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耗變心流:清理「精神熵」,重整內在秩序,驅動最高行動力與幸福感 | 拾書所

從內耗變心流:清理「精神熵」,重整內在秩序,驅動最高行動力與幸福感

$ 332 元 原價 420

內容簡介

用科學解答「為什麼我快樂不起來」的困惑
為內心減壓,成為從內而外力量飽滿的行動派!
【隨書附】讀者專屬下載:9組實用熵減工具電子模板


焦慮、不安、無力、無感,
很想努力或者已經很努力,卻無進展,
就像有翅膀卻飛不起來。

一切,都要從問對一個問題開始:
「為什麼我快樂不起來?」

本書作者不信心靈雞湯,崇尚科學。他針對現代人心累的議題,做過許多學理的研究,從中找到根源與解答。他發現——人要獲致快樂,必須向「熵」宣戰!

◎內耗根源:精神熵增,削弱心理能量
「熵」: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值越大越混亂、效率越差。
「精神熵」:一個人的內在秩序混亂程度。
精神熵增的最高型態——內耗;
精神熵減,甚至熵值減為零——走向心流。

根據研究,無論是安逸與高壓,都會製造精神高熵,找到平衡態讓內在秩序井井有條,是最大考驗。因此作者認為,對抗「熵」,是所有成年人一生的課題。

◎從內到外消滅窒礙,讓潛在力量暢行無阻
書中詳細探討現代社會對人製造的挑戰,造成精神內耗、高熵的關鍵成因,並提出諸多實用的方法,其中讓人耳目一新的啟發性觀點包含:

˙熵減底層邏輯:將自己打造成開放系統
˙內在大掃除,排出「過去之熵」、「現在之熵」、「未來之熵」
˙優化進入你世界的訊息流、人際流、環境流
˙聰明運用多巴胺,誘導大腦攻克困難的事
˙改變你的社交模式
˙避免惡性競爭,避開身邊的「幼稚社達」
˙區分「愉悅」與「滿足」,獲致「高級的快樂」
˙過沉浸式的人生

本書知識含量高,深入淺出梳理了當代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最新的研究為基底,並以協助人們採取行動為目標,形成這部完整的認知與行動指南涵蓋:

˙1套認知行動框架
˙9組實用的熵減工具(電子模板型態,讀者專屬,掃QR碼免費下載)
˙12個現實應用指南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楊鳴

復旦大學新聞學學士,香港城市大學行銷學碩士、傳播學博士,學術興趣為沉浸理論、心理抗拒與說服、敘事療癒、親密關係與依戀、人際邊界管理、科技成癮等,曾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等核心期刊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心流與熵減理念的探索者和推廣者,一名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譯者介紹

目錄

作者序 對抗熵是一生的功課

上篇|歡迎來到熵減的平行世界

第一章我們的人生正被操控
自我認知的悖論
當人們討論「快樂」時,他們到底在討論什麽
掌控感:人類一切行為的終極動機
所謂命運:認知的蝴蝶效應
成長或退行:路徑依賴的兩種螺旋
內耗的根源:精神熵
熵增社會:一個無止境做加法的世界

第二章認知熵減:從無序到有序
對抗熵增:生命以負熵為食
熵減的底層邏輯:將自己打造成開放系統
替換思維:從定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
喚醒意識:從舒適圈到伸展圈
修正行動:從結果導向到過程導向
熵減實踐理念:為開放系統主動做功
引入負熵:為自己找到高品質能量源
集中做功:將認知能量聚焦在一處

第三章熵減實踐:做一名輕裝上陣的行動派
測一測:你當前的多維熵值和成長熵型
實踐準備:為內心這個小黑屋做個大掃除
實踐第一步:洞察自己的優勢特質和動機
實踐第二步:選出值得投入認知能量的事
實踐第三步:明確定義你的行動目標
實踐第四步:診斷出阻礙你行動的元凶
實踐第五步:透過行動鏈實現熵減生活

中篇|勇敢應對內耗的現實世界

第四章都市文明病的熵減指南
拖延症:一輛同時踩著油門和腳剎的車
強迫症:停不下來的消滅小紅點之戰
手機依賴症:沒了它就不知如何生活
選擇困難症:誰來幫我做個決定

第五章複雜頭腦的熵減指南
心智理論:「我知道你知道我在想什麽」
「選醜」與「選美」:運用心智力做決策
「內語」:認真聆聽自己腦中的那個聲音
多巴胺翹翹板:如何「騙」大腦去做困難的事

第六章複雜關係的熵減指南
給戀愛中的你:別成為熵值爆棚的戀愛腦
給走不出失戀的你:一個硬核辦法請收好
給社交苦手的你:如何做一個「社雜」青年
給捲入惡性競爭的你:警惕身邊的「幼稚社達」

下篇|擁抱更高級的快樂

第七章心流:無與倫比的負熵體驗
「反心流」的現代生活
快樂的祕密:心流為什麽那麽爽
兩種心流:成癮性的vs. 非成癮性的
解鎖心流:像玩遊戲那樣做一件事
專注力控制:進入心流的基本功
「沉浸的人生」:高手們的心流世界

