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2023年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 | 拾書所

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2023年版):從蘇格拉底到卡繆

$ 885 元 原價 1,120

內容簡介

大師解讀.華文世界最精采、完備的西方哲普之作
二十四位西方大哲的思辨之旅: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多瑪斯.笛卡兒.史賓諾莎.休謨.盧梭.康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齊克果.馬克思.尼采.柏格森.懷德海.卡西勒.德日進.雅士培.馬塞爾.海德格.卡繆


「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傅佩榮

華文世界近年最精采的西方哲普之作,由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於洪建全基金會的一系列課程錄音整理而成,以「見解明確,方法清晰,系統完備,並且對現實人生有深刻的啟發」為原則,挑選從古希臘直到當代的二十四位西方哲學家,在「不搬弄太多原典,不在專門術語中打轉,同時以準確清楚的口語介紹西方哲學名家的思想」的基礎上,為大眾解讀西方大哲的人生智慧,體驗聖哲的愛智之趣。

不同於中國哲學重視整體見解、實用知識、道德傾向、社會關係,並自先秦儒家與道家出現後鮮有全新論述,西方哲學的思辨趣味可謂獨樹一幟,其風貌從古至今都是百家爭鳴,以哲學為「愛智」,勇於慎思明辨、追求真理。閱讀西方哲學,可以培養理性思辨的習慣,正是知識份子所應具備的條件。凡事但求合理,進而推究理性之依據,設法建立共識;這正是注重溝通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修養。

第一卷即從古希臘三哲之一蘇格拉底所奠定的西方哲學基礎上開展,依時序介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休謨、多瑪斯、奧古斯丁、笛卡兒、史賓諾莎等哲人;第二卷開始,引介影響近代思潮甚深的盧梭、康德、席勒、黑格爾、叔本華、齊克果、馬克思、尼采等;第三卷為柏格森、懷德海、卡西勒、德日進、雅士培、馬塞爾、海德格、卡繆等近代哲人,呈現出承先啟後的思想演變,以及不同時代的特定挑戰。各章均有哲學家的生平簡介與主要觀念介紹,閱讀後即能掌握各大家的學說梗概。

本書邀請大家一同貼近西方哲學家的心靈,知道這些知名的哲學家究竟如何思考宇宙與人生的問題,如何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來表述自己的想法,以及他們的心得對我們現代人有何種啟發作用。站在這二十四位巨人的肩膀看世界,對於西方思潮的發展主軸與特定風格,便不覺得陌生,進而開拓視野、提升思想高度,非常適合作為接觸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傅佩榮論語、孟子、易經二十四講》、《人性向善論發微》、《傅佩榮講道德經》、《傅佩榮講易經》等,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策劃《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全六冊)及編譯《上帝.密契.人本》。
傅佩榮國學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9S7VJzSXFj41-V6UV2sNA譯者介紹

目錄

第一卷

總序 品味西方心靈

1 蘇格拉底 Socrates, 469 B.C.- 399 B.C.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2 柏拉圖 Plato, 427 B.C.- 347 B.C.
無知是最大的罪惡

3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384 B.C.- 322 B.C.
幸福來源於我們自己

4 奧古斯丁 Augustine, 354-430
如果要明白,就應該相信

5 多瑪斯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追求人生最高的幸福

6 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要以探求真理為畢生的事業

7 史賓諾莎 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
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8 休謨 David Hume, 1711-1776
理性永遠無法戰勝情緒


第二卷

總序 品味西方心靈

1 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人民的聲音,就是上帝的聲音

2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3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人在遊戲時,才完全是人

4 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

5 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既不屈從愛,也不屈從恨

6 齊克果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歷程

7 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
人性是人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製造出來的

8 尼采 F. W. Nietzsche, 1844~1900
那些沒有消滅你的,會使你變得更強壯


第三卷

總序 品味西方心靈

1 柏格森 Henri Bergson, 1859~1941
生命的本質在於創新

2 懷德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
教育是使人通過樹木見到森林

3 卡西勒 E. Cassirer, 1874~1945
藝術乃是通往自由之路

4 德日進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
人類應該自問要走向何方

5 雅士培 Karl Jaspers, 1883~1969
追求人的提升與超越

6 馬塞爾 Gabriel Marcel, 1889~1...

