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的椅子:化解內在衝突,隨身必備的情緒調節書 | 拾書所

佛洛伊德的椅子:化解內在衝突,隨身必備的情緒調節書

$ 300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長銷10年,銷售突破200,000冊!

★韓國首位精神分析學家帶領讀者窺探被隱藏的自己,釋放受困的心!

★Yes 24網路書店MD讚譽「最適合送禮的書」!

★tvN《祕密讀書會》選列「提升自我價值之書」!

★日韓讀者盛讚:

「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書。」

「這是眾多心理學書籍中最誠實也最扎實的書。」

「當我沒有力氣時,這本書會牽起我的手,陪我走上一段。」

「我已讀了無數次,而且每年都會重讀一遍。」

 

「內容好讀好懂,所以我總是帶在身邊,透過閱讀它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少女時代.徐玄

 

內在的衝突糾葛,

不是為了讓人生變得痛苦,

而是「心」有話想對你說。

 

擁有三十年實務經驗,被譽為「心靈名醫」的精神分析師,

獻給所有世代的面對自我之書!

 

■ 為何老是憂慮成性,總是冷靜不下來?

■ 為什麼越害怕寂寞的人,越讓人不敢靠近?

■ 人不但會故意傷害自己,還會刻意讓自己受挫?

■ 為對方犧牲奉獻、鞠躬盡瘁不是愛的表現,而是憤怒?

■ 明明討厭像父母這樣的人,為什麼年紀越長,反而與父母越來越像?

 

佛洛伊德說,人們的內心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一小塊;

水面下卻藏著許多我們不曾注意到的衝突與糾葛,不時發出聲音,提醒我們注意。

 

宛如躺在舒適的椅子上與精神分析師聊天般,

作者在書中為讀者展開人類的思維地圖,帶領大家跨出走向「內心」世界的第一步。

從眺望「心」的世界開始,接著向內探索我們的心會如何面對負面情緒,

再向外了解我們如何應對人際關係的種種問題;

最後則是學習治癒內心創傷的方法,讓我們有能力伸出手,

擁抱「只想隱藏痛苦」的自己,釋放受困的心。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鄭道彥(정도언

 

精神分析學家,睡眠醫學專家,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畢業於首爾大學醫學院,曾任職首爾大學醫院,後至美國聖地牙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深造,在那裡接受頂尖精神分析學家的指導,成為韓國首位精神分析學家。

 

回到韓國後,在首爾大學醫學院及該校附設醫院擔任教授長達30多年,不論在臨床實務或精神分析師的教育訓練上,皆居於領導地位,也曾獲多家媒體評選為韓國最頂尖的醫師之一。後來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認可下,成立韓國精神分析學會並擔任首屆會長。目前為首爾大學名譽教授與JD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長。

 

作者一直與各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師保持密切合作,除了針對當代精神分析進行深入研究、撰寫超過200篇論文,並多次在國際場合發表演講。著作包括《佛洛伊德的椅子》《佛洛伊德的處方》(暫譯)等書。

譯者介紹

陳姿穎

 

韓國首爾外國語大學中韓口筆譯研究所畢業,曾於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修習中英筆譯課程,擁有加拿大Vancouver Medical English Institute醫學英文、STIBC英中筆譯證照。為自由口筆譯者,從事中韓英同步口譯、會議、活動口譯及筆譯工作,喜歡在語言之間翻轉,用語言看到更寬廣的世界。

 

目錄

修訂版序 歡迎來到精神分析的世界

前言 感知自我內心溫度

 

第一個故事   窺探被隱藏起來的我

 

1 我的心是什麼樣子?

2 是什麼驅使著我們行動?

3 人人心裡都有座「警衛室」

4 心有多種色彩/各種心理理論

 

第二個故事   了解潛意識創傷

 

5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焦慮

6 讓你活下去的強大力量──恐懼

7 寫給自己的一封信──憂鬱

8 當自戀的傷口流出鮮血──憤怒

9 不過是站上了新的起點──挫折感

10 想逃也逃不掉──猶豫與自卑

11 與自己的競爭──嫉羨與妒恨

 

第三個故事   四處徘徊的潛意識

 

12 越愛自己的人越害羞

13 「我們」與「我」之間──依附與孤獨

14 有時,為了小事冒生命危險──誤解與執著

15 最甜美的潛意識──愛

16 你有想報復的對象嗎?

 

第四個故事   處理潛意識的五種基本治療方式

 

17 我是否活在當下?

18 用自己的話說

19 別再對自己說謊

20 別祈求原諒

21 善用幻想與夢境

 

後記 釋放受困的心

附錄1 與精神分析學家的對話

附錄2 給想更了解內心的你──建議書單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各界推薦】

蔡榮裕(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臺灣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研究會召集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版主)

奶奶(「奶奶心理學」創辦人)

 

──感動推薦

 

專業人士好評推薦:

最合適的精神分析大眾讀本出現了!

