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 拾書所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 240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重量級神經科學家最新作品,了解意識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頂尖神經科學家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新展望,提出對腦與人類行為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與洞見,提供了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可能工具。
 
本書是一場針對意識現象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內容簡單扼要、具啟發性、且引人入勝。

最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之一的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最新作品,在本書輕薄短小的48個章節中,他幫助我們了解意識與心智的關係、擁有意識與清醒或感知的差異、情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生物腦與意識的發展。本書結合各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的新展望,最重要的是,還提出了改變我們對腦與人類行為的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

意識是人類傳達與轉化自己對周遭世界的體驗與自己在其中地位的感知的基礎能力。想要了解意識,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序)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黃揚名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些意外的。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出心靈的機制與風貌。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在本書中,大師級科學家與柔滑的散文造型師聯手,產生一則又一則激動人心的見解。……達馬吉歐成功地縮小了身心之間的差距。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達馬吉歐簡潔、準確和清晰的散文有效地傳達了他幾十年來提煉出來的核心洞察力:情感——包括情緒、感覺、動機和情緒——對於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情緒的核心,以及我們是誰,是相當重要的。
──《科學》雜誌(Science)
 
達馬吉歐撰寫了清楚面對大眾讀者的清晰散文。更妙的是,這本書簡潔而有益地分為幾十篇短章節,很多只有一兩頁。但是,請不要搞錯,達馬吉歐是熟悉諸多學科的深刻思想家,因此本書既是哲學著作,也是硬科學。熟悉大學程度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讀者會發現有價值的見解。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智宏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黃揚名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謝伯讓
 
開始以前
1
2
 
I 存有
生命的目的
病毒帶來的難堪
腦與身
神經系統是大自然後來添加之物
存有、感受與知曉
生命一覽表
 
II 關於心智與新的表徵藝術
智力、心智與意識
感覺不同於有意識也不需要心智
心智的內容
無心之智
製造心像
將神經活動轉為運動和心智
組構心智
植物的心智與查爾斯王子的智慧
廚房裡的演算法
 
III 感受
感受的起始:做好準備
情感
生物效率與感受的起源
奠基感受 I
奠基感受 II
奠基感受 III
奠基感受 IV
奠基感受 V
奠基感受 VI
奠基感受 VII
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恆定感受
但這感受不全然是心智的
 
VI 意識與知曉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
自然的意識
意識的問題
意識所為何來?
心智和意識不是同義詞
有意識不同於清醒著
建(解)構意識
延伸意識
輕輕鬆鬆,連你一起容納
感受的真正奇蹟
內心世界的優先順序
匯集知識
整合並非知識的來源
意識和注意力
基質也算在內
失去意識
意識形成中的大腦皮質與腦幹
感受機器與意識機器
 
V 尾聲:平心而論
 
延伸閱讀
致謝

內容試閱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
或許你很好奇,為什麼目前有這麼多哲學家和科學在書寫意識,為什麼直到近期科學文獻(更別說是廣大群眾)都還不太提及的話題,現在卻成為學術界的重要主題和好奇對象。答案其實很簡單:意識很重要,而大眾終於領悟到這點。
意識的重要性來自它直接帶給人類心智什麼,以及它隨後讓心智發現什麼。意識讓心智經驗成為可能,從愉悅到痛苦,以及當我們描述周遭世界和內在世界時,在觀察、思考和推理的過程中所知覺、記憶、回想和操弄的一切。如果我們從持續不斷的心智狀態中移除了意識成分,你和我仍擁有在心智中流動的意像,但這些意像就變成與我們無關的單獨個體。如此一來,這些意像就不屬於你或我或任何其他的人。它們不受約束地流動。沒有人會知道這樣的意像歸屬於誰。若是如此,薛西弗斯(Sisyphus)就會沒事。他是悲劇人物的理由,只是因為他知道這糟糕透頂的困境是屬於他的。
如果沒有意識,那就什麼都不可能知曉。人類文化的興起絕對少不了意識,因此意識也插手了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意識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儘管如此,了解意識如何出現的難度卻很容易被誇大,所以很容易把意識宣傳成難解之謎。
既然脊椎動物和許多無脊椎的物種也都十分可能天生具有意識,那為什麼現在我要撰寫意識對人類的重要性呢?意識對牠們不重要嗎?唉呀,當然也很重要,我並沒有忽略非人類生物的能力或相關性。我只是特別強調以下這些事實:(1)人類的痛苦和苦難經驗向來是超凡創造力的來源,這樣專注且執著的創造力負責發明各式各樣的工具,可以用來對抗開啟這個創造力循環的負面感受;(2)有意識的安適和愉悅激發了無數的方法,讓人類可用來確保和增進有利於生活的條件,無論是個別或整體社會的生活。除了罕見但明顯的例外,非人類生物也對痛苦或安適做出類似的反應,只是比人類的方式簡單,而且更為直接。確實,非人類生物成功地躲避或減輕了痛苦和苦難的成因,卻(例如)無法修改它們的起源。意識對人類的影響,範圍與可及之處明顯大上許多。請注意,這並不是因為人類意識的核心機制有所不同(我相信它們沒有不同),而是因為人類的智力資源如此豐富廣闊。更廣泛的資源已使人類能藉由發明新的物體、動作和想法,對苦難或愉悅的兩極經驗做出反應,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創造。
在這整個故事中,似乎有一些例外。被冠上「社會性」的一小部分昆蟲成功地組裝了一套複雜的「創造性」反應,這些反應的集合確實符合「文化」的一般概念。蜜蜂和螞蟻,以及牠們悉心建立的「城市」所呈現井然有序的都市性與文明性,就是這樣的情況。牠們是否過於渺小和卑微,以至於牠們沒能天生具備意識,也不具有意識推動的創造力?完全不是。我猜想,牠們也會受到牠們經驗的意識感受驅動。只不過,牠們多數行為缺乏彈性,限制了這種文化盛宴的演化—牠們主要是「固著」而非持續發展的禮貌說法。然而,這不應該減損我們對於這些發展如何在幾十萬年前發生,以及意識在其中大概發揮什麼作用的訝異程度。
關於意識對人類有特殊影響的另一部分資格,涉及某些哺乳動物對同伴死亡的反應,例如從大象的葬禮可以清楚看出這點。毫無疑問地,觀察同類痛苦和死亡的結果所引起的自身苦難的意識,一步步地奮力形成這樣的反應組合。相較於人類,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發明的規模,以及反應的建構所呈現的有效性和複雜性高低。這些例外通常支持這樣的想法:跟反應差異有關的是物種的智力程度,而不是特定物種的意識本質。
可以合理的詢問,意識推動形成反應的效力,主要來自感受的積極面或消極面,亦即來自正或負的效價。痛苦、苦難和死亡的體悟特別具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