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固執?聽見老年人心理和行為轉變背後的心聲 | 拾書所

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固執?聽見老年人心理和行為轉變背後的心聲

$ 221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為什麼父母老後總是那麼固執:

反應變慢了還硬要開車?因為搭捷運買票加值很難操作!

屋內老是堆滿用不到的東西?因為記不住資源回收的時間和分類!

了解父母老後的心理和行為變化,你可以更好地和他們相處!


 



總是覺得父母老後愈來愈難以理解:反應已經大不如前了,卻還是堅持自己開車出門?家裡總是堆了很多用不到的東西又捨不得丟?以前可以好好溝通的小事,現在卻莫名其妙就火山 爆發式地大怒?先不要急著和父母爭辯,其實不是父母老後變得固執,而是當他們在生活中失去了年輕時掌握一切的信心後,正在面對新的境況所作出的調整和反應。



我們理解老年人的變化只停留在身體上的老化,然而身體機能的衰退也會導致他們心理上的轉變。父母老後還堅持開車出門,是因為面對複雜的捷運加值服務摸不著頭緒,開車反而還能掌握自己的行動。家裡堆滿了垃圾,是因為記憶力大不如前,已無法弄清楚回收的分類和時間,長時間挫折而寧可不丟了。愈來愈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因此才在其他面向堅持自己還能掌握的細節。



作者以其多年研究老年心理學為基礎,指出父母老後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產生的變化。以我們所熟悉的生活事件為現場,讓我們再次細細檢視父母那些看似固執的行為背後,所潛伏而沒意識到、也無法說出口的心聲。



只有了解父母老後的心理變化,才能體貼父母老後的行為,也才能更融洽地和他們相處。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佐藤真一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東京都。大阪大學研究所人類科學研究科臨床生死學、老人行為學領域之教授、博士(醫學)。於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專攻心理學博士後期課程後,經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研究員、明治學院大學文學部助理教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馬克斯.卜蘭克人口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明治學院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擔任前日本老年行為科學會會長、日本應用老年學會理事、日本失智症照顧學會評議員等。個人著作有《愛擺架子的人:看穿對方類型的心理學》、《「晶體智力」革命:五十歲以後仍能提升「腦力」!》等。
譯者介紹


 



林美琪



東吳日文系畢,從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

著作有《走進歷史看台灣:名人偉人錄》、《小熊森林》、《散播快樂與幸運》等。譯作有《減肥》、《從瀑布修行到戀愛成就》、《母乳親餵Q&A》等。

部落格「滾動吧!米琪林」:blog.chinatimes.com/runmikilin/


目錄


推薦序 關於固執這檔子事兒 孫越

推薦序 聽見父母老後說不出口的心聲 簡璽如

序言 老年人有些莫名其妙的行為,其實是有原因的



第一章 怎樣才能不擔憂晚年來日苦短而悠哉過日子呢?

一、為何只會記得美好的回憶呢?

二、為何總是不自量力呢?

三、為何銀髮族產業無法順利發展呢?

四、為何老是憶當年?



第二章 為何能力衰退了仍能自信滿滿?

一、為何一直堅持要開車?

二、為何明明記性差,約定的事卻能牢牢記住?

三、為何任性的人比較長壽?

四、為何有人腦中風後可以順利恢復健康?

五、為何耳背了還是能聽見別人說自己的壞話?

六、為何長壽的人喜歡吃肉?



第三章 為何突然就衰弱下去了?

一、為何妻子一過世,丈夫也很快就隨她而去呢?

二、為何會急遽變老呢?

三、為何人會老化?

四、為何孤單的人容易罹患失智症



第四章 為何愈老愈有老人味?

一、為何垃圾會堆得滿屋子都是?

二、為何容易抓狂?

三、為何老是執著於過去的身分地位呢?

四、為何會好管他人閒事呢?

五、為何想當自治會長?



第五章 為何不願被別人看護?

一、為何壽終正寢這個願望很奇怪?

二、為何無法好好地與子女夫婦同住?

三、為何生病了還自鳴得意呢?

四、為何只有人類會有老年期?



後記 為何年老後還會再一次「老樹開花」?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文推薦



孫 越 終身義工



簡璽如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各領域專家好評(依姓名筆畫排列)



林萬億 臺灣老人學學會理事長



邱靜如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玉玲 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陳鳳馨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各領域專家好評★★★



本書作者佐藤眞一長期投入老年人心理學,分析各種讓我們誤解老年人固執的原因,有的甚至是對老年人不友善的社會制度,而促成他(她)們把自己封閉起來。



──孫越 終身義工



 



坊間望去親子關係的專書中,多半都是教導父母如何照顧子女,但是當成年子女要一步步學習、接受自己成為照顧者和承擔家務者時,我們準備好了嗎?……一本好書的引導,能幫我們增長智慧,用一種借位的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父母的內心世界、思考邏輯。



──簡璽如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逐漸老了,寧願留下美好的回憶,也不要纏繞在滄桑的過去。本書告訴你,要當個老頑童,還是老頑固?要做別人的老朋友,還是老孤苦?



