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孤獨的喜悅與痛苦
當代人不再有族人可以相依,不再有上帝可以歸屬。
孤身一人過日子的情況之多,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獨自一人——也就是孤獨——只要份量正好,若再搭配上份量正好的依戀,似乎是生命相當美妙的調劑。既需要親密,也需要疏離;既需要伴侶,也需要孤獨。」
我們這時代的個人發展,常標舉個人主義,而不強調合群生活,孤獨因而成為我們這時代的重要課題。我們之所以自願選擇孤獨,為的是要保證自己的獨立自主,今天諸多科技的發展,也在支援我們走向孤獨的道路。經濟的發展,可以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關係緊密的社會裡,一樣可以生存得很好。可是,這樣的發展於我們的心理上,有什麼影響呢?這種追求孤獨的趨勢,背後的驅力到底是什麼呢?
魏蘭—波斯頓博士舉了許多孤獨的矛盾現象,也引證了一些古典的故事和童話,帶我們一窺隱居靈修和回歸自然的傳統。她也檢視了孤獨之所以痛苦的原因、世人看待孤獨的方式、處理孤獨的方式,以及孤獨於心理成長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透過佛陀、聖安東尼、耶穌等人的例子,魏蘭—波斯頓博士為我們抽析出個人若是選擇孤獨,通常會碰上什麼考驗: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幻想、離群索居等等。
我們若是在童年裡未能培養出「有伴的孤獨」能力,或是喜歡用孤獨作藉口以逃避人際來往的話,我們就會因為孤獨而苦。魏蘭—波斯頓博士認為心理治療所要做的,便是發現我們以獨自成長為獨立的人,同時又不致將世界阻隔在外。由她執業生涯裡碰見的一些案例,可以告訴我們孤獨在心理治療的架構裡面,可以有怎樣的推演和發展。我們若是永遠無法在人類的大家庭裡找到孤獨,那就只有從個人的生命孤獨裡去尋找了。
※原書名:孤獨世紀末
作者簡介
宋偉航
台灣大學歷史系、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專事翻譯。譯作包括《有關品味》、《企業蛻變》、《全腦革命》、《伍迪艾倫脫口秀》、《綠色企業》、《靈魂考》(立緒)等。
導讀者
余德慧
台灣屏東潮州人,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現更名為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創系主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並創辦《張老師月刊》。二○一二年逝世。
目錄
〈導讀〉人生的基調就是孤獨◎余德慧
導論
1孤獨之苦
關係之必要
早期的死亡文化
現代人的死亡文化
孤絕是古代文化的一部份
古代的社會——精神小宇宙裡的聯繫功能
現代人的流放和單獨監禁
所謂覺得和世界相關,或是孤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當代的孤獨問題泛濫成災
城市的工作人口vs.部落懷抱
一次又一次的失根經歷
「孤單社會」正逐漸壯大
宗教,使荒野化為文明
孤獨的症狀
孤獨動力學
現實世界裡的韓瑟和葛瑞桃
孤獨的心理治療
害怕孤獨等於是提出了問題
沮喪和羞恥的感覺
孤獨和愛
20世纪的小摩西,不再有族人可以相依,不再有上帝可以歸屬
2孤獨的追尋
孤獨之樂、孤獨之誘惑
宗教隱居的傳統
性靈復甦運動
歷史題材中的孤獨
世紀末精緻的孤獨文化
精神分裂世界裡的孤獨
回歸自然的趨勢
投身到自然之母的孤獨懷抱
灰姑娘的遁居、想像和重建關係
孤獨英雄的主題:特徵和演進
孤獨之必要
3心理治療
苦樂交參的孤獨事實
自己的房間
獨處的能力
無法孤獨的問題
孤獨的威脅
荒地裡的孔雀
找回孤獨的靈魂
選擇孤獨
孤獨和寂靜
扛起自己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