第八章持續幸福的支點
愉悅的幸福,滿足的幸福
創造:幸福感的高峰體驗
利他:幸福感的持久祕訣
藝術:幸福感的放大神器

第九章更好的自己在不遠處
知行合一:「真知」與「真行」
善用獨處:讓自己靜靜地發光
最佳的實踐:將熵減理念帶給他人
想方設法做一個簡單的人

後記
參考資料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家推薦】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奕酉|知識自雇者、知名企業商務顧問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時間很可貴,專注力價值又更高。想要實現最幸福快樂的人生嗎?善用此書快速進入心流、杜絕內耗!」——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環境需要大掃除,心靈與大腦也需要,透過這本書洗滌我們陳舊思維,讓我們聚焦正確目標,創造人生幸福滋味。」——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為什麼我快樂不起來?本書為這個感性問題給出了理性對策,運用九個熵減工具,為你的內心減壓、創造心流體驗。」——劉奕酉,知識自雇者、知名企業商務顧問

「快樂是有層次的。了解並實踐這些層次,則是趟辛苦卻值得的過程;而本書,則是你在此過程中值得一讀的地圖。」——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內容試閱

摘錄自第二章

熵減實踐理念:為開放系統主動做功


開放系統之所以是一個「活」的系統,是因為它有外力做功,但如前面所說,這是屬於孩童的紅利。隨著我們長大、獨立,慢慢地不再有人督促我們努力學習、好好吃飯、早睡早起、定期鍛鍊,即使有也效果有限。生活脫離掌控是一個細微的平衡態過程,我們不能等它完全失控後才後知後覺地介入,我們必須提前為自己主動做功。
如果把認知系統看成一個公司組織,那麼主動做功就是在做三項組織管理,即開源、節流和增效。
●開源:為認知引入負熵。
●節流:從內心排出高熵。
●增效:為行動分配能量。
「排出高熵」是熵減實踐的必經之路,你將在第三章中了解到具體做法,這裡我們先一起討論「引入負熵」和「分配能量」的理念。而之所以把握開源、節流、增效三個環節的根本原因在於,人腦用於分配的認知能量是有限的。

人腦潛能的謬論
我們可能都聽過一個說法,人腦的潛能只開發了10%。潛臺詞就是,如果能開發剩餘的90%,那人們將取得多麼不可思議的成就。這個讓人充滿想像空間的說法流傳甚廣,經過大眾媒體多年鼓吹幾乎成了事實,但它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謬論。
2014年盧貝松(Luc Besson)的科幻電影《露西》(Lucy)引起大眾熱議,片中講述了女主角露西無意中被一種藥物激發了大腦潛能,讓腦中90%的神經元相繼甦醒進而人生開掛的故事。在一次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訪談節目中,主持人播放了影片的相關片段,然後飾演男主角的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向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Neosensory公司CEO戴維·伊格曼(David Eagleman)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有辦法百分之百地利用自己的大腦,將會怎樣?我們能做到哪些事情?」伊格曼非常乾脆地回答:「到那個時候,我們能做的事和現在沒什麼差別,其實我們已經百分之百地用盡了自己的大腦。」
伊格曼的回答自然是基於無數腦神經科學的實證證據。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白瑞·拜爾斯坦(Barry Beyerstein)也曾針對這一謬論指出過真相:「透過核磁共振儀掃描大腦便能發現,無論人們做什麼事,大腦每個區域都處於活躍狀態並占用著20%的身體能耗,哪怕是在睡覺時,大腦的所有部分也都處於活躍狀態。」
換句話說,大腦不存在閒置的能量,也沒有「不轉」的時候。即使我們躺在床上發呆,大腦依然在高速運轉,只是大部分環境訊息正被慣性認知默默處理掉而我們察覺不到而已。沉迷於遊戲時的大腦處於滿負荷狀態,它和聚精會神工作時一樣會產生能量消耗,所以遊戲結束後人會感覺累。而長時間滑短影音後的累則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注意力在這種活動中是處於被動牽引狀態的,就好像遛狗時被狂奔的狗帶著跑起來,能量消耗反而更大。所以與其說不用腦人會變笨,不如說即使不用腦,腦也在空轉,就像一條轟隆隆轉動卻空蕩蕩的流水線,白白消耗著能量,不拿它來生產點自己用得上的東西實在是很虧。

重塑秩序的神經機制:突觸修剪
既然大腦隨時都在轉,那麼基因必定會對它做優化設定。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硬碟,裡面的儲存單元總量——也就是神經元數量在人3歲後基本上就穩定了,之後人的成長依靠的是每個神經元建立突觸連接的品質。經常做一些事,比如邊看書邊做筆記,便能強化相關突觸的連接並形成神經簇——也就是引入負熵。而長期不太用的連接便會弱化,在大腦看來就是相關訊息沒用了,便會直接...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