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拾書所

誤判的總和:我們的心智如何被分數扭曲,並學會克服它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人為什麼總是判斷失誤?

 

看穿選舉、商業、科學等領域的心智偏誤,

你會被別人誤導,也會被自己誤導。

無論是數字或言語,只要加一點或減一點,就會徹底改變結果。

 

在我們的偏見即將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之前,

我們都需要懂得分辨語言和數字的細微差異,和把戲

 

一家速食連鎖店曾經為了與麥當勞1/4磅重的漢堡一較高下,推出1/3磅重的漢堡,最後卻因消費者認為1/3磅小於1/4磅 (因為3小於4) 而以失敗收場。此外,一連串玩「龍與地下城」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引起家長和媒體的恐慌,認為D&D導致青少年自殺——而事實上,青少年D&D玩家自殺的比例遠低於全國青少年自殺的平均數。

 

《誤判的總和》一書廣泛研究人類活動中的各種認知偏誤,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分數的形式存在,透過人們不擅長分數來改變基數 (分母) 或個別案例 (分子) ,人的認知很容易被誤導而犯下許多錯誤。舉例來說,你想過以下問題嗎?


•為什麼兩位政治人物都使用了正確的數據,卻提出立場完全相反的主張?
•死於空難的風險遠低於死於車禍,人們為何依然覺得開車比坐飛機安全?
•在美國,少數族裔被警察殺死的機率較高,但這等於種族歧視嗎?  
•《聖經密碼》能幫我們一探未來?其實《白鯨記》也可以!  
•讀心術者如何利用人們對機率的錯覺猜中人們的心思?
•有人一生中被閃電打到兩次,其實並不稀奇?

這些問題乍看直截了當,其實每一個都以分數形式存在,並為我們的心智設下陷阱。然而,我們是如何以及為何不斷落入這些陷阱的?

本書作者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認為,人類大腦常犯下的許多錯誤可歸結為對分數的誤解。我們看到大量本質上為分數形式的統計數據,如百分比、機率、頻率和比例時,往往傾向於誤解其意義;也因此,心懷不軌的人會透過選擇性地呈現數據或扭曲信息來操縱我們;也有些時候,馬虎的溝通者會無意中忽略關鍵訊息而誤導我們;更多時候,我們會自欺欺人,犯了錯只能怪自己。然而現代生活不太可能不遇到或不運用這些概念,因此熟悉分數形式的問題,並探討分數如何運作以及我們如何理解或誤解分數,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了!

本書結合認知心理學的關鍵科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範例,幫助讀者發現從政治到刑事司法系統、從戰爭到科學、從商業戰略到新時代宗教、在到自然世界,總是在日常訊息中潛伏著的種種偏誤。作者舉出各個領域中可能存在的混淆形式或錯誤描述,讓我們能看穿在政治人物、警察、廣告商、科學家的主張中潛藏的分數和偏誤類型,如:可得性捷思、確認偏誤、專挑好資料、首位效應、檢察官謬誤、倖存者偏誤、從眾偏誤、機會效應、人擇原理等等……。

儘管違反直覺,齊姆林還探討了這些缺陷能使我們受益的原因,強調個人錯誤可能有利於集體解決問題,也讓我們一窺演化的力量。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作者∣ 詹姆斯.齊姆林 James C. Zimring

 

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Thomas W. Tillack實驗病理學教授。著有《科學是什麼以及如何運作》(2019)一書的作者。

 

譯者介紹

譯者∣唐澄暐

 

政治大學新聞系、台南藝術大學紀錄所畢業。曾任《台灣立報》國際版版主及編譯。喜愛怪獸及幻想作品,目前同時從事翻譯及怪獸小說寫作。譯有《世界觀:現代年輕人必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五十億年的孤寂》、《地球之後》、《數字公民:如何打造你的識數世界觀,輕鬆成為現代公民!》、《我們的知與不知:探索科學、歷史、人類心智的知識邊界》等書。

 

目錄

【目次】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錯誤感知的問題

 

第1章  分數問題

第2章  我們的心智如何將世界分數化

第3章  確認偏誤

    我們的心智如何根據既有信念來評估證據

第4章  偏誤頂上再添花

    專挑好資料

 

第二部

不同場合的分數問題

 

第5章  刑事司法系統

第6章  邁向戰爭

第7章  靜態中的模式

第8章  替代醫療與新時代信仰

第9章  自然世界中的設計現象

第10章 硬科學

 

第三部

我們能否逆轉錯誤感知,

且我們有必要嘗試嗎?

 

第11章 錯誤感知機率如何帶來好處

第12章 我們能否解決人類感知與推理的問題,

     且我們有必要試嗎?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各界推薦/推薦序

洪裕宏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所榮譽教授

彭甫堅 ◎數學咖啡館社團創辦人、臺中市立中港高級中學教師

賴以威 ◎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

謝伯讓 ◎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

 

各界讚揚

 

「在這部精彩的著作中,齊姆林帶領讀者進入某種因數盲而導致的人類推理經典錯誤的偵探故事中。從糟糕的社會政策到流行病,再到恐怖主義,他展示了人類的決策如何經常出錯。不過,我喜歡這本書不是因為它讓我們瞭解我們都會犯錯,還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以相當有見地且具可讀性的方式介紹了人類思維的複雜演化。若你喜歡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你也會喜歡這本書。

——李•麥金太爾,《如何與科學否認者交談》的作者

 

