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馴獸師知道馴猴最恰當的時機是什麼時候,卻不明白自己也是一種猴子。」
▪為什麼兒童更合適學習外語?
▪為什麼全世界的性產業絕大多數都是為男性服務?
▪為什麼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選擇標準?
▪為什麼婆媳容易不合?
▪學習和認知最主要的規律是什麼?
本書講述一則古老的故事,
帶領讀者一窺被剝掉文化外殼後的人類,
究竟是什麼樣子?
▍感官──食色,性也
為什麼爆出豔照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為什麼網路上的成人影音長盛不衰?
從生物的角度來說,女人喜歡打扮自己,與雌孔雀喜歡雄孔雀的羽毛原理是相同的。試想,如果羽毛像衣服一樣,不是長在身上,而是可獲得的,那麼會是雌性還是雄性孔雀有更好看的羽毛?
調查表明,不僅男人喜歡美女,女人也喜歡美女,只是前者的出發點是性,後者則是為了美。
▍視覺動物──為什麼會有美醜?
我們對容貌美醜標準的形成,可能來源於趨同的穩定性選擇。
我們可以想像在演化過程中,起初大家對美的標準相當離散,你覺得美,我可能覺得很醜陋;但隨著戰爭、瘟疫的流行,人種基因被鎖定於一個狹窄的頻段上,於是漸漸形成了近似標準
─這種解釋的一個有利的證據,就是人口雖多,可是基因的差異性卻相當小。
▍認知──人類差強人意的記憶力
人類雖然對視覺刺激反應很大,對圖像的記憶能力卻很平常,甚至弱於大猩猩。
因為人類祖先不是遷徙動物,他們只需要對圖像感興趣,而非長久記憶它;而再我們發明了複雜的語言之後,人類對圖像的記憶能力就更加衰退。
▍戰時心理──每個人心中都住了一個殺人魔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在1979年的一場訪談節目表示:「如果在美國建立像納粹那樣的死亡集中營體系,我們會發現,在美國任何一個中等規模的城鎮,都能找到足夠的納粹黨員。 」
戰時心理深埋於人性之中,但這種心理並非只在戰爭發生時才顯露崢嶸。在日常行為模式中,只要群體被動員、被傳染均會表現出戰爭心理狀態,盲從、亢奮、輕信、極端化、情緒化、非理性行為便會蜂擁而出。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一場明星的演唱會、一場煽情的演講,甚至一場產品發布會,都可以啟動人們的戰爭心理特徵。
▍男性──好色是一種生存策略
達爾文就發現:無論是家畜還是野生動物,雄性通常性慾比雌性更旺盛。因為雄性的生殖代價小,一般情況下交配得越多,留下的後代就越多── 所以雄性首先要有較強的性慾。
性交雖然是很簡單的運動,但因為競爭的存在,產生了複雜多變的形式。各種動物不同的習性和體貌特徵,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性策略競爭的優勝者選擇的結果。
▍個性──我們為何會上癮
人類很難像挑選動物一樣,只讓某些特質的人繁殖,而讓另外一些人不許生育。但在出任社會角色時卻總是在挑選,不管是升學考試還是職務競爭,實際上都是一種選拔方式。按
而上癮就是一種有利的演化機制,任何事情皆有癮的影子,一個勤快的人長期不勞動會變得懶惰,一個懶漢也會因為勞動變得勤快,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被迫拍馬屁,也可能塑造成一個馬屁精。
【精彩摘錄】
▪智力靠成員之間爭名奪利得以演化,這是人類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從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到海底撈的實踐,都證實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讓勞動者個體為了總體的利益努力奮鬥是可能的。
▪人類假惺惺地聲稱人人生而平等,卻在天天做著比猴子更不平等的事。
▪社會能夠讓那些被賦予較低社會地位的人接受、並相信自己的地位,這是社會最大的成功——同時也是社會最大的失敗。
▪如果你殺死了一個惡魔,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惡魔;但是如果艾希曼是個普通人,那麼這似乎就非常危險。
▪「近前動力」是生物演化的必然途徑,如果讓動物去「想」活著以及生育後代的意義才去覓食或者交配,猴年馬月都難以演化成功。
▪男人花心時,女人損失的是對後代撫養利益;但女人紅杏出牆時,男人損害的則是基因利益。
▪為什麼兒童更合適學習外語?
▪為什麼全世界的性產業絕大多數都是為男性服務?
▪為什麼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選擇標準?
▪為什麼婆媳容易不合?
▪學習和認知最主要的規律是什麼?
本書講述一則古老的故事,
帶領讀者一窺被剝掉文化外殼後的人類,
究竟是什麼樣子?
