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 拾書所

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

$ 292 元 原價 370

內容簡介

吃不停,不是放鬆;買不停,不是犒賞。

這是心理防衛機制「壓抑」(情緒)+「合理化」(心態)+「成癮」(行為)。

 

心理防衛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傷人傷己的惡性循環。

 

特別企劃:15種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解析。

 

工作太累,買些名牌包犒賞自己,哪裡不行?

深夜裡一直吃高熱量食物,只是放鬆,不是嗎?

在公司被主管罵,回家就斥責小孩,我是在教小孩,有錯嗎?

 

但這些都是「心理防衛機制」,

看似保護自己,

但其實是逃避、傷害與惡性循環。

 

台灣第一本以最生活化的日常例子,剖析心理防衛+成癮的專書。

 

「心理防衛」是內在運作,「成癮」是外在行為;

兩者常相伴相生,讓彼此狀況更為惡化。

 

吃不停,你以為那是放鬆;買不停,你覺得那是犒賞。

→以食物及購物「壓抑」情緒,並「合理化」「成癮」行為。

 

在公司被主管修理,回家就怒罵小孩不寫功課?

→「轉移」憤怒給家中弱勢的替罪羔羊,例如孩子或太太。

 

太太總頭疼,且哀求,先生只好做所有家事。

→以「退化」行為獲取關愛,但卻是困住彼此關係的牢籠。

 

「別人的老公就是比較貼心。」

→「理想化」他人,自貶、看輕自己與另一半。

 

突然被裁員了,你拒絕承認

→「否認」事實,捍衛自尊。

 

心理防衛機制由佛洛伊德所提出,而培芸心理師認為心理防衛機制是:不成熟的生存策略,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

 

常見的有轉移、壓抑、合理化、投射、抵消、退化……以及暴食、瘋狂購物、破壞力強大的酒精和無法秒離開臉書等社交媒體的各式「成癮」。

 

這世上,從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毫無問題,沒有一絲一毫創傷。

 

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面對創傷,而不是將創傷轉移、偷渡給他人,甚至讓那創傷不斷侵蝕你,讓你無法從自我否定及沉淪裡脫身。在每次情緒風暴來時,請試著先覺察,而不是先祭出心理防衛機制來保護自己,因為這份保護,是反噬,是傷人傷己,是惡性循環;當你能溫柔輕撫創傷,生命也將遞上一個更真實與完整的你。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從日常生活切入,對看不穿、摸不透的心理防衛機制+成癮所書寫的專書。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醫學博士)撰推薦序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謝震武(知名節目主持人);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共感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洪培芸心理師的大作《心理防衛──壓抑、投射、成癮……我們用傷人傷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嗎?》,把精神分析治療理論中的重要觀點,用深入淺出及生活化的方式,讓普羅大眾都能明白理解。閱讀這本書,能幫助你提升自我覺察;在充分自覺下,做出改變,而與真正的幸福更靠近一些。」──節錄自推薦序〈那些停不下來、擺脫不了的強迫行為,原來都是心理防衛機制在作祟!〉

 

◎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醫學博士):「誠如作者洪培芸心理師所述……她期許讀者們都能看穿不成熟的生存策略,是如何束縛、左右,甚至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所有人的一生。」──節錄自推薦序〈明白心理防衛機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培芸心理師:「沒有人真心想要搞砸自己的人生──還記得本書最初對於心理防衛的定義嗎?它是一種不成熟的生存策略,也就是「用錯誤的方式保護自己」,藉此避免在漫長人生的不同階段、各個面向裡,可能會有的焦慮、衝突及痛苦……等情緒。

 

為了降低這些不舒適,為了維持自我功能得以正常運作,所以透過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來減緩負面情緒的衝擊。所以,當我們能夠在負面情緒出現時,時刻保持覺察,並且作為警訊,就能即早提醒及教...

自序/導讀

 

心理防衛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以多種機制同時使用。

 

以下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

 

1.自戀型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投射,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是屬於自戀樣貌,代表只照顧自己,只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上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因此嬰兒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型心理機制。但若一個成年人常使用、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這是很危險的。

 

2.不成熟型心理防衛機制(二級防衛機制):此類機制出現於青春期,但若出現在成年人中,也屬於正常。包括內向投射、退化、幻想等。

 

3.神經型心理防衛機制(三級防衛機制):這是兒童「自我」機制的進一步成熟表現,在兒童逐漸能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要求與規範之後,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

 

4.成熟型心理防衛機制(四級防衛機制):是「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

 

先談談最基本常用的心理防衛機制:較原始的防衛機制主要是「壓抑」作用,而其他的防衛機制也皆與壓抑有關。將威脅性較大而不被意識所接受的痛苦、想法、感情或衝動,在不知不覺中排除到意識外,以避免經驗到焦慮,而保持心境之安寧。

 