──林萬億 臺灣老人學學會理事長



 



這是一本每個年齡層都應該擁有的書:年輕一代可以了解爺爺奶奶,中年人可以想想自己有多少這樣的心理行為特徵,高齡者更可以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邱靜如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當我們陪伴家人老去,甚至自己日漸老化時,值得閱讀的好書。



──張玉玲 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是本好書,因為同屬東方文化的作者,在書中提供很多符合台灣銀髮族應該「幸福老化」、不要「成功老化」的觀念與作法:例如了解「次級控制」、打破「家庭神話」、善用對他人的依附,值得一讀!



──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怎樣才能不擔憂晚年來日苦短而悠哉過日子呢?

老人家的晚年來日苦短,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儘管有愈來愈多百歲人瑞,但要是過了八十歲、九十歲了,難免會擔心還有幾年可活吧!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老人家多半不擔這個心呢!即使嘴巴上嚷嚷:「啊,再活也沒幾年了!」但通常沒太放在心上,仍是一派安穩地過著每一天。

其實,正是「明明來日不多,怎麼有辦法若無其事地過日子?難道真的不怕死嗎?」這個大哉問,啟發我開始研究老人行為學的基礎──老人心理學。換作你的話,會如何解開這個謎呢?

正在為生活打拚的我們,一想到往後還剩幾年可活,應該會眼前煞時一片漆黑吧!但為什麼老年人卻能平心靜氣地過活呢?我們就從這個謎題談起吧!

一、為何只會記得美好的回憶呢?

人都會選擇性地活在自己的美好回憶中

老化這件事,對誰來說都是負面的。一旦身體不靈活了,一會兒腰痠一會兒背痛的,白頭髮和皺紋都冒出來了,一般人定會嘆口氣說:「唉,老囉!」不致有人還歡天喜地吧!不過,老化雖是負面的,但正在老化中的老年人卻很正面,這種現象是長久以來心理學上的大謎題。如果你身邊有超過九十歲高齡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不但不特別恐懼死亡,反而快活地度過每一天呢!

面對這樣的人,你會進一步發現,似乎這些老人家都只記得平安快樂的事情,例如:投稿俳句入選了、禮拜天孫子來探望了、搭公車去旅行等等。要是你問他們最近發生什麼事,其實很少人會提起:想買車票但不知道要多少錢,所以一直盯著看板看而被後面的人碎碎念;孫子拿到零用錢後就一溜煙回去了;被人暗地裡說三道四而心情不爽之類的。並非他們刻意不說,而是他們根本不記得。

不只老年人才這樣,其實我們一般人的心情,原本就不是處在不好不壞的狀態。多愁善感的人雖然較容易有負面情緒,但平時還是偏向正面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一個活著的人都知道自己終將一死。知道自己一定會死但現在還有一口氣在,就會自我肯定為:「活著一定有活著的意義!」或者是自尊心使然地說:「自有我生存的價值!」要是沒有這些,人是活不下去的。
因此,人人都會肯定自我的存在意義,並且不自覺地選擇能夠提高自我價值的訊息──也就是自己偏愛的訊息──而牢牢記在腦海中。於是,就能以偏向正面的心態活下去了。

這個基本狀態是年輕人和老年人都一樣的,只不過年輕人較容易關注負面的事,而老年人較容易關注正面的事罷了。事實上,有實驗結果顯示,拿悲慘的照片和快樂的照片給年輕人和老年人看,年輕人看悲慘照片的時間比較長,而老年人看快樂照片的時間比較長。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必須依賴學習功能才能活下去,而這個功能在年少時期的發展,是較偏向關注負面事情的。對於才剛剛開展人生的年輕人來說,要度過此後漫長的歲月,就必須敏感地察覺到別人會在什麼時候攻擊自己,自己會在什麼狀況下受傷害,又會如何地受苦等等,而且學會如何採取對策。

相反地,老年人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早就不必學習這些負面考驗了。再加上老年人一旦意識到自己來日不多,讓自己保持正面心態去度過餘生,就變得十分重要了。與其盡看些負面的事,還不如多看看正面的事,日子才過得下去啊!因此,注意力和記憶力這個「有限資源」,自然會朝向正面發展。

這麼一想,似乎就能說明為什麼年少時多愁善感的人,成年後會變得愈來愈不感性,而一到中年,年少時會感到痛苦難堪的事,也會奇妙地變...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