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沒辦法不在乎:鈍感世界中,給高敏感族的人際關係指南!暢銷話題書《高敏感是種天賦》行動篇! | 拾書所

我就是沒辦法不在乎:鈍感世界中,給高敏感族的人際關係指南!暢銷話題書《高敏感是種天賦》行動篇!

$ 270 元 原價 300

內容簡介

如何在窒息的人際關係裡,
做真正的自己?

 

暢銷話題書《高敏感是種天賦》行動篇!


這個世界總是讓人遍體鱗傷,
不要讓你的善良成為一種負擔。
你不需要背負整片海洋的重量,
只要做一滴水就好!


一旦沒有達成對方的期待,就會有罪惡感?
經常當別人的「情緒垃圾桶」,即使早已超過了你的心理負荷?
對於自己無心犯的錯糾結不已,一直無法釋懷?
單刀直入的問題、他人注視的眼光,往往令你感到不自在?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值得信賴,害怕讓對方失望?

 

你也常常會這麼想嗎?高敏感的人天生就具有高度的同理心,但是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以致於也比大多數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壓力和焦慮。
丹麥知名心理諮商師伊麗絲・桑德本身也是高敏感族,她在本書中透過各種真實案例,傳授高敏感族如何運用「鏡映」、「同理」、「暫停」、「空椅」等情境練習來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安撫內心的脆弱和不安。只要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傾聽自己身體和心靈的需求,你會發現「不夠好」其實是你給自己貼的標籤,打破那些「都是我的錯」、「絕對不能讓他們失望」的執念,不再隨他人的情緒起舞,找回自我的價值,就能讓你在這個鈍感世界中活得更輕盈、更自在!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梁若瑜
 

東吳大學心理系畢業。以翻譯為職,以文字為樂。譯有《那隻見過上帝的狗》、《韃靼荒漠》、《綠色企業力》、《管他的,就去做吧!》、《艾可說故事》、《做你自己》、《沙灘上的小腳印》、《他方之夢》、《找死專賣店》、《海裡有鱷魚》、《耐心之石》、《然後呢…》、《紙女孩》、《機械心》、《快樂的死》、《沒有她的飛機》等五十餘本。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助人的基本技巧
第二章—鏡映、同理和暫停
第三章—助人者該主動到什麼程度?
第四章—留心受助者的羞愧感
第五章—檢視個人守則
第六章—安排讓「我」和「你」相見
第七章—聚焦在你們兩人身上
第八章—如何處理焦慮感
第九章—「高敏感族」須知
第十章—高敏感助人者面對的挑戰
後記—這個世界需要樂於助人的人
附錄—寫一封道別信

 

致謝
參考書目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家推薦:
【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心理學作家】海苔熊、【心理學作家】許皓宜 專業推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給想太多的人:不用想得少,也可以好好過的解藥。
──海苔熊

 

媒體推薦:
 

無論是對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或是對需要別人幫助的人來說,這本充滿愛與關懷且不失知性的實用書,絕對是讓我們更瞭解人類心理的絕佳途徑!
──基督教日報

 

這本書與自我成長類書籍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風格更細膩,讀者群更廣大,內容訊息更寬闊,且別具深度。
──丹麥《圖書館資料評估》

內容試閱

第八章 如何處理焦慮感

每個人一定多少都和焦慮感打過交道。最輕微的一種焦慮感,是讓人略微有點不安的感覺。我們一定都經歷過無法放鬆、焦躁緊張或坐立難安的情境。心生恐懼或不安,可能意味著我們正逐漸接近或很逼近某個對我們而言極度重要的事物。不論是談論自己所遭遇的困境,或自己最深切的心願和渴望時,大多人都會體驗到某種程度的不安。

如果焦慮感令你所協助的對象感到太不舒服了,對方很有可能轉移話題。如果你是心理治療師,你可以選擇明言指出交談話題在此時此刻改變了,而且對方可能錯失了一次個人成長的機會,因為他或她正在逃避好好正視這個十分重要主題的機會。

如果不是在心理治療的場合,在這種情況下請務必要更加謹慎,比較合適的方法會是告訴對方說,你們剛剛所談到的內容似乎很重要,如果對方願意,你很希望之後有機會再多談談。

如果你和你所協助的對象,所談論到的內容對他們而言太過艱難了,你可以開始多談談他們的強項,好比說,可以問他或她之前是如何熬過人生中類似的難關。如果你想要繼續談他們的強項,你可以對他們所面臨的難題點到為止就好,並多問問他們過去的成功經驗,譬如:「你當時是怎麼做的,那時效果怎麼那麼好?」

某些人所體驗到的焦慮感實在太嚴重了,焦慮感本身即已構成難題。要是當事人真的遇上一次恐慌發作,通常他或她便會很擔心出現恐懼的症狀,唯恐再次發生恐慌發作。

恐慌焦慮症

對於經歷過強烈焦慮感的人來說,有時候他們最畏懼的其實不是別的,而是焦慮感本身。這就是為什麼要和你的焦慮感變成好朋友。你對焦慮感認識越深,它就越不可怕。如果你正在協助一個很害怕焦慮感的人,你一開始可以提供他們所需知道的相關資訊。譬如很重要的是要知道焦慮感對生理的影響。以下是相關說明。

人類天生備有一套「焦慮程式」。要是我們感受到有危險逼近,要是我們身體並未像爬蟲類面對獵食者時裝死那樣完全僵住不動,身體就會準備以要打或要逃作為因應之道。

對打或逃命

我們準備要採取行動時,心跳和脈搏通常會加速。我們經常會感到胸悶、暈眩或出現其他不適症狀。血液將開始湧向大肌肉,增強我們雙手雙腿的力量,讓逃跑和打鬥起來更順利。然而,這也代表著血液快速離開大腦,使我們難以集中注意力。血液也快速離開腸胃部位,導致我們胃痛、作噁、拉肚子,最後甚至可能嘔吐。焦慮的「歷程」,對住在洞穴裡、經常要逃離敵方部落和危險動物的史前時代人類很有用。然而,在如今這時代,它只會造成問題,比方說,你正準備上臺授課,卻在上臺前感到反胃,因為你的焦慮感令你腸胃不適。但如果能知道,這只不過是焦慮的歷程啟動了,過幾分鐘後就會好了,你並不會因此病倒,其實會對你很有幫助。

如果坐在你身旁的人正處在焦慮之中,你可以告訴對方,他們此刻的焦慮感並無危險性,很快自己就會好了。你也可以協助對方更清楚感受自己的身體,那樣將能降低他們的焦慮感。不妨建議對方深呼吸,讓氣一路直達手指和腳趾最末端,或建議對方稍微走動一下,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雙腳的感覺上。他們越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身體,焦慮感就會越舒緩。

評估焦慮感並將它放在椅子上

透過問「如果從一分到十分評估,你現在的焦慮指數是多少?」之類的問題,你可以協助當事人跳脫被焦慮感滅頂的感覺,因而讓他們得以從客觀角度看待焦慮感。這其實就是學習從外在角度看待焦慮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