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 | 拾書所

動中覺察:改變動作.改善生活.改寫人生

$ 342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費登奎斯最受歡迎的一本書
兼顧理論與實務的最佳入門指引


「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讓困難的成為容易;讓容易的成為愉悅。」――摩謝.費登奎斯

《動中覺察》是費登奎斯最受歡迎的著作,為成千上萬人引介了費登奎斯方法,大大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各個年齡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學習身心整合,逐步發展出更完整、更有活力的自我。

「動中覺察」意為「透過動作來增進覺察的能力」。日常的許多行動,常常只是個人習慣的模式,而行動本身並非獨立的,每個動作皆透過感官、感知、思考而形成,若是細細覺察,會發現看似單純的動作其實牽動了全身各個部位,甚至引動內在的情緒和感受;所以改變動作,也將改變我們感知及思維的方式。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費登奎斯的核心觀念,如自我意象、發展階段、覺察與進化的關係等,並說明為何要從動作進入覺察。第二部分是十二堂「動中覺察」實作課程,幫助讀者在探索的過程中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發展更完整的自我意象以及與生俱有的潛能。

費登奎斯的方法深入淺出、講求實際,謹慎避免任何神祕的元素,同時也不要求學生掌握深奧的理論。透過動中覺察,我們會對自己的身心有更細緻而深入的認識和體會。當我們更有自覺,將逐漸打破加諸自身的限制,使生活品質明顯改善,並真正擁有選擇的自由。

本書特色    

•本書是費登奎斯特別設計,用來幫助沒有專業費登奎斯老師帶領的一般讀者,可依照書中的引導,深入探索並療癒自己的身心,是以費登奎斯方法深度認識自我的極好的入門之書。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陳怡如

國際費登奎斯認證合格教師(GCFP),國際費登奎斯®專業師資培訓(FPTP)台北課程總執行策劃與承辦人,同時為台灣費登奎斯®教育中心創辦人。致力於費登奎斯方法相關研究與推廣,專精於音樂家演奏傷害與焦慮之處理並協助突破演出瓶頸,亦專注於腦性痲痹幼兒、中風與音樂家肌張力不全等領域。

目錄

各方推薦
【推薦序】認識費登奎斯,改善生命的品質/保羅.如賓
【譯序】走入費登奎斯的世界

第一部     做中理解
前言
自我意象
發展階段
何處著手與如何開始
結構和功能
進展的方向

第二部  做以理解:十二堂實作課程
整體的觀察
一些實用的提示
第一課  什麼是良好的姿勢?
第二課  什麼動作是好的?
第三課  動作的基本特性
第四課  在呼吸裡將「部位」與「功能」區分開來
第五課  屈肌和伸肌的協調
第六課  運用想像的時鐘來作為區分骨盆動作的方法
第七課  頭如何擺放會影響肌肉系統的狀態
第八課  讓自我意象越來越完整
第九課  運用空間關係來作為協調動作的方法
第十課  雙眼的動作組織身體的動作
第十一課  運用「有意識的部分」來幫助我們覺察「沒有意識的部分」
第十二課  想像和呼吸
後記

中文參考書目與資料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保羅.如賓(Paul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茱莉.凱森.如賓(Julie Casson Rubin) 國際費登奎斯®資深教師培訓師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身心靈書籍譯者
劉美珠 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教授
誠摯推薦

「動作是感覺的基礎,動作可以反應出當下神經系統的狀態,『動』的優劣能力對自我價值觀有很重要的影響。藉由動作,覺察當下的身體狀態,是每個人一生都該學習的功課。」――劉美珠(國立臺東大學心動學系教授,Body-Mind Centering ®教師)

「這個練習如此簡單,卻能如此巧妙地引領他人去創造同樣風格的練習。它以精巧的方式開發你的身體,以心智及感官知覺分別去覺察身體左右兩側。身體的感覺變得更細緻了,然後,身體的一側激發著另一側,彷彿由此開啟了一種良性競爭的循環。」――耶胡迪.曼紐因(Yehudi Menuhin,小提琴大師)