 

精神分析對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

即它不再是某些人或某些機構口袋裡的擁有物,

它是大家共享的想法、態度和技藝。

身為韓國精神分析開創者,

作者以精神分析躺椅的意象,要告訴大家的,

不只是精神分析或躺椅,

更是韓國人希望能對精神分析的內涵有何貢獻。

──蔡榮裕(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臺灣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研究會召集人)

 

諸多衝突的存在,從正面來看,是維持我們生存的必要。

這讓我們看見更多可能性,並因整合衝突而更加成熟。

不過,總是會有新的衝突浮現,不管是內在的對立,

或者是內、外在的不一致。

這提醒我們,得不斷保持著覺知,時時取得動態平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提到心理學,許多人可能會想到佛洛伊德和他提出的理論。

儘管如此,並不是每個人都理解其相關理論的內涵。

本書以簡潔易懂的文字,

將他的理論與精神應用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是本值得大眾閱讀的實用好書!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最合適的精神分析大眾讀本出現了!

以佛洛伊德的理論為出發點,也揉合了後世分析師的發展。

它不只有探查性,更專注於理解衝突。

人人都應該看看我們何以會自卑、嫉妒、猶豫不定與墜入情網,

你一定會被深度心理學的魅力給折服。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能以淺白好理解的比喻,將佛洛伊德的理論帶給讀者,

一窺精神分析的「地貌」、領略內心的警衛,

以及如何借用父母關係長出精神世界的超我;

並理解內心的遺跡裡,

沒有哪個部分是白白浪費,都是值得被理解的,

也唯有這本書了!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帶著濃厚的佛洛伊德學派調性,

作者強調「與其怪責外界,不如反思內在」的自省態度,

卻以生活化的方式把人性的惡及各式心理防衛,烹調與擺盤,

讓大眾讀者亦能初嘗接受諮商或分析時將可能面對的潛意識樣貌,

最後呈上好消化的實用生活指導,完成一頓閱讀饗宴。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版主)

 

我們一直認為...

內容試閱

〈2 是什麼驅使著我們行動?〉

人是怎麼過自己的一天呢?就像是汽車藉由引擎的力量前進,人類為了活下去,也需要動力。

許多人常誤以為,驅動我們的是講求合乎邏輯與道理的「理性」;事實上,非合理性的情緒或感受反而更頻繁地以更強大的力量推動我們。與理性判斷無關,人往往會選擇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若是「沒感覺」,那麼就算是再小的事情,我們也不會採取行動;甚至要是心情不太好的話,還可能做出白費力氣或愚蠢的事。

那麼,能讓人們採取行動的內心動力──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欲望」──有哪些呢?首先為各位說明一下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與精神分析有關的概念。

人類是一種動物,對我們而言,生存是第一優先的。為了生存,我們需要攝食與睡眠。肚子餓的時候,我們會去尋找食物,想辦法解決飢餓;拚命吸吮母乳的嬰兒,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生命力象徵。

第二優先是安全,換句話說,即為「無恐懼」狀態。獨處會讓人類感到不安,所以我們群聚而居。對物理上的安全來說,交友與建立家庭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比起離群索居,有鄰居照拂更能讓我們覺得安全,這使得我們努力賺錢,好搬進公寓或大樓裡。

但不是把圍牆築高、用鐵鏈鎖住大門就叫安全;即使身處物理性安全無虞的地方,只要內心失去平衡,就無法讓人感到安全。當我們提到「安全」時,可能只會想到「如何防止危險發生」,但「如何提前因應可能的喪失」也是安全管理的一環。心裡若總是想著「身邊的人不知道何時會離開我」,那麼這個人的內心便是不安全的。

促使我們行動的兩大本能

讓人類採取行動的力量有很多,在精神分析學裡,將人類的欲望分為兩大類。接下來,來看看佛洛伊德所說的這兩大本能驅力(instinctual drives)吧。

佛洛伊德認為,驅使人類產生行動的本能驅力(指本能欲望的行為)有兩種:一是「原欲」(Libido),即性欲,另一種是「死之本能」(Thanatos),也就是攻擊欲。佛洛伊德一發表「原欲」的概念,便在當時以禁欲主義為主流的維也納遭受嚴厲的批評。佛洛伊德認為,人類既不是、也不該是禁欲的存在,並駁斥「人類應是高貴且道德的,不該被視為性欲的集合體」這種想法。也因此,學界認為他「掌握人類的方式過於簡化」並提出批判。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能發現佛洛伊德的主張有其真實性。

為什麼人們總是對藝人或時尚模特兒抱持興趣?是因為我們總是莫名地羨慕他們嗎?所謂的「美少女熱潮」「韓流帥哥」「健美曲線」又是怎麼回事?如果性魅力不重要,那麼我們之所以鍛鍊身體,難道單純只是為了健康嗎?

攻擊欲也是如此。若無攻擊性,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呢?明知會帶來悲劇,為何人類依然要發動戰爭呢?為什麼許多人熱中於拳擊、摔角或綜合格鬥等運動呢?其實,攻擊欲不只是以他人為行使對象,也是一種讓人類採取行動的重要動力。反過來說,當一個人的攻擊欲不足時,他的欲求不但會降低,身心也不會有所作為。

缺乏攻擊欲的人很難自我保護;換言之,為了保護自己,每個人都需要一點攻擊欲。當然,過度的攻擊欲可能會不慎傷害他人,或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但有時明知道這一點,卻還是會攻擊他人,這是因為「攻擊欲過剩」根源於「基於自戀的憤怒」──這樣的人會透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