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輸一半:破解堅持的迷思,建立適時放棄的生活新策略 | 拾書所

投降輸一半:破解堅持的迷思,建立適時放棄的生活新策略

$ 316 元 原價 400

內容簡介

毅力與堅持不是絕對的美德

普立茲獎得主結合生物學與心理學的顛覆傳統觀念之作

 

「適時適度地放棄,正是轉變的智慧。」──諮商心理師  洪培芸

「有時退一步才是前進的正確之道。」──《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

「我們都害怕被當作半途而廢的人,所以離不開有毒的人事物。」──《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

 

放棄就是創造機會。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半途而廢就是失敗」,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也想展現自己的毅力,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肯說說「不」。但事實上,放棄才是大腦最困難的動作,它需要一種能力:認知靈活性。換句話說,「轉換跑道」、「設立停損點」這些思維其實就像大腦的有氧運動一樣,有助於讓自己的身心保持柔軟與彈性。

 

本書作者茱莉亞.凱勒博士在念研究所時身心崩潰,因而體認到適時「投降」、面對自己不足的重要性。在掌握了「放棄策略」的要訣後,她終於成為成功的記者與文學講師。本書分三大部分。首先:作者介紹了「放棄」在生物學以及心理學上的功能;第二,探討「毅力」、「堅持」的文化迷思以及放棄如何被汙名化。最後,他訪問了各行各業的人士,包括《逆思維》的作者亞當.格蘭特,請他們談自己如何從放棄中受益。

 

作者還在每章提供「放過自己」的練習,讓讀者能沉澱並加以應用。人生會有碰上好運的時刻,也會壞運連連,而放棄就是最簡單而關鍵的策略。適時改變方向,就能重新獲得力量,真正地享有自由與自主的人生。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瑪那熊  諮商心理師、溝通講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茱莉亞.凱勒(Julia Keller)

 

普立茲獎得主、記者、小說家和文學講師。取得俄亥俄州立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後,曾在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聖母大學任教。多年來,她一直是《芝加哥論壇報》的首席書評家和特約撰稿人,另著有《機關槍之父蓋特林的傳奇》(Mr. Gatling's Terrible Marvel)以及獲獎的青少年小說《返鄉》(Back Home)。

譯者介紹

李伊婷

 

1980年生,高雄人。

曾任職文創產業國外行銷,現為自由工作者及譯者。譯有小說、心理勵志、醫療保健、商業、運動等多種書籍。

譯作有:《寫作的本事》、《自我提問的力量》、《吃出好心情》、《監獄醫生:圍牆之後的痛苦與生死》、《紅土之王:拉法‧納達爾》、《百倍獲利,複利投資選股指南》、《我睡不著的那一年》、《聖殿騎士懸疑系列之一聖殿之劍》。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目錄

前言  愛自己從放棄開始

 

PART 1    放棄與堅持的轉折都在你的腦海裡

 

第一章   鳥、蜜蜂和體操選手的放棄哲學

第二章   放棄是大腦的有氧運動

第三章   珍妮佛.安妮斯頓的中指

 

PART 2   被汙名化的「放棄」

 

第四章  「毅力」是一門好生意

第五章  運氣不好時,放手也是明智的做法

第六章  創造更好的世界

 

PART 3   放棄的步驟

第七章  準備動作:暫停和轉向

第八章  放棄讓你工作上更成功

第九章  身邊的人對自己失望怎麼辦?

第十章  社群媒體上的假放棄現象

第十一章  離開有毒的環境

 

後記 

註釋

致謝

 

各界推薦/推薦序

「本書融合了科學、社會觀察和實用步驟,顛覆了時下的主流觀點,告訴我們,有時退一步才是向前邁進的正確步伐。」――卡爾.紐波特,《深度工作力》作者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放棄者。作者提出許多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解釋及認賠殺出的重要性。」――李維特.杜伯納,《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這本書挑戰過往對放棄的偏見。透過有趣的寫作風格,作者結合了科普知識與生活故事,以說明放棄讓我們更能掌握生活。」――喬瑟夫.哈里南(Joseph T. Hallinan),普立茲獎作家

