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己,找回親密 | 拾書所

找回自己,找回親密

$ 269 元 原價 340

內容簡介

★和自己親密,你需要刻意練習!

所有傷口都是未被尋獲的自己,要負傷前行、療癒自己,從刻意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和他人親密,你需要找回自己!

弄懂自己,才能與人分享最深的思緒、想法、情感,除去攻擊、防衛、比較、判斷,建立真實的親密關係。

 

《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作者/小妮子、

作家、身心靈Youtuber/艾波、

諮商心理師、作者/李家雯(海蒂)、

心靈作家/柚子甜、

《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作者/徐慧玲Lynn、

熱門Podcast《好女人的情場攻略》主持人/路隊長、

諮商心理師、溝通講師/瑪那熊

──溫暖推薦

 

★特別收錄!「情緒輪盤」,仔細體會自己的感受,了解潛藏在心底的,那些沒有被看見的情緒。

 

【內容簡介】

你知道情緒背後還有情緒嗎?

情緒是心的語言,當有情緒的時候,表示我們的心在說話,越能細緻敏銳地感受情緒在告訴我們的事,就越懂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狀態,與自己變得親密。

 

這份與自己的親密,就是情緒管理的基礎。而每個情緒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更深的心情,以及沒被接納的自己。

 

但情緒像小孩,不會告訴你它在鬧什麼、從哪裡來。作者巴小波透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帶你一起整理、接納內在細微的情緒,了解沒被看懂的那些自己,也擁抱被深深傷害過的自己。從關係中的衝突,細心探索當中自我的情感,發現背後的需要與焦慮,理解對親密的恐懼,以及面對這份恐懼的解方。

 

她的分享,曾在自媒體上引起上萬次轉發,幫助許多人認識自己的問題,相信這本更完整的自我探索指南,也將成為你的幫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巴小波

 

一路就讀第一志願、英國策略行銷研究所畢業、曾任外商行銷經理,卻從小被打、學生時期被好朋友撕破臉、感情多次短命夭折,自認過著被詛咒的人生。

年近三十被神帶回教會,開始重新省思自己的內在狀態,看見自己對人同時存在的渴望與恐懼,下定決心未來不再過著一樣的日子。

在多管齊下的瘋狂學習後,接回了原本砍斷的情緒神經,爬梳了從小到大的生命事件,嘗試成為一個能陪伴自己、養育自己長大成人的母親。

待業期間以行銷專業製作情緒教育投影片發布在粉絲專頁,「你知道情緒背後還有情緒嗎?」系列投影片引爆數以萬計的大量分享。

震驚之餘發現原來情緒知識的匱乏是我們這代人共同的課題,決定轉行情緒教育,將行銷專業用在推廣自己認同的內容上。

 

個人經歷

2005~2020年:十二年行銷經歷,涵蓋行銷策略、數位、公關、社群等行銷領域,產業包含消費電子及手機應用程式、手機娛樂等。

2020年: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巴小波,分享情緒議題。

2020年:南海幼兒園情緒議題講師。

2021年:阿德勒親師諮詢師/親子生活教練認證。

2021~2023年:臺北市幼教老師教保研習課程情緒議題講師。

 

個人網站:shalomremedy.com

 