「《動中覺察》為成千上萬人引介了費登奎斯方法。在我跟摩謝.費登奎斯一起旅行時,還有他主持的工作坊中,人們會走上前來跟我們說,這本書如何大大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掙脫個人困境而復元,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品質。」――科爾曼.科倫塔耶(Kolman Korentayer,完形和費登奎斯學派工作者,費登奎斯課程北美協辦人)

「費登奎斯最受歡迎、最平易近人的一部作品。」──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內容試閱

第一部:做中理解

前言


我們依據自我意象(self-image)來行為處事。不僅如此,這個主宰了我們一舉一動的自我意象,會受到遺傳、教育和自我教育這三項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承襲自遺傳的部分是最不可改變的。每個人與生俱有的生物特質──神經系統的形貌樣態和能力、骨骼結構、肌肉、組織、腺體、皮膚和感官──早在建立任何個體的獨特性之前,就已經由生理遺傳決定了。而他的自我意象是在一般的經驗過程中,透過自己的行為和反應所發展出來的。

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語言,並建立他在某特定社會中,普遍的共通概念與反應模式。這些概念和反應會依個人出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些並非人類此物種所具有的特性,而是某特定族群或個人獨有的。

在很大的程度上,教育決定了我們自我教育的方向。在我們的發展中,自我教育是最積極的元素;比起源自於生物本質的元素,自我教育更常運用於社會層面上。自我教育會影響我們學習外在教育的方式,並且影響我們選擇學習的素材,也就是選擇哪些是可以學習的,以及哪些是因為我們無法吸收而需要去拒絕的。教育和自我教育間歇交替地發生。在新生兒生命的前幾週裡,教育主要是吸收環境,而自我教育幾乎不存在;自我教育只包含拒絕或抗拒所有異物、以及他遺傳特質裡無法接受的事物。

當小寶寶成長並變得比較穩定的時候,自我教育亦開始發展。孩童逐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個性,會開始依據自己的特質來選擇目標和行為,他不再接受外在訓練試圖強加於他的任何事物。強加的教育和個別傾向,共同定調了我們所有慣性行為和動作。

在塑造自我意象的三項積極因素中,只有自我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生理遺傳是無法選擇的,教育是強加於我們的,甚至在生命的前幾年,自我教育也非完全來自於自由意志,而是取決於「遺傳性格、個人特質、神經系統運作的效度」三者之間的相對強度、外在教育影響的嚴重程度,以及持續程度。遺傳讓我們在生理結構、外表和動作上成為獨特的個人。教育使得我們成為某個特定社會的一員,且企圖讓我們與那個社會的其他成員盡可能地相像。社會規範了我們的衣著樣式,於是讓我們的外表跟其他人相差無幾,而社會也藉由賦予我們語言,讓我們跟其他人以同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不但如此,社會亦在我們身上灌輸了一套行為模式和價值,企圖讓我們的自我教育也如此運作,也就是期待自己變得跟其他人一樣。如此一來,即使自我教育是造就個體獨特性的積極力量,同時也可以將個人遺傳的差異延伸到行為的領域裡,然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自我教育也會傾向讓我們的行為跟其他人一樣。正如我們今日所知的,教育根本的缺陷在於,教育是以古老且原始的慣例習俗作為基礎,其目的是讓大家都一樣,但這樣的意圖並非清晰可見,也就不易察覺。不過這項缺陷也有它的優點,因為除了塑造個人讓他不會跟社會格格不入之外,教育本身並沒有其他明確的宗旨,因此教育不總是能完全成功地壓制自我教育。儘管如此,即使在教育方法不斷改善的先進國家,每個人的意見、外表和志向,也越來越趨於一致。大眾傳播的發展,以及政治上對於平等的企盼,也推波助瀾地更讓今日個體的獨特性越來越模糊。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史基納(B.F.Skinner)已經運用了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現代知識和技巧,示範了一些方法,可以製造出「滿足、有能力、受過教育的、快樂的且富創造力的」個人。事實上,儘管不被如此明確地陳述出來,但這也是教育的目標。關...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