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 | 拾書所

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

$ 340 元 原價 400

內容簡介

讓我們不要虛度此生,就從展開自我對抗的那一刻起──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經濟學人》2015首選好書
比爾蓋茲 欽點人生必讀之書
TED演講超過2,000,000次點閱

「區別善與惡的界線不存在於國與國之間,也不在於社會階級和政黨之間,而是存在每個人心中。」(亞歷山大‧索忍尼辛)

我們一生都會處在自我對抗的局面裡,被要求同時具備兩種自我。學會如何在這兩種對抗中自處,將成為每個人的生命必修課題。

《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以觀點犀利、論述新穎的文字和TED高人氣演講撼動英美各界。布魯克斯在TED著名演說「你為了履歷成績,還是悼文中的美德而活?」讓我們重新思索,那個渴望成功、亟欲征服世界的自我,以及另一個以愛為先,以包容和寬恕為主軸的自我,該如何達到平衡?當傾盡全力想要征服世界的同時,人們如何回應內心深處良善的召喚?

深受本書感動,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推薦本書為必讀佳作,推崇書中品格典範者馬歇爾將軍的例子──他戰兵彪炳、舉世聞名,仍能保持虛懷若谷;及戰勝自我弱點的艾森豪總統、走過幽谷找回救贖的社會運動家多蘿西‧黛伊、服膺使命的前美國勞工部長珀金斯,及踏上黑人民權運動之路找到自我救贖的魯斯丁等人,他們都以謙卑的內在力量找回更好的自己,並逐步影響了世界。

布魯克斯提醒在這個以我為先,注重個人利益的時代,我們不該只為了享樂而活,更高聲疾呼,每個人都要努力戰勝自我,找到人生的真義。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與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心的靜修》、《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對手偷不走的優勢》、《你比自己想的更勇敢》、《發現天賦之旅》、《一直在路上》、《慈悲‧覺醒‧每一天》、《敲醒你的財富能量》等書。

郭貞伶

畢業於政治大學心理系與哲研所,曾任職出版社多年,喜歡閱讀、文字、故事與探索真理,著有《回家》,譯有《駭客迷宮》、《誰說人是理性的!:消費高手與行銷達人都要懂的行為經濟學》、《生命的自主權》等。

目錄

出版者的話 品格:永不貶值的資產             ◎ 高希均
推薦序     沒有完美之人,我們都要自視甚渺   ◎ 嚴長壽
 
前言       亞當二號
第一章      轉變
第二章        服膺使命
第三章        戰勝自我
第四章        行經蔭谷
第五章        精益求精
第六章        尊嚴
第七章        愛 
第八章        有序之愛
第九章        自我檢視
第十章        以我為先
謝辭

自序/導讀

出版者的話

品格:永不貶值的資產──推介布魯克斯的《品格》
高希均
 
(一)「人生」三書
 
在西方社會,討論品格(Character)的書,當然不會比討論財富(Wealth)的書多;但是,每隔幾年,總有討論道德、人品、修養的書出現,受到士林推崇:如英國管理思想家韓第教授的《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天下文化,二○○七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天下文化,二○一二年),此刻我們又出版了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的新著:《品格》(The Road to Character)。這三本剛好可以在價值迷失的年代中,視為「人生三書」,引導讀者走向心靈的康莊大道。
 
近年來閱讀《紐約時報》,我最喜歡的專欄作家,正是比較保守派(Conservative)論點的布魯克斯與比較自由派(Liberal)論點的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謂「保守」與「自由」(有時被稱右派與左派),是泛指市場、政府與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布魯克斯在芝加哥大學讀歷史與經濟,又追隨過保守派大師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文章散見於美國重要的人文與社會思潮的雜誌,也是公共電視長期的評論家;即使不同意他的觀點,他的才思,一直受到很多人推崇。

(二)面對二條路

閱讀這本新著,「天下文化」的責任編輯首先摘要地告訴讀者:
 
‧讓我們不要「虛度此生」,就從展開「自我對抗」的那一刻起。
‧人生有兩大追求,一是「履歷成績」,如事業、財富;二是「悼文成績」,在親人好友心中,你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履歷」要你以成就征服世界,「悼文」是以你的美德感動別人。
‧在人生道路上,必須不斷問自己:追求成功之際,我該如何回應內心抉擇,無愧於人生?
 
就如大家熟知的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留下了一首當代傳誦的詩:The Road Not Taken,最後兩行是:
 
「我選擇人跡較少的一條路,
自此帶來了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十餘年來,我也寫過類似的話:人生有二本帳:私人小帳與社會大帳。人不能只有私人帳上財富累積,社會帳上則出現赤字。這就是小我與大我的平衡。

我也對企業家說:你們要攀登二座大山:前山是「利潤」之山;後者是「責任」之山。成功的登山者,在選擇上有先後,但最後的目標是要在後山山巔,向大家大聲宣布:我到達了責任之峰。

(三)西方品格之路
 
布魯克斯引述猶太牧師在《孤獨的信仰之人》一書中區分人類有二種人性中極端的本質──
 
亞當一號:...

