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佛教中云「苦」,有所謂的生之八苦,
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之苦,
而被視為西方哲學中悲觀主義代表,叔本華亦視人生為苦,
他審視人性對欲望的渴求,探索生命的本質、情感、生死,
顛覆世俗對愛和人性的理解,更影響了尼采、托爾斯泰等人……
悲觀思想×生死領悟×情感慾望×自我探索
「舒適與幸福具有否定的性質,而痛苦則具有肯定的特性。」
以叔本華式的領悟,重新開始對人生價值的思索!
▎顛覆世俗價值:痛苦才是生命的本質
世人所認知的苦難和不幸皆為負面、無常的,歸納於「純屬意外」,
但人對與意志相牴觸的「不幸」異常敏感,因有所阻礙、違背,
故能馬上察覺到痛苦和難受的事,就像穿到一雙不合腳的鞋;
而對於快樂、舒適卻有些麻木,因為它們是與意志完全一致的事物,
就像人不會對身體的整體健康感到滿意,卻會有雞毛蒜皮的小煩惱,
整體來說,不幸反而才是規律中一貫存在的情況,是生命的常態,
因此在叔本華的觀點中,痛苦與不幸能引發我們的感觸,
而美好幸福卻意味著願望的消失,就像得到即意味著一物失去刺激。
「人生是在慾求予達到慾求間被消磨掉的,願望的本性即痛苦。願望一旦達成,很快便趨於飽和狀態。」
▎對情感的否定:戀愛和婚姻是苦痛的延續
因生命即苦痛,叔本華貶斥人類產生的戀慕情感及婚姻結合,
認為這是新的生命苦痛之延續,個體的情感對物種繁衍毫無意義,
不僅如此,叔本華更提到性慾是「欲望中的欲望」,凌駕其他欲望,
因為性慾是求生意志最完整的展現和最明確的型態,是至高無上的。
「浮世欲望的滿足正如拋給乞丐的施捨,維持他活過今天,卻也延長他的苦難到明日。」
本書特色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唯意志論的開創者,提出了對生命「表象」及「意志」的論辯,其思想以「人生是苦難」的命題為出發點,被後人認為是悲觀主義的代表,對後世精神分析學及心理學都有很大的啟發,本書就其對人性、生命價值、愛恨情感、生死思考等議題進行深入地探討,與讀者分享叔本華在苦難和慾望中帶給世人的啟示。
作者簡介
蔣耀江
哲學系畢業,文學功底還算夠用,歷史知識還算足夠。現職自由作家,主要販賣老前輩說出來的話、做過的事。兼職社會觀察家,認為生活中充滿哲學這件事本身就很酷。
羅烈文
專職編者。
譯者介紹
目錄
卷一 人性的得失
世界相同,各人卻大異其趣
幸福與否取決於人的心態
各人素養不同,人生自然有別
人總是對痛苦異常敏感,對快樂麻木不仁
人比之動物更喜歡追逐幸福
沒有值得羨慕的人,只有值得同情的人
活在當下,當下的人生最精彩
生命本質上即是痛苦
每個人皆依其自然所賦予的素養各不相同
卷二 心靈的迷霧
榮譽只有一種間接的價值
人最難擺脫的便是名利欲
貪欲在惡德中的地位尚無確定
嫉妒讓人處在不利地位
嫉妒產生不幸和痛苦
傲慢是一種無知的行為
幻想只會折磨人的心智
心靈的寧靜是人類幸福的根基
卷三 愛與恨的苦惱
戀愛是導致失去自由的元凶
性慾是一種最強烈的慾望
並非所有的愛情都有完美的結局
欲望得到滿足,苦難得以延續
人類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卷四 生與死的糾纏
不同階段的人生各不相同
一切努力和欲望,皆為迷誤
人最大的恐懼來自對死亡的憂慮
對生命的強烈眷戀是愚昧的
死亡本身並不是災禍
卷五 人生的領悟
幸福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
幸福只有在我們自身中才能發現
幸福只是假像,不幸才是真實的人生
別為俗事過度操勞
不告訴敵人的事,也別告訴朋友
友誼如同貨幣,存在正反兩面
透過容貌洞悉人的內心
了解自己是最大的福分
欠缺是正向的
附錄 叔本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