▍感官──食色,性也
為什麼爆出豔照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為什麼網路上的成人影音長盛不衰?
從生物的角度來說,女人喜歡打扮自己,與雌孔雀喜歡雄孔雀的羽毛原理是相同的。試想,如果羽毛像衣服一樣,不是長在身上,而是可獲得的,那麼會是雌性還是雄性孔雀有更好看的羽毛?
調查表明,不僅男人喜歡美女,女人也喜歡美女,只是前者的出發點是性,後者則是為了美。
▍視覺動物──為什麼會有美醜?
我們對容貌美醜標準的形成,可能來源於趨同的穩定性選擇。
我們可以想像在演化過程中,起初大家對美的標準相當離散,你覺得美,我可能覺得很醜陋;但隨著戰爭、瘟疫的流行,人種基因被鎖定於一個狹窄的頻段上,於是漸漸形成了近似標準
─這種解釋的一個有利的證據,就是人口雖多,可是基因的差異性卻相當小。
▍認知──人類差強人意的記憶力
人類雖然對視覺刺激反應很大,對圖像的記憶能力卻很平常,甚至弱於大猩猩。
因為人類祖先不是遷徙動物,他們只需要對圖像感興趣,而非長久記憶它;而再我們發明了複雜的語言之後,人類對圖像的記憶能力就更加衰退。
▍戰時心理──每個人心中都住了一個殺人魔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在1979年的一場訪談節目表示:「如果在美國建立像納粹那樣的死亡集中營體系,我們會發現,在美國任何一個中等規模的城鎮,都能找到足夠的納粹黨員。 」
戰時心理深埋於人性之中,但這種心理並非只在戰爭發生時才顯露崢嶸。在日常行為模式中,只要群體被動員、被傳染均會表現出戰爭心理狀態,盲從、亢奮、輕信、極端化、情緒化、非理性行為便會蜂擁而出。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一場明星的演唱會、一場煽情的演講,甚至一場產品發布會,都可以啟動人們的戰爭心理特徵。
▍男性──好色是一種生存策略
達爾文就發現:無論是家畜還是野生動物,雄性通常性慾比雌性更旺盛。因為雄性的生殖代價小,一般情況下交配得越多,留下的後代就越多── 所以雄性首先要有較強的性慾。
性交雖然是很簡單的運動,但因為競爭的存在,產生了複雜多變的形式。各種動物不同的習性和體貌特徵,有很大的一部分就是性策略競爭的優勝者選擇的結果。
▍個性──我們為何會上癮
人類很難像挑選動物一樣,只讓某些特質的人繁殖,而讓另外一些人不許生育。但在出任社會角色時卻總是在挑選,不管是升學考試還是職務競爭,實際上都是一種選拔方式。按
而上癮就是一種有利的演化機制,任何事情皆有癮的影子,一個勤快的人長期不勞動會變得懶惰,一個懶漢也會因為勞動變得勤快,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被迫拍馬屁,也可能塑造成一個馬屁精。
【精彩摘錄】
▪智力靠成員之間爭名奪利得以演化,這是人類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從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到海底撈的實踐,都證實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讓勞動者個體為了總體的利益努力奮鬥是可能的。
▪人類假惺惺地聲稱人人生而平等,卻在天天做著比猴子更不平等的事。
▪社會能夠讓那些被賦予較低社會地位的人接受、並相信自己的地位,這是社會最大的成功——同時也是社會最大的失敗。
▪如果你殺死了一個惡魔,你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惡魔;但是如果艾希曼是個普通人,那麼這似乎就非常危險。
▪「近前動力」是生物演化的必然途徑,如果讓動物去「想」活著以及生育後代的意義才去覓食或者交配,猴年馬月都難以演化成功。
▪男人花心時,女人損失的是對後代撫養利益;但女人紅杏出牆時,男人損害的則是基因利益。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生命
混沌中誕生的生命
生命的化學本質
生命的策劃師,DNA的邏輯
蛋白質是執行生命任務的工兵
第二章 感官
感覺──通向心靈,指揮行動的入口
退化的鼻子
「有口福」的嘴巴
肩負重任的耳朵
視覺動物
美醜的本質
第三章 智慧
人類智慧的謎團
智力的演化
「語言—智慧」假說
遠古智者如何勝出?
本能、印記與學習
第四章 認知
泰山、閏土、阿甘的成長
模仿是被忽略的本能
歸納是動物應變的思維方式
推理是人類特有的高級智力
差強人意的記憶力
理性與天性
第五章 發育
心理學家比不上馴獸師
「三字經」錯了,佛洛伊德也錯了
敏感期
甘特圖上的任務
向競技體育學習
不知不覺的社交剝奪
智慧的高峰與衰退
智慧的開發
第六章 人性
自然環境塑造人體,群內環境塑造人性
為何群居?
