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識之路:約翰.彌爾自傳(約翰.彌爾逝世150週年紀念版) | 拾書所

我的知識之路:約翰.彌爾自傳(約翰.彌爾逝世150週年紀念版)

$ 252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深刻影響近兩百年來政治、哲學思潮
《論自由》作者、英國一代哲人約翰.彌爾自傳名作

逝世150週年紀念版!


在撰寫自傳正文之前,似乎應該先說明一下,
是什麼理由使我認為值得把我平庸的一生,寫下來傳給後世。
我從未幻想,我所敘述的任何部分能如一篇記敘文,
或者由於與我自己有關而能使公眾感到興趣。

但是我想,如今教育或改良教育是比以前歷史上任何時期更受廣泛重視的研究主題,
在這裡記錄下一些不尋常且頗具特色的教育景況,也許不為無益。

不說別的,這種教育已經證明人在幼年時期能接受的東西比一般設想的要多得多,
在早年,倘若以尋常稱為「教導」的方法施教,可說相當浪費時間。

我覺得,在觀念轉變的年代,記錄下總是在前進的各個階段的心靈發展,
可能是有趣和有益的,或者向自己的或他人的思想學習,或者拋棄自己的或他人的思想。

——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內容簡介】

彌爾是古今少有的奇才:他沒有上過學校,卻是世界著名的邏輯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社會運動家。從小他所有的學習,都來自於經濟學家父親嚴格的教育。他三歲學希臘文,童年即閱讀了柏拉圖《對話錄》、蘇格拉底《回憶錄》等書;八歲開始學拉丁文、代數與幾何;十二歲起研究邏輯學,熟讀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論文;十三歲時,他在每天散步中聆聽父親傳授經濟學,回家後記錄下來,如此完成了《政治經濟學要義》一書。

這種強迫式教育為他省下了知識分子在一般學校體制中浪費的多年時間,但亦有其缺點,彌爾坦承:「我不曾有過童年。」對於理性幾近病態的強調,使得他在二十歲時陷入精神危機,最終藉由閱讀、思考以及愛情才度過難關。

《我的知識之路:約翰.彌爾自傳》是一部奇特的傳記,與同類著作相比,它可算是一部完全知識性的作品,除了幾處提到妻子與父親的文字以外,幾乎毫無情感方面的描述,但它的平淡質樸卻能使讀者無比感動。彌爾的自傳是十九世紀知識分子歷程一份極其重要的文獻,它詳細記錄了作者親自接受的卓越教育經歷——雖然對大多數人而言,此等經驗讀來猶如中世紀的思想苦役——今天,閱讀這位天才的學習之路,不論作為兒童教育的參考,或是自身修習的思索,都能帶給我們永恆、無限的啟發。

約翰.彌爾經常被人稱為「天才」,
他的自傳也常有人說是天才之書。
但是彌爾絕不會承認或同意這一點。
因為他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所告訴我們的,
其實只是一條比較特殊、然而只要有心就可有所依循的學習之路。

——郝明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十九世紀歐洲重要思想家,英國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政治理論家,世人譽為自由主義承先啟後的大師。
彌爾生於一八零六年,自幼便展現聰明天賦,在父親嚴格教育下,三歲學希臘文;八歲學習拉丁文、代數與幾何;十歲讀完柏拉圖著作;十二歲起研究邏輯學,熟讀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論文;十三歲讀政治經濟學,研習亞當.斯密及李嘉圖的學說。十四歲時前往法國,在邊沁的弟弟家中寄住,修習化學、植物學以及高深數學。
由於家學淵源,彌爾從小就與邊沁、李嘉圖等思想家接觸,深受其人學說與思想所影響。他十七歲時進入東印度公司,任職三十五年,一八六六年以自由黨候選人身分成為英國國會下議院院員,任內積極爭取工人階級選舉權、保護愛爾蘭人的權力,並在妻女的鼓勵下,大力主張婦女選舉權。
彌爾一生寫作不輟,著有《邏輯學體系》、《論自由》、《論代議政治》、《政治經濟學原理》、《功利主義》等,對後世哲學、政治等思想發展,皆影響深遠。
譯者介紹譯者簡介
吳良健


曾在中國大百科出版社工作多年,參與《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審訂;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從事《非洲通史》等譯審工作。譯作:《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歐洲經濟史》、《西方民主入門》、邱吉爾《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等近十種。

吳衡康

曾任北京商務印書館編審。主持組織選編和翻譯西方經濟學名著工作多年。譯有《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貿易論》等。負責總審訂:《劍橋世界名人百科全書》、《美國康普頓百科全書》、《牛津當代百科大辭典》等。