內容試閱

卡繆 Albert Camus, 1913~1960
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


卡繆說:「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當一個人感覺到人生是荒謬的時候,便是自我對生命的質疑或否定,此時就會出現一種「我的反抗」。「我的反抗」並非為了自己,而是在人的實際生命之中,只要看到任何人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就像是自己也受到不平等待遇一樣。因此,「我的反抗」是為了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受委屈而發出的。

引言

時代背景
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是法國當代文學家,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得獎時才四十四歲。他在文學上有極高的才華,在哲學上也有特殊的見解值得參考。
卡繆生於北非阿爾及利亞,屬於邊緣地帶的法國人。當地主要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卡繆則是屬於統治階級的白種人,但是以法國而言,阿爾及利亞算是邊緣,離文化核心的巴黎還有一大段距離。
他從小身世坎坷,一歲時父親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過世,所以他生下來後就是母親帶著他和哥哥一起生活。他的作品裡沒有出現過父親這個角色,也許是因為他沒有與父親共同生活的經驗。他的作品裡面常見描述的是一個母親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他的母親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文盲,靠著做粗活、洗衣服把子女帶大。
卡繆從小在物質生活上相當貧困,但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卻非常快樂,因為阿爾及利亞臨近地中海,終年溫暖的陽光不斷,大自然豐富的內涵從不吝惜,陽光不會只照有錢人。所以卡繆從小就生活在兩個極端之間,一邊是非常窮困的現實生活,一邊是非常豐富的大自然感受,如海洋、陽光及美麗的地中海畔。他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成長,從小喜歡沉思,後來又喜歡寫劇本,二十幾歲讀大學的時候就組劇團演戲。
卡繆所處的時代顯然充滿了戰爭,他於一九一三年出生,次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到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熱時,他三十歲還不到。二十七八歲就出版處女作《異鄉人》,結果一鳴驚人,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說出了現代人心中的隱憂,雖然我們對自己所處的世界覺得很熟悉,生活環境、朋友、語言及傳統,但是現代化的社會使人不知不覺地產生一個問題:這一切是為了什麼?這一切有什麼意義?也就是說,為什麼要這樣生活、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和目的呢?這個問題一出現,馬上就會產生一種落寞的感覺,彷彿我在這個世界上是無依無靠的,沒有任何地方可以使我的心靈得到平靜,就好像一個流浪在外的人。《異鄉人》裡有一些描寫,譬如,每天早上起來上班、下班,星期天放假,然後再上班、下班,中間有吃飯、睡覺等例行事務。日子一天天過去,好像生活就是不斷地循環,但是忽然有一天我問自己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呢?這時候麻煩就來了,因為好像找不到什麼特別的理由,生活變得沒有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本身是會落空的,過一天算一天,只有量而沒有質。
《異鄉人》能夠一鳴驚人,除了作者本身的才華之外,最重要的是它掌握到現代人普遍感受的痛苦。這本書出版之後,首先寫書評推介的是沙特(J. P. Sartre, 1905-1980)。沙特比卡繆年長八歲,算是文壇前輩,住在巴黎,是上層社會知名的文人。他的書評稱讚卡繆對荒謬的探究,由此使卡繆受到大眾的注目。但是後來兩人處得不好,原因之一大概是沙特比卡繆晚七年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們共同參加地下抗德運動,當時法國被德軍佔領,人民失去了自由,很多知識份子不願意屈服,就去辦地下報紙,沙特與卡繆創辦《戰鬥報》。他們常在一起聊天,關懷國家、民族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