齊姆林以分數的簡單概念,富洞察力地探討了從認知心理學到新時代信仰、再到政治誤解的各種各樣問題。思慮周全、範圍廣泛。

——約翰•艾倫•保羅斯(John Allen Paulos),《數學家讀報》和《數學家》作者

 

在本書中,齊姆林提供了有趣和具啟發性的視角,看我們是如何誤解並扭曲構成我們傳統智慧基礎的數字和數據。

——大衛•茨威格,《隱形:無情自我推銷時代匿名工作的力量》的作者

 

齊姆林介紹了人類認知在處理數字、機率、風險和評估證據時的各種失敗方式。他以清晰的文字闡明了政治家如何利用我們的認知缺陷、數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誤導我們,以及這些如何作用在種族化刑事司法、戰爭販子和公眾的科學信仰等重要社會議題上。—— 凱林•歐康諾(Cailin O'Connor),《錯誤信息時代:錯誤信念如何傳播》一書的作者

 

數字在齊姆林手中變得不再抽象。我在這本書的每一頁中都學到了令人著迷和啟發性的東西——關於政治、社會政策、經濟、文化選擇、刑事司法等等。

——盧貝特,《審訊民族志:證據為何重要》的作者

 

這是一本需要仔細閱讀、然後放在辦公桌上的書。至少在我們的偏見即將讓我們做出錯誤決定或愚蠢投票之前,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幫助。

——福布斯

 

這本書很容易閱讀,有有趣的例子,並且不需要數學。這本書應該是所有人的必讀書目。――Choice

 

 

內容試閱

第三章 確認偏誤

我們的心智如何根據既有信念來評估證據

 

死刑是意見兩極的政治議題。因為人犯了罪而把那人殺掉,有著長久深遠的歷史。在至今仍行使的一套最古老的法制系統──英國法的脈絡中,處決一度極為普遍。1800年代的人會因為超過兩百種不同的犯行而遭處決,包括擅闖他人土地時穿著偽裝,或有強力證據顯示孩童有犯意(你沒讀錯,不是對孩童有犯意,而是孩童有犯意)這類雞毛蒜皮小事。自從那高峰過後,能處決人的犯行就日漸減少。當前除了美國以外,沒有哪個工業化國家會處決囚犯;該國五十州裡有二十七州有死刑法律。從全世界來看,一百九十五個國家中有五十六個有死罪並實際執行死刑。

 

關於死刑的爭論,一般包括能否嚇阻犯罪的問題。換言之,死刑能否降低適用死刑的犯行之犯罪率?想一想你目前對這議題的看法。相關資料很複雜。

 

就美國死刑來說,克隆諾(Kroner)和菲力普(Phillips)的研究,比對了其中十四州在採用死刑前後一年之間謀殺率是否有差異。十四州當中,有十一州的謀殺率在採用死刑後降低。因此,該研究支持死刑的嚇阻效應。由帕瑪(Palmer)和克蘭達爾(Crandall)進行的另一個研究,則比對了十對有著不同死刑法律的相鄰州。而在十對相鄰州中,有八對出現死刑州謀殺率較高的情況。這個研究反駁了死刑的嚇阻效應。考量這些研究結果後,你現在怎麼看?這些資料如何影響你對於「死刑是否有嚇阻力」的信念,又為何影響了你?花點時間來想想吧。

 

這個練習源自於1970年代晚期在史丹佛大學進行的一個心理實驗。該研究是對兩組研究生進行,而在幾周前就已根據課堂上針對既有信念的問卷,將這兩組人識別出來。第一組人支持死刑,並覺得死刑有嚇阻作用;第二組人則持相反看法。來自這兩組的一些受試者,混同研究人員一起圍著大桌子坐下,執行實驗的人不知道哪個受試者屬於哪組。每位受試者都被告知,他們會拿到兩張隨機選出的索引卡,標示著二十項有關死刑嚇阻效果的研究。卡上會顯示其中一項研究的結果。受試者被指示要讀第一份研究,以此評估他們的想法是否被改變,以及如果有的話是如何造成的;接著再讀第二份研究,再次評估想法是否被改變,若有的話又是如何造成(受試者在計分量表上替自己的信念評分)。

 

但其實所有受試者閱讀的是同樣兩份研究的描述,而這兩份研究皆為虛構,但刻意寫成具有「會在司法判決引用的當前文獻中找到的那種研究之特徵」。實驗結果是,兩組人馬在閱讀了索引卡之後,都增進了對自己最初立場的信念。換言之,以完全一樣的方式呈現出同樣資訊,可同時強化大相逕庭的兩種對立看法。重要的是,這不是研究的內在性質(亦即某一份比另一份嚴謹)所造成的,因為當研究者把虛構研究的研究結果互調之後,還是會出現一樣的效應。這也不是受試者閱讀研究的順序所致;研究者也控制了這部分。

 

同一份資料怎麼有辦法同時支持相反互斥的看法?受試者對閱讀過的研究寫下評估,而他們的回應揭露了一個清楚的效應,那就是:每一組人馬都把支持自己先入為主看法的研究評分為高品質,而把反對的研究評為低品質。此外,這還不只是陳述偏好的問題而已。受試者給出了非常具體的理由,說明他們為何偏好某些研究勝過其他研究,也評論了實驗設計、研究時間長度、接受比對團體的隨機化,以及自變項的數量。這些都是研究中應考量...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