿於懷,為何看這個人怎麼都不順眼,從這類經常有的煩惱省思起。

•「追尋悅樂」——如何才能悅、樂?一個好東西、一件好事情,讓人常常感受愉悅,我們要慢慢調整身心,讓自己和他人都能心生歡喜。

如果你經常為負面情緒與焦慮困擾,孔子教你積極正面的人生道理,讓我們自由自在地成為心的主人,使你能安定惶惶不定的心靈,有寬廣心胸駕馭世間百態。

本書特色

★集結薛仁明於兩岸演講、廣受歡迎的《論語》課程內容,並收錄薛老師與學員間彼此激盪的問答對談。內容活潑生動,絕對是別開生面、出人意表的「論語課」。

★原典逐句白話,講解平易近人且結合政治、教育等時事,古今對照,更能鑑古知今,在現代生活中運用。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論語》怎麼讀
儒與俠
顏回有靜氣
修己安人
管仲之仁
君子儒與小人儒
「經」與「權」
簡易法門有副作用
真實世界的反省
舉重若輕
儒與黃老的平衡
因材施教
動態平衡之道
不忮不求
陰陽調和
孔子的大實話
身邊有大師
氣象大,不必純粹
接地氣
君不君,故臣不臣
民主與民本
正人君子馬英九
由之?知之?
風乎舞雩
恕道
如得其情
興於詩
天地之始
為君難,為臣不易
讀經教育

內容試閱


《論語》怎麼讀

讀《論語》,我建議先只讀原文,也就是所謂的「素讀」,讀沒有任何注釋的白文。歷代的《論語》注釋已經多得嚇人,單單為了一、兩個字,常常就可以眾說紛紜、糾纏半天;至於整句的解釋,更是各說各話、各持己見。最後,就成了讓所有人尋章摘句、「死於句下」的無底深淵。讀《論語》,首先別掉入這個陷阱。

在原文之外,另外去找些注解參考書,當然可以。三十年前我念大學時,最認真讀的,是朱熹的《四書集注》。但如果你現在問我:用《四書集注》好不好?我只能說:「最好不要」。那是另一個無底洞,是理學家的一套所謂「義理」系統;那系統剛進去時會覺得很迷人,似乎非常有道理;可不知不覺的,人會被桎梏住,全身發緊。至少,我就曾經跳進去這個誤區;換句話說,那時我全身發緊,而且,還緊了很久。

時下各種注解書實在太多了,在這麼多注解書之中,到底哪一個最好,其實我也說不上來。不同的《論語》注解版本,很多字句的解釋完全是天差地別,沒有人知道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除非問孔子本人。但話說回來,即使是孔子再世,你真問他,也未必有用;恐怕他看了某些章句之後,也得遲疑片晌,說:「隔了這麼久,其實我也忘了當初是什麼意思。」而且,同樣的詞句,在不同時空之下,意思也常不一樣;就算問孔子,他也還要仔細回憶當天是跟誰講的、是在什麼情境下說的。在這回憶的過程,肯定有些是錯置、有些是模糊、甚至有些根本就是忘掉了。更別說《論語》中經常可以看到,孔子回答不同弟子所提的同一個問題時,會談出兩個完全顛倒的觀點。那麼,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論語》原文中那些具體的情境給抽離掉,將孔子的話當成一條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遠離了《論語》。所以,讀《論語》的第二個前提是,不要去糾結那些字句到底什麼意思,可以先看我們看得懂的。講句老實話,單單那些看得懂的,就夠我們受用一輩子了。《莊子》說的,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讀書不要貪心,別讀太多,也別想要把什麼東西都搞懂。

更進一步說,倘使搞懂了,對你當真就有幫助嗎?那也未必。那些自以為搞懂很多道理的人,常常也是讀書對他最沒幫助的人;因為,懂越多道理,越容易產生我執;懂越多道理,學問與生命也越容易割裂。

所以,別貪心,別啥東西都想搞懂。有些章句不明白,就先擱著。什麼東西都想搞懂,啥事都「打破砂鍋問到底」,那是西方式追求客觀知識、追求邏輯正確的態度,不是中國人踏實過生活的態度。中國人面對事物會保持一份基本的虔敬,知道有些東西是在我們的能力邊界之外,有些東西我們是沒有能力知道的,甚至,有些東西我們壓根就不應該知道。這就叫「止」,就是要懂得踩刹車。因為懂得「止」,所以陶淵明才會說「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其實是種大氣。

所以,一開始讀《論語》,我們先建立起簡單的大方向,就兩個字——「受用」。我們讀了感覺到受用,這樣就好。其他的,統統無關緊要,統統都可以放下。所有問東問西、枝枝節節的問題,我們沒那個閒功夫來理會,就留給學院的教授先生去操心吧!

接下來,我們談談《論語》的編排。《論語》整本書的編排當然有一定的架構和脈絡;但大家別忘了,孔子當初可不是為了這個架構和脈絡才來說話的;換句話說,這個架構必然是事後建立的。孔子的門人把孔子語錄記載下來,而後在整理編排時,按照一定的脈絡安排,形成今天我們所讀的《論語》。這裡面,必定有編輯群的思路與喜好,甚至也有他們的偏見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