相互依存,相互鬥爭
人性善惡的邏輯
「統禦—服從」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
透過儀式強化地位
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
勇攀高位的本能
自負的天性
思維慣性
戰時心理
羨慕、嫉妒、恨
不適應變化的大腦
第七章 男性
好色的西門
西門的策略
西門的坦白
第八章 女性
露西的困境
露西擇偶策略
露西的改變
性與生活
忠誠的女人
第九章 家庭
母系社會的本源
夫妻
母親不僅餵奶,而且更愛子代
愛兒是本能,敬老是文化
生男還是生女
兄弟姐妹
婆媳衝突
第十章 個性
人與人之間的相似與差異
先天還是後天
被放大的差異
上癮塑造差異
自我馴化的人類
第十一章 展望
DNA的祕密
篩選
分化
測定
改造
後記
第一章 生命
混沌中誕生的生命
生命的化學本質
生命的策劃師,DNA的邏輯
蛋白質是執行生命任務的工兵
第二章 感官
感覺──通向心靈,指揮行動的入口
退化的鼻子
「有口福」的嘴巴
肩負重任的耳朵
視覺動物
美醜的本質
第三章 智慧
人類智慧的謎團
智力的演化
「語言—智慧」假說
遠古智者如何勝出?
本能、印記與學習
第四章 認知
泰山、閏土、阿甘的成長
模仿是被忽略的本能
歸納是動物應變的思維方式
推理是人類特有的高級智力
差強人意的記憶力
理性與天性
第五章 發育
心理學家比不上馴獸師
「三字經」錯了,佛洛伊德也錯了
敏感期
甘特圖上的任務
向競技體育學習
不知不覺的社交剝奪
智慧的高峰與衰退
智慧的開發
第六章 人性
自然環境塑造人體,群內環境塑造人性
為何群居?
相互依存,相互鬥爭
人性善惡的邏輯
「統禦—服從」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
透過儀式強化地位
從眾是最基礎的人性之一
勇攀高位的本能
自負的天性
思維慣性
戰時心理
羨慕、嫉妒、恨
不適應變化的大腦
第七章 男性
好色的西門
西門的策略
西門的坦白
第八章 女性
露西的困境
露西擇偶策略
露西的改變
性與生活
忠誠的女人
第九章 家庭
母系社會的本源
夫妻
母親不僅餵奶,而且更愛子代
愛兒是本能,敬老是文化
生男還是生女
兄弟姐妹
婆媳衝突
第十章 個性
人與人之間的相似與差異
先天還是後天
被放大的差異
上癮塑造差異
自我馴化的人類
第十一章 展望
DNA的祕密
篩選
分化
測定
改造
後記
自序/導讀
缺乏化石證據,讓關於人類行為模式、人性的學說裹足不前。一個學過國中物理的普通學生,關於物理的知識遠比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正確許多;但是,即便是現在一個頂尖的倫理學者,也無法證明他的倫理學比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更優秀,因為雙方都沒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缺乏證據,也讓絕大部分嚴肅的學者,避免研究這個不太容易有令人信服結論的學說。這給我這種滿懷好奇心的「非學者」留下了空檔,而有機會提出前人不曾提出的概念和見解。
三
在這裡,我要請求讀者給我一次狂妄的機會。我所提出關於人類行為模式和人性的許多見解,絕非眾多突發奇想之中的一種而已,而是盡力將這些見解構築於比較可靠的邏輯基礎上。
我所採用以下方法。
以外形推測行為:例如現在恐龍只留下了化石,人們會根據牠的牙齒、骨骼、頭腦大小,推測牠大體上的行為模式。獅子和老虎是近親,染色體數目相等,牠們之間可以交配。獅子和老虎的不同,在於獅子雄雌之間有明顯的外形差異(生物學上叫做二太性),老虎沒有。因此可以大致上推斷:老虎的交配競爭要弱於獅子,獅子交配的集中度要高於老虎,進而可以推斷獅子是群居的、老虎可能是獨處的。
而人類的某些外貌特徵也會暗示人性演化的軌跡:
近親類比法:人的行為模式已經被社會習俗、文化等遮蔽,而我們的近親猴子、猩猩等沒有文化束縛,按照牠們的生物本性行事,二者之間具有某些可類比的特徵。儘管這種方法沒有十分可靠的邏輯推斷,如果總結的夠多,考慮的維度足夠豐富,也會逼近真實的結果。這些比較對象並不限於靈長目,我們飼養、馴化了很多家畜,馬戲團馴化很多用於表演的動物,人對這些動物學習能力和學習規律都有較為確實的評估方法。那麼這些經驗為什麼就不能用於人本身呢?有人可能會想到他們和人的親緣關係太遠了,所以沒有可比性。從邏輯層面來看,馬戲團馴化獸類,讓牠們學會某種知識和技能;人類馴化自身,也不斷地學習。獸類要在長到成年之前學會基本的生存技巧,所以幼小時期最利於馴化,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習能力最強。而人為了應對生存挑戰,也會建立同樣的學習機制。物種差異雖大,邏輯基礎相同,我們也就可以得出比較令人信服的見解。