壓抑與有意識的壓抑(suppression)不同。壓抑是有計畫的自我控制過程,用來暫時排開不適合表達的情緒。但一些會引起羞恥感、罪惡感或自卑的情緒或記憶,經由壓抑作用之後無法自由浮現在意識中,如:對於所依賴的人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通常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以避免因憎恨依賴對象而引起焦慮;但被壓抑的情緒通常會以其他方式呈現。 

 

另一個常用的心理防衛機制:投射作用(Projection),也稱外射,是將一切不愉快遭遇,諉過於他人或環境,藉以掩飾並防衛自己,作為解決挫折、衝突及維護自尊的手段。

 

習慣將自己不愉快的遭遇認為是他人所致,或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情感、情緒、內心本意等等,投影至他人身上;認為並非自己所想,而是他人緣故才導致產生(負面的)行為。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都是類似的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在考試時想要作弊,便以投射作用,認為其他學生一定也想以作弊取勝,「既然別人都這樣想了,那也不差我一個」,以藉此減低罪惡感。

投射作用通常有兩個目的,第一個是使用比較小的危險來替代比較大的危險,藉以降低焦慮;第二是使用保護自己的方法,以表達個人的衝動。

 

誠如作者洪培芸心理師所述,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引領大家一同了解心理防衛機制的目的,並走入自我探索,進而瞭解他人想法的一趟旅程。她期許讀者們都能看穿不成熟的生存策略,是如何束縛、左右,甚至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所有人的一生。

&n...

內容試閱

轉移

父親在公司受了氣,回到家,看見孩子就怒罵:「你怎麼功課還沒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

▲長期累積的不愉快情緒,「轉移」成關係裡的弱肉強食與替罪羔羊。

長期累積的情緒,壓抑下來的感受都去了哪裡呢?消失了嗎?不。

在心理防衛機制當中,很常見的其中一種就是「轉移」:將強者所引發的不愉快情緒,導向相對而言比較弱,不會對你造成威脅感、沒有能力傷害你的替罪羔羊上,把無辜的他作為情緒發洩的出口,將他當成出氣筒。

在表面上,歸咎於是他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才招致你的怒火。你的憤怒是情有可原的,一切看似合情合理,有其脈絡可循。

然而,如果你站在更高的層次,願意抽絲剝繭,誠懇地直面內心,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有「合理化」自己言行的心理機制。

如同家暴的行徑

很常見的轉移案例,例如一個人分明是在公司受了主管一肚子鳥氣,被指派了許多不合理的苦差事,或者升遷輪不到自己而忿忿不平。然而,為了維持好好先生及任勞任怨的形象,他無法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袒露自己的怒氣,還有相關的真實情緒。

他戴著微笑的面具,連連點頭,彷彿皆大歡喜、心甘情願般地接下主管的安排與指示。

但當回到了家,他的神情、言語及行為表現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你怎麼功課還沒有寫,都放學超過一小時了;都幾歲了,吃飯還吃不乾淨,飯粒掉到桌面上,你媽是怎麼教你的?你有沒有責任感?你有沒有羞恥心?身為學生,寫完功課繼續做練習題這些小事,還需要我提醒你嗎?就是因為『你』這麼不懂事,就是因為『你』才讓我這麼生氣!你這什麼眼神!現在就開始叛逆了嗎?」

對相對弱勢的孩子怒吼、嚴厲喝斥,甚至動手,教訓起小孩……還認為自己正在行使家長教育小孩的職責,但實際上,卻如同家暴的行徑。

孩子及伴侶,常成為替罪羔羊

這種狀況很常見嗎?是的,但其實不只如此,有時還會將負面情緒的宣洩出口,帶進親密關係。

替罪羔羊不只是年幼的孩子,還有最親密的枕邊人,也就是他的伴侶。「就是因為『妳』太愛花錢,才導致我工作這麼辛苦,錢卻存不了多少。為什麼非得要出國旅行?國內遊玩不行嗎?出國旅行花費這麼高昂,兩個人的機票錢、住宿費、當地用餐及林林總總的交通費,都要乘以兩倍,還有妳不只要買當地的紀念品,還要買伴手禮送爸媽、送鄰居……都是因為『妳』……」

他一一細數妻子的不是,持續盤點讓他動怒及口不擇言的正當原因,卻忘了當初興致勃勃提議去瑞士旅行的,其實是他自己;也忘了當初自己刷卡買單時多麼得意,因為他覺得自己能夠讓太太開心、讓父母驚喜、討岳父岳母歡心,是多麼有成就感,又是多麼有自我價值感的事。

為什麼在家庭當中,孩子及伴侶時常成為「轉移」作用下的犧牲品呢?因為年幼的孩子往往不會反擊。孩子多半是居於弱勢,也尚未發展出足夠的認知能力,去理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伴侶,伴侶不是上司,對於自己的職位及收入薪水沒有生殺大權。即使進入婚姻關係之初,雙方是平起平坐,關係理應是彼此對等,沒有誰握有更高的權力。

然而,久而久之,在外面工作賺錢,或者薪水領得比較多的人,彷彿就成了親密關係中握有實權,位居高處的人;可以發號施令,可以...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