各界推薦/推薦序

推薦及讚詞

《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華盛頓郵報》《出版者週刊》《英國時代雜誌》《衛報》《英國觀點雜誌》等主流媒體一致推薦

「『品格』超越國界,同時也超越時間。不論身在何處,『品格』在全球化中,是一個永不貶值的資產。」──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高希均
 
「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一旦面對社會責任時,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必須要『自視甚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值得你離開臉書、靜下心來好好閱讀的首選佳作。──《經濟學人》
 
本書告訴我們如何腳踏實地,逐步建立一個充滿意義的人生。──《華盛頓人》雜誌
 
擲地有聲,潛移默化、讓人再三回味。──英國《衛報》
 
他剴切力陳謙遜與德行的重要,又不時穿插字字珠璣的幽默見解,帶給讀者一場暢快淋漓的閱讀饗宴。──《出版者週刊》
 
本書選錄許多發揮道德韌性走過人生低谷的精采故事,告誡我們人生的意義不只是追求幸福而已,需認清人性的光輝才是最終的救贖。──《書單》
 
在這個盛行自拍、以自我為中心的年代,布魯克斯勸誡我們重拾克制欲念、放下我執並隨時自我警惕的古典情懷。──艾爾(Pico Iyer),《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傳遞出平靜、中庸之道與人性光輝,字裡行間透露作者在道德與精神層面的平衡論點,難能可貴。──格爾森(Michael Gerson),《華盛頓郵報》
 
對道德的渴求,並帶著哲學氣息的優雅,交織成這本刻劃深入,深具說服力的作品。──所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作者
 
以優雅易懂的文字、發自人性的深層呼喚,試圖喚醒人生當中最值得珍藏的寶藏。──波波娃(Maria Popova),蒐奇網Brain Pickings創辦人

內容試閱

服膺使命

引領珀金斯(Frances Perkins)踏入政壇的紐約州長史密斯(Al Smith)是她最崇敬的政治前輩。史密斯說一不二、平易近人、口若懸河又作風海派,讓珀金斯一躍成為政府要員,指派她進入產業委員會任職,規範整棟帝國大廈內的勞動條件。珀金斯的足跡遍及工業區,夾在精實幹練的工會幹部與意志堅定的資方高層中處理各種尖銳的爭議,用勇往直前到近乎橫衝直撞來描述她的當年勇也不為過。

從一○年代到二○年代長期在奧爾巴尼的工作經驗讓珀金斯有緣和小羅斯福總統共事。一開始,小羅斯福對珀金斯沒啥印象,珀金斯則覺得小羅斯福膚淺又自大。小羅斯福說話時習慣把頭往後仰,在他成為總統後,這個動作被視為帶來自信和樂觀的象徵,不過當還年輕氣盛的小羅斯福做出這個動作時,珀金斯只覺得這是輕蔑無禮的舉動。

小羅斯福謙卑、感激地接受他人協助這一點讓珀金斯給予高度評價,「我才了解偉大的宗教導師說『謙遜是最重要的美德』是什麼意思。」珀金斯事後提到:「如果你學不會這一點,上帝就會用讓你抬不起頭的方式施教。唯有謙遜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偉人,因為接受這些必要的協助讓小羅斯福開始懂得謙卑,讓他內在修為更為穩固,這才能讓他變成真正偉大的人。」

珀金斯是唯二待滿小羅斯福總統任期的政府高層官員,成為落實新政的主要推手之一,也是創辦社會安全體系的核心人物。

珀金斯終其一生都沒能好好享受私生活,直到一九五七年有一位年輕的勞動經濟學學者邀請她到康乃爾大學授課為止。這份工作的年薪達一萬美元,比她幾十年前在紐約州出任產業委員會的待遇好一點點,然而需要賺錢支應女兒治療精神疾病的開銷讓她別無選擇。

如果有機會看到她大學畢業紀念冊,你會看到一位嬌小可愛,有如拇指姑娘一樣的年輕女性,很難相信外貌這麼弱不禁風的女性居然能夠忍受那麼多的苦難──先生和女兒的精神疾病,在幾乎由男性主導的世界裡成為屹立不搖的女性領導者,還要在媒體負評連連的情況下,熬過數十年的政治角力。珀金斯一方面是狂熱的自由派活躍份子,其特質與我們今日所熟知的沒有多大差別,但是她另一方面又把沉穩內斂、事緩則圓、清教徒特有的感性思維等傳統作風和劍及履及的性格巧妙結合,讓珀金斯在政經議題投射出提倡道德標準的保守派身影。她會在各種小處著眼,用自律對抗自我放縱和自得意滿,在彈劾案過後以迄人生終點的過程中,則用來抑制懷憂喪志的負面思緒。珀金斯的一板一眼與要言不煩讓她一直苦於私生活與公共關係,但是也因此讓她全心投入被召喚人生,用一生的時間推動偉大的志業。

與其說這是珀金斯所選擇的人生道路,倒不如說這是她不得不回應的召喚,只是接受召喚的人生未必都可以順遂地達成自我實現。為了接受召喚,珀金斯不惜拋下所有珍愛的一切,跳脫自我框架並放棄自我認同,只為了找出一個可以讓自己全心投入奉獻的理由。在此引用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寫於一九五二年的一段文字作結尾:

沒有什麼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可以用一生的光陰完成的,
所以我們必須仰賴希望;
在片刻的歷史之窗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真、善、美,
所以我們必須倚賴信仰;
無論再怎麼崇高,沒有任何工作是可以靠一個人獨力完成的,
所以我們必須心存愛;
從人己不同的立場出發,沒有美德能得到一致性的認可,
所以我們必須仰賴最終的愛──學會寬恕與諒解。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