目錄

導讀 一個普通讀者如何閱讀一本「天才」之書
譯者前言

第一章 童年和早期教育(1806–1819)
第二章 少年時期的道德影響/父親的性格與見解(1813-1821)
第三章 教育的末期和自學的初期(1821-1823)
第四章 青年時代的宣傳工作/《威斯敏斯特評論》(1823-1828)
第五章 我精神發展中的危機/前進的一個階段(1826-1832)
第六章 我生平最寶貴友誼的開始/父親去世/一八四零年以前我的著作及其他活動(1830-1840)
第七章 我此後的生活概況(1840-1870)

自序/導讀

●一種極致的追求,必定有極致中產生的偏頗。要注意消解。彌爾就曾遭遇一個困境,甚至是險境。彌爾期許自己做一個世界的改造者,「把這個目標看作個人幸福的所在。我把幸福放在長期和遙遠的事物上,在追求這種事物上總是時時有進步,而這種事物又絕不會完全得到,因而我的幸福也不會消失。」但是,二十歲的時候,有一天他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假如生活中的所有目標完全實現,假如你所想望的全部制度和思想的改變就在這個時候完全實現,你會覺得非常快樂和幸福嗎?一種不可遏制的自我意識明確地回答:『不!』。至此,我的心下沉,我生活所寄託的整個基礎崩潰。」一度,音樂似乎可以幫他走出這個沒有解答的漩渦,但是極度理性的知識訓練背景,使他一想到音樂不過那幾個音符組成,曲調變化有窮盡,便又十分煩惱。後來,他是從華茲華斯的詩那裡,「得到喜悅的源泉,得到同情和想像中快樂的源泉,這種源泉是所有人都能共享的。和人生的爭鬥與缺陷無關。人類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越是改善,這個源泉就越豐富。」這才解開了他的心結。因而,後來他發現,「分析的習慣對深謀遠慮和洞察力是有利的,但對熱情和德行來說卻永久是根部的蛀蟲;更重要的是,分析的習慣可怕地破壞由聯想引起的所有希望和所有喜悅。」最後他說,「各種能力保持一定平衡,現在在我看來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彌爾自己從來不談,但他是狄更斯的祟拜者,《塊肉餘生錄》的喜愛者,應該與他後來的心境轉換有關。)
●永遠謙虛地學習。「我自信勝於大多數世人者,就在於願意和能夠向每一個人學習。」
●要懂得從書籍以外的生活與工作中學習。彌爾十七歲進東印度公司印度通訊稽核官辦公室工作,做了三十五年。「作為一個純理論作家,我本應獨自思考不必與人商議,……作為一個主持政治通訊工作的秘書,我所發布的命令和發表的意見一定得使許多與我完全不同的人們滿意。」在對其他思想家可能深以為苦的工作中,彌爾卻得到了彌足珍貴的心得,知道他要「在實踐中找到辦法,把政策以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深入在習慣上對此沒有準備的人們的心;同時工作使我真正懂得使眾人感動的困難,懂得妥協的必要和犧牲次要以保全大局的藝術。我學會了在不能得到全部時,怎樣得到我能得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在我的主張不能全部貫徹時我能不氣憤,不沮喪;能貫徹最小一部份時,我會從中感到喜悅和鼓勵;在連這一點也做不到時,我能完全心平氣和地忍受自己的主張全盤被否決。
●一個知識之路上的旅者,又終究要最誠懇地直視自己,以及自己所知、所信仰的。彌爾「是一個民主主義者,但是他比任何人都更強烈批判民主的缺陷。他是一名個人主義者,但是沒有人像他那樣憎恨過度的放任主義。⋯⋯歸根結柢他是一個神祕主義者,但是沒有人比他更無情地揭露教會主義的危險與荒謬。」如果可以這樣,這樣的知識旅者可以期許自己,「他的許多推想在他去世五十年後仍具有預言的性質,他的預言可以看作既是警告又是鼓勵。」而因為他走過的知識之路,他會「一貫地相信,教育『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唯一的補救辦法,如果懂得教育的真正意義的話。』所謂真正的意義就是:使人理解『人類教育的主要部分是他們的日常工作』。」最後,他的人生將使得大家知道,「對他的尊敬成為人們自尊的一個要素」。(摘自哈羅德.拉斯基曾為此書寫的〈序言〉。)


約翰.彌爾經常被人稱之為「天才」,他的自傳也經常有人說是「天才之書」。但彌爾絕不會承認或同意這一點,因為他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告訴我們的,其實只是一條比較特殊、然而只要有心就可以有所依循的學習之路。
旅程愉快。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