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你總是推開自己所渴望的快樂、愛情、成就……卻不明白為什麼嗎?
‧你有困在施虐與受虐循環的傾向嗎?
‧你沉迷於酒精、暴食、性愛、藥物……怎麼也停不下來嗎?
也許這些困擾的根源,來自於童年所受的傷害。
無論傷害是身體的或精神的,往往一輩子如影隨形,且在你渾然不察的情況下,破壞成年生活。
受了傷的孩子,會產生羞恥感、會責怪自己,卻不見得會怪罪加害人。孩子為求生存,在心理上必須否認受到敬愛之人的殘害,甚至有些知情的第三者也責怪孩子。日積月累之下,這份羞恥感往往厚重到難以化解的地步。
腦科學研究指出,對治這份羞恥感的最佳解藥,就是慈悲心。無論這份慈悲來自他人或我們自己,都是有效的。
本書作者貝芙莉‧英格爾是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深受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的啟發。在本書中,她以自我理解、自我寬恕、自我接納、自我仁慈和自我鼓勵這五個要素,作為「慈悲心治癒方案」的架構,並帶入正念的技巧,將翔實的練習步驟和檢閱表單,分享給童年曾遭到錯待或虐待的讀者。
在本書中,作者更分享了自身的受虐經驗以及多元的個案故事,循序漸進地陪伴讀者從兒時的傷痛中復原、減輕羞恥感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給予自己更接近真實的正面評價。
作者簡介
目錄
來自各界的療癒好評
致謝詞
引言
第一部 羞恥感和慈悲心之間的關聯
第一章 童年受虐的經驗如何導致羞恥感?為什麼?
第二章 羞恥感為何如此折磨人
第三章 慈悲心如何療癒童年受虐的羞恥感
第二部 慈悲心治癒方案
第四章 自我慈悲可能面臨的障礙
第五章 接受他人的慈悲
第六章 允許自己感覺痛苦
第三部 練習自我慈悲的五個面向
第七章 自我理解
第八章 自我寬恕
第九章 自我接納
第十章 自我仁慈
第十一章 自我鼓勵
結語
後記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各界推薦/推薦序
真心推薦
何素秋(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執行長)
紀惠容(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張 萍(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陳潔皓(插畫家、《不再沉默》自傳作者)
謝文宜(實踐大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各界療癒好評}
人倘或能對自己慈悲,便可解放心量,生出佈施眾生以慈悲的能力。做為一本自助手冊,《這不是你的錯》淺顯易讀,當中蘊含的反思亦值得品味。──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輔導學系副教授)
第一次向太太說出我童年被性侵的經驗時,羞恥感籠罩著我,我就像三歲的小孩,深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在復原之路開始時,我參閱的便是貝芙莉.英格爾的著作,她帶來了明確的方向與啟發。──陳潔皓(插畫家、《不再沉默》自傳作者)
十年來,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受理了許多校園性侵及虐童案,在心理治療資源有嚴重的城鄉差距,或部分受害者無法信任他人的情況下,這本書有具體可行的做法與步驟,讓受害者可以練習自助而獲得自由。──張萍(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以無比的清晰和仁慈,作者直截了當地點出童年受虐暗藏的核心──羞恥。讀者會聽出這位過來人的真摯心聲,隨著她溫柔地引導讀者以慈悲心對待自己,而展開療癒。這是一本融合自我慈悲的理論、研究和練習的巧妙結晶,專為受苦已久之人所寫的書。我再怎麼大力推薦都不夠。──克里斯多福.葛莫(Christopher Germer)博士,哈佛醫學院臨床教授,《自我慈悲的靜觀正念之道》作者
內容試閱
如果你在童年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羞恥感會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自信心、自尊心、自我的身體形象,到你與他人的關係、經營親密關係的能力、成為好父母的能力;從工作表現到學習新事物或照顧自己。羞恥感是形形色色個人問題的根源,這些問題包括:
◆自我批判和自責。
◆自我忽視。
◆自我毀滅的行為(譬如吃得過量或過少而傷害自己的身體、酗酒、嗑藥、抽菸成癮、自殘或易遭意外)。
◆自我破壞的行為(挑起與所愛之人的爭執,或破壞自己的工作)。
◆完美主義(基於很怕被挑錯)。
◆深信好事落不到自己身上。
◆深信假使有人真的了解你,他們會討厭你或覺得你令人反感。
◆討好別人。
◆容易挑剔別人(把羞恥感加諸於他人身上)。
◆容易發怒(常常鬥毆,或開車時容易發怒)。
◆對社會宣洩(違規或違法)。
◆重複被害或加害的行為,讓虐待的行為持續下去。
受虐經驗基本上都會在受虐的孩子身上造成改變,這不只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創傷,更因為他們覺得失去了純真和尊嚴,並背負著羞恥感的沉重負荷。受到精神虐待、身體虐待和性虐待的孩子可能會被羞恥感壓垮,使得潛能的發展完全受阻。他的內心很可能一直停留在經歷受害過程(victimization)的年紀,終生不斷地一次又一次重演虐待情事。
不論遭受哪一種虐待,羞恥感都是核心問題,它深深牽動著受虐者和施虐者的行為。羞恥感會以幾種方式驅動著虐待的循環:
◆羞恥感會讓受害者不敢相信自己值得被愛、被善待和被尊重;結果之一是他們始終留在受虐的關係裡。
◆羞恥感會使得受害者相信自己受到無禮和輕蔑是應該的。
◆羞恥感會驅使人去羞辱、汙衊自己的伴侶或小孩。
◆虐待他人的人,通常是在藉此擺脫自己的羞恥感。
◆羞恥感很可能會導致情緒爆發,挑起會觸發虐待行為的憤怒。
童年受虐所導致的羞恥感常常會以下列一種或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它會讓受害者用批判性的自我對話來羞辱自己,或者引發酗酒、嗑藥、破壞性的飲食行為,或其他傷害自己的形式。三分之二接受戒毒的人提到兒時曾受虐待或被忽視(Swan, 1998)。◆它會讓受害者發展出受害的行為模式(victim-like behavior),因此他們會預期並接受他人帶來的虐待行為。在受虐婦女庇護所中,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婦女提及小時候曾受虐待或被忽視(美國健康與人道服務部,2013)。
◆它會讓受虐者變得容易施虐。曾經受虐待或被忽視的兒童,大約有百分之三十長大後會虐待自己的孩子(美國健康與人道服務部,2013)。
要去面對羞恥感在人生中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是很令人怯步的。羞恥感要如何療癒,這問題也會把人壓得窒息。好消息是,你並不孤單,有成千上萬的人正面對著同樣的問題。更好的消息是,羞恥感是有方法可以治癒的。《這不是你的錯》會一步一步帶領你走完療癒羞恥感的旅程,讓你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再被你是「不如人」的、不足的、受傷的、不值得或不可愛的等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