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經典鉅作
《周易》,五經之一。相傳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占筮用書,後來經過周文王的演繹和孔子的闡釋,才成為傳統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經書,是修身齊家乃至治國施政的參考,更是儒門子弟的必讀經典。據說孔子及其儒門後學,曾陸續為它寫了解釋內容體例及各種疑義的文字,後人統稱為《易傳》。
很多人以為讀《周易》可以卜吉凶、測命運,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因為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亦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對現代讀者來說,了解《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宜從易學史入手。【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有系統地梳理《周易》的起源與演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意義,並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層次井然、條理分明,使讀者更能親近這部古奧難懂的典籍。
《易傳》的產生,本來就是用來解「經」的。它的詮釋包括《周易》的思想內涵、八卦的性質及功能、易象的產生及推演等等。歷來對經、傳分合多有歧義,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以為,經傳合讀比較能夠了解經文的意義與旨趣,又可省去翻檢對照的麻煩,便於學《易》。【經傳編】即以經傳合編的方式說解《周易》,注釋簡明精確,直譯淺白通順,新繹兼採眾說,對初學者而言》,最方便也最容易入門。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讀古文,想問題》、《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以及漢字學之《漢字從頭說起》、《許慎及其說文解字》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譯者介紹
目錄
【通論編】
自序
第一章 《周易》有廣狹二義
第二章 《周易》的名義
第三章 從「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談起
第四章 孔子與《易傳》
第五章 孔子六傳而至漢初田何的問題
第六章 漢初《周易》經傳的傳承
第七章 《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上)
第八章 《易》學的古義與新潮(下)
第九章 《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上)
第十章 《易》學的流派與分期(下)
第十一章 《周易》的讀法(上)
第十二章 《周易》的讀法(下)
第十三章 《周易》的基本結構與常用術語
第十四章 筮占的程序與方法
附錄:《周易》歷代人物年里著作簡表
參考書目舉要
【經傳編】
壹、卷首
卷頭語:先讀「十翼」的五篇
繫辭上傳
繫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貳、上經
1. 乾卦
2. 坤卦
3. 屯卦
4. 蒙卦
5. 需卦
6. 訟卦
7. 師卦
8. 比卦
9. 小畜卦
10. 履卦
11. 泰卦
12. 否卦
13. 同人卦
14. 大有卦
15. 謙卦
16. 豫卦
17. 隨卦
18. 蠱卦
19. 臨卦
20. 觀卦
21. 噬嗑卦
22. 賁卦
23. 剝卦
24. 復卦
25. 無妄卦
26. 大畜卦
27. 頤卦
28. 大過卦
29. 坎卦
30. 離卦
參、【下經】
31. 咸卦
32. 恆卦
33. 遁卦
34. 大壯卦
35. 晉卦
36. 明夷卦
37. 家人卦
38. 睽卦
39. 蹇卦
40. 解卦
41. 損卦
42. 益卦
43. 夬卦
44. 姤卦
45. 萃卦...
自序/導讀
四
《周易》是一本傳自周代講述占筮的古書。因為它講述占筮,很多人以為讀了它可以卜吉凶,測命運,可以明白人生的究竟,所以都對它有興趣。但也因為它流傳已久,又沾上一些迷信的色彩,語言文字以及思想觀念,都已因古今之變、南北之異而產生了許多隔閡,因此對現代讀者來說,讀《周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周易》該怎麼讀?我看過一本談《周易的自然哲學》的書,著者李零的建議是:先讀原書,次讀《易》學史,最後讀出土本。他說的原書,包括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宋代程頤《周易程氏傳》、朱熹《周易本義》,清代惠棟《周易述》,以及近人楊樹達、尚秉和、高亨的一些著作;《易》學史包括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出土本則包括上博楚簡《周易》、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雙古堆漢簡《周易》以及李學勤的《周易溯源》等等。顯然他所建議的書目,是提供給讀者進一步探究時作為參考。
他的建議是值得重視的。他所說的:「最基本的書,還是《易經》(按,指「古經」部分)、《易傳》」,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但對他所說的「很多書,只有為了研究易學史,才有必要讀」,則有不同的看法。
我以為「史」者講的是通古今之變,既然要通古今之變,當然參考的資料越多越好。而且,我以為要對《易經》有完整的認識,正宜先從易學史入手。《周易》雖然是一部講占筮的古書,但它後來已經朝著「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向發展,經、傳所包含的內容,絕非卜筮二字所能囊括,就像《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可以說是一部凝聚古人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的學術著作;而且《易》學本來就是講變通之道的,因此讀《周易》不從《易》學史入手,我期期以為不可。
筆者以為《易》學史上有兩大流派,一為象數,一為義理,而想要真正讀懂《易經》,也正需象數、義理二者兼顧。否則不識治學之途徑,難以入門,遑論登堂入室?漢、宋《易》學之中,一些比較艱深、迄今尚有爭論的課題,也都要讓初學者有初步的認識,否則將來如何作進一步的探究?
筆者的這本《周易新繹·通論編》,正是從《易》學史的觀點,參考古今學者的重要論著,分析說明歷代《易》學的流變及其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另外一本《周易新繹.經傳編》則採筆者慣用的「新繹」形式,據通行本加以白話注解直譯而成。希望這兩本書對《周易》的讀者都能有些幫助,可以作為入門的基礎。
五
最後,還有幾句話,獻給聰明的讀者,你。
李申、廖名春等人合撰的《周易經傳譯注》序中曾說:
《易經》是部占卜書,並且是上層人物,或者說,就是天子、王室或者朝廷之上的人們所用的占卜書。後來,能夠運用《易經》進行占卜的,才擴大到諸侯,再後才及於一般士人。至於民眾,從《易經》成書至今,幾乎從來無人真正用《易經》進行過占卜。他們所能運用的,最多是由《易經》演繹而來的各種變種。
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種說法。我希望讀者在讀了《周易新繹》這本書之後,不要奢望它可以立即幫助你進行占卜,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