觀察、總結、邏輯驗證:每個人都在觀察、總結他周圍的世界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既然我要提出一種關於人類的理論,就會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觀察、總結。這種方法和古代哲學家無異,區別在於,我要把觀察的結果放在生物的邏輯中評估,所以就會更加去偽存真。一九〇〇年,精神病醫師佛洛伊德寫了一本書《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提出了潛意識學說以及戀父、戀母等心理學概念。當然,這個學說一定是建立在他的觀察和醫療案例基礎上,然而他的結論如戀父、戀母和生物規律相違背,所以這一定是錯誤的學說。
這些並不是什麼新方法,嚴肅的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科普作者,都部分採用過其中一些方法,而我的目標則是綜合運用,以提出更加可靠的見解。
這不是一本漫無邊際的暢談人生、談論個人主張的書。麥可.哈特(Michael H. Hart)在《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100: A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中論及孔子的貢獻時,說在中國無論是鍋爐工還是一個普通農民,人人說話都帶有哲理。本書基本迴避價值主張,重點是「看」,客觀地看,並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兒童學習外語更合適?為什麼全世...
三
在這裡,我要請求讀者給我一次狂妄的機會。我所提出關於人類行為模式和人性的許多見解,絕非眾多突發奇想之中的一種而已,而是盡力將這些見解構築於比較可靠的邏輯基礎上。
我所採用以下方法。
以外形推測行為:例如現在恐龍只留下了化石,人們會根據牠的牙齒、骨骼、頭腦大小,推測牠大體上的行為模式。獅子和老虎是近親,染色體數目相等,牠們之間可以交配。獅子和老虎的不同,在於獅子雄雌之間有明顯的外形差異(生物學上叫做二太性),老虎沒有。因此可以大致上推斷:老虎的交配競爭要弱於獅子,獅子交配的集中度要高於老虎,進而可以推斷獅子是群居的、老虎可能是獨處的。
而人類的某些外貌特徵也會暗示人性演化的軌跡:
近親類比法:人的行為模式已經被社會習俗、文化等遮蔽,而我們的近親猴子、猩猩等沒有文化束縛,按照牠們的生物本性行事,二者之間具有某些可類比的特徵。儘管這種方法沒有十分可靠的邏輯推斷,如果總結的夠多,考慮的維度足夠豐富,也會逼近真實的結果。這些比較對象並不限於靈長目,我們飼養、馴化了很多家畜,馬戲團馴化很多用於表演的動物,人對這些動物學習能力和學習規律都有較為確實的評估方法。那麼這些經驗為什麼就不能用於人本身呢?有人可能會想到他們和人的親緣關係太遠了,所以沒有可比性。從邏輯層面來看,馬戲團馴化獸類,讓牠們學會某種知識和技能;人類馴化自身,也不斷地學習。獸類要在長到成年之前學會基本的生存技巧,所以幼小時期最利於馴化,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習能力最強。而人為了應對生存挑戰,也會建立同樣的學習機制。物種差異雖大,邏輯基礎相同,我們也就可以得出比較令人信服的見解。
觀察、總結、邏輯驗證:每個人都在觀察、總結他周圍的世界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既然我要提出一種關於人類的理論,就會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觀察、總結。這種方法和古代哲學家無異,區別在於,我要把觀察的結果放在生物的邏輯中評估,所以就會更加去偽存真。一九〇〇年,精神病醫師佛洛伊德寫了一本書《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提出了潛意識學說以及戀父、戀母等心理學概念。當然,這個學說一定是建立在他的觀察和醫療案例基礎上,然而他的結論如戀父、戀母和生物規律相違背,所以這一定是錯誤的學說。
這些並不是什麼新方法,嚴肅的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科普作者,都部分採用過其中一些方法,而我的目標則是綜合運用,以提出更加可靠的見解。
這不是一本漫無邊際的暢談人生、談論個人主張的書。麥可.哈特(Michael H. Hart)在《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100: A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中論及孔子的貢獻時,說在中國無論是鍋爐工還是一個普通農民,人人說話都帶有哲理。本書基本迴避價值主張,重點是「看」,客觀地看,並解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為什麼兒童學習外語更合適?為什麼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