譯者介紹

目錄

1. 成人:以理性平衡的眼光,理解錯綜複雜的問題

2. 理想主義:對人抱有超乎現實的期待

3. 抽離:避免投入關係、對他人產生需要

4. 孤立與親密:習慣凡事不依賴別人的人,很難走向親密

5. 述情障礙:無法感知,也無法忍受情緒的存在

6. 創傷:影響我們的認知,驅使我們把假設當作事實

7. 與自己失去連結:對自己的認識,與真實狀態可能極不一致

8. 空虛感:不知為何而活,也不太享受活著

9. 新母親:示範我們未曾經歷過的健康關係

10. 保護機制:我們不自覺地把人推開、拒於門外

11. 練習:用新經驗印證新信念

12. 深層情緒:強烈情緒的根源,往往細小微弱

13. 麻木:不是沒有情緒,而是失去感知

14. 情緒按鈕:一點小事就引爆一場情緒風暴

15. 錯待:傷痛使我們難以公平持平地對待他人

16. 權威與全好全壞:當有人成為我們的權威時,他就成了全善全好的存在

17. 理想我與真實我:我們努力地往被肯定的樣貌靠攏,並嫌棄那個未達標的自己

18. 喜歡:我們常把反應相似的情緒類化為喜歡

19. 根源:失控行為不是問題本身,而只是問題顯現的方式

20. 自我價值:對自己價值好壞的判斷

21. 物化:把他人當作滿足自己的工具

22. 尊重:對他人情緒、意志、能力、狀態的肯定與看重

23. 焦慮:踏上不同以往的道路時,必然的挑戰

24. 真實:深度挖掘自己,並將此帶到他人前面

25. 原生家庭:時時刻刻影響我們的關係與選擇

26. 心理劇本:自我實現的預言

27. 情感忽視:只能理解事件,而無法感知情緒

28. 需要:促使我們靠近、親密、建立情感歸屬

29. 界線:理解自己的各個面向,並適當地表達自己

30. 哀悼:與我們所失去的好好道別

31. 架構:人心如同人體,有其結構、脈絡、紋理

32. 代間傳遞:將在原生家庭的一切都複製進了新家

33. 親密:無須遮掩,讓心與心真實靠近

後記 K

附錄 情緒輪盤

 

內容試閱

18.喜歡:我們常把反應相似的情緒類化為喜歡

當我們對情緒及來由認識得不夠細緻時,容易類化反應相似的情緒,即使它們的本質與成因可能有所差異,例如將崇拜看作喜歡,將渴望被接納視為有好感。

能造成「一直想著一個人、渴望對方的認同與肯定」這個行為的成因非常多,而引號裡的行為表現,是對喜歡常見的定義,但即使會有這樣的行為反應,背後的出發點卻不一定都是喜歡,而喜歡也不一定都會造成這樣的行為表現。

「喜歡」對我來說,一直都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卻又是在朋友間常被談起的話題。看過一本本歌頌愛情的少女漫畫,我歸結出「如果會一直想到某個人、跟對方發生親密的肢體接觸時,會臉紅心跳、期盼看見對方,希望有更多相處與互動,那就是喜歡」,這個定義並沒有被質疑過,年近三十,我仍舊這麼想,直到某一次聽到營會講員的分享後,我才開始重新思考何謂喜歡。

講員提到她的故事。求學時,她有一位交往多年的男友,彼此相處良好、能溝通能分享,她也非常喜歡男友。在一次校內舞會上,她碰巧和學長跳了一支舞,當學長靠近她、手扶著她的腰、感受到學長的呼吸時,她突然覺得臉紅心跳,腦袋裡亂成一團。讓她更心慌的是:「難道我喜歡上學長了嗎?我是這麼花心的女生嗎?」背負著這份罪惡感,她開始客觀地思考自己的感覺。喜歡是什麼?喜歡是看見一個人的為人、特質,是與這個人接觸互動後,認識對方、理解對方,從中產生出對對方的欣賞。對她來說,喜歡包含認識與互動,而她確信自己喜歡男友。

但學長呢?她其實跟學長不熟,互動也不多,感到臉紅心跳也是在有肢體碰觸的時候。那麼,這樣的情感又是什麼?她認為那是激情,是兩性在近距離相處時自然引發的生理反應,並不涉及對對方的了解。她理解到那些感受並沒有基礎,即使因此胡思亂想,卻也容易消散,確實不久後,她就不在意學長了。

當時我還不會細膩地區分感受,從聽完這個故事後,我開始謹慎地辨認碰到新對象時心裡萌發的感受是什麼,也因此幫助我開始客觀地看待情感,不再衝動進入關係。在我回顧之前的感情對象、意識到自己的錯待以後,才發現過往的感情除了激情外,其實還摻雜了許多心理需求,接著對過去的感情全都打上了問號。

我喜歡在籌備活動感到壓力山大時,幫我推動活動籌備的學長,我不是喜歡,是依賴;我喜歡帥氣有為、頭腦聰明的主管,我不是喜歡,是崇拜;我喜歡事業有成的創業者,我不是喜歡,是羨慕。我對他們的感情看似強烈,但那些情感的背後,都無涉於他們的本質,而是反應了我的缺乏。我孤單,需要支持陪伴;我自覺弱小,希望依靠強者;我默默無聞、渴望名聲地位。

我想念、在意他們,以為是因為喜歡,但原來那份情感的本質不是喜歡,而是我許多缺乏的替代品。

回想過去別人對我表達的好感,當時覺得那象徵我的價值、對我的肯定,若循著這個思考脈絡,那是否還能當作是對我的肯定呢?還是那也摻進了他們的缺乏與需要?因此在還沒有太多互動的狀況下,投射了自己的想像,而無關於對我的認識與了解。

當內心帶著匱乏在盼望感情時,我們很難尊重對方,因為這段關係扣緊了我們的生存需求;我們很難看見對方的真貌,因為在乎的是在對方身上滿足自己的想像;我們很難真的關顧對方的需要,因為我們情感的本質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當我們是為了自己的缺乏而愛,我們很難真正地愛。

我不願這樣對待別人,也不願意別人這樣對待自己。我下定決心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也開始認真思索自己渴望的感情關係究竟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