「世人總告訴我們要忍耐、苦幹實幹,但作者修正了這種觀念,而是教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極限,以擺脫那些只會帶來挫折的舊行為模式。」――戴文.普萊斯(Devon Price),社會心理學家,《懶惰的迷思》(Laziness Does Not Exist)作者

內容試閱

第一章鳥、蜜蜂和體操選手的放棄哲學

沒頭沒腦的毅力是最糟的人格特質。——美國經濟學家約翰‧李斯特

「堅持」在生物學上的意義
在新興的神經科學領域中,科學家有望解開謎團,看大腦如何決定放棄的時機。
作為世界一流的體操運動員,拜爾斯達成了許多令人驚嘆的成就,但二○二一年她在東京的作為更加驚人,這是她職業生涯中從未發生過的事:她棄賽了。那麼,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和蜜蜂有什麼關連呢?
我們很快就會談到這一點。
「就生物學來說,毅力有效的話才有意義。」芝加哥大學的榮譽教授科因這麼說,他是當前最頂尖的演化生物學家。我打電話給科因教授,因為我想知道,在這個多樣化的地球上,為什麼只有人類會把「毅力」當成絕對的真理,而其他生物卻遵循不同的策略,包括有目的的放棄和刻意迴避。在緊要關頭時,牠們也懂得靈活變通、嘗試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說,動物也了解放棄的用途。
在某個星期天早上,我聯絡上柯因,他每日有兩次固定的外出行程:去學校的池畔餵鴨子。他的辦公室俯瞰著池塘,每年春天都會有兩打小鴨誕生。科因於二○一五年退休,但仍每天到辦公室工作。二○二○年,校園因為新冠疫情而關閉,但在校方的特別通融下,他可以前來餵鴨子。這個習慣令他很開心,鴨子亦然。
柯因指出,在野生環境中,堅持沒有意義。動物的一舉一動都是有目的的:爭取時間與空間,以確保物種的延續。
當然,我們也是動物。人類創造出許多複雜又驚人的成就:奧迪汽車、代數、巧克力聖代、俳句、吊橋、還有《柏捷頓家族》影集。本能總是驅使我們朝著同一個基本、務實而嚴肅的目標前進:活下來,並生產自己的小複製人。求生之道就是不要浪費資源在無用、對生存無益的事情上,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演化的設定下,人類行為都是為了獲得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柯因說,所以人都會追求有用、有成效的事物。
因此,在天性的驅使下,我們會挑選最有展望的道路,而放棄沒有希望的死路。這就是令人好奇的謎團,既然放棄是正確的選項,為什麼大家都不這麼做呢?
以加拉巴哥群島上的雀鳥為例,一八三五年,年輕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那裡得到許多啟發,並得出他的重大發現:天擇理論。島山雀鳥的主要食物是小種子,其中一些含在蒺藜的尖刺雜草中,得用喙嘴才能從葉鞘中取出,這並不容易。
威諾在得獎著作《鳥喙:加拉巴哥群島考察記》中談到,堅持不懈的雀鳥注定失敗。花太長時間啄食蒺藜卻取不到種子,對牠們一點好處也沒有。威諾寫道:「在艱困時期,牠們的生命取決於覓食的效率,也就是消耗最少能量來換取最多熱量。」適時放棄,尋找另一種食物來源,雀鳥才能維持健康而活得更久。
威諾寫道,有時雀鳥花了六分鐘才挑出一粒微小的種子。「對於一隻鳥來說,這段時間太長了,只是白費力氣而已,下次牠就會放棄了。」一開始若沒有成效,就馬上放棄。掙扎是一種徵兆,代表要繼續前往下一站才能吃到食物。在大自然的生存遊戲中,無法快速取得成果的動作,最好趕快放棄。有毅力的雀鳥反而很容易死掉。
自然界只講開門見山的道理。處於險境時,獎牌或榮譽派不上用場,所以不需要有多餘的行動。性命危在旦夕時,放棄就是一種求生技能。這沒有道德上的顧慮。違背放棄的直覺,既不勇敢或也不高尚,這叫愚蠢。
生物不會被堅持的抽象概念所擾。無濟於事或對生存會構成威脅的行為,牠們就會放棄。
生物學家謝德瑞克(Merlin Sheldrake)在其著作《真菌微宇宙》中對提出一個驚人的觀...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