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 | 拾書所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

$ 196 元 原價 280

內容簡介

請檢視看看下列這些問題,你是否感同身受?
▶ 工作進度稍微慢一點或犯了小錯,就將焦慮無限擴大並開始自我厭惡?
▶ 待在一個人的空間裡,覺得閒不下來,電視頻道換來換去,嘴巴動個不停,非要吃些零嘴或打電話哈拉,要不就是拿起手機滑臉書、玩遊戲,讓心無法安靜?
▶ 明明知道伴侶在忙,但還是忍不住傳訊息、打電話?對方如果已讀不回,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或認為他其實沒有那麼在乎你?
▶ 害怕自己不被愛,努力討好對方、犧牲自己的所有,耗盡一切氣力,只求有個完整的家?或寧願在不健康的關係裡掙扎?
▶ 即使你很憤怒,仍硬生生地將怒氣吞下。因為怕給別人「添麻煩」,或為此感到羞愧,充斥著罪惡感?
 
人生的課題各式各樣,安全感是一切答案的根基。

有了安全感,才能為自己解套、才能與自己和好。

從現在起,學著找回安全感,請練習做自己最好的陪伴!

我們在每一次的心碎或挫敗裡成長,原本以為時間撫平了傷;原本以為我們學會了放手與遺忘;原本以為自己很堅強,再也不感到害怕……

但當相同或類似的景況再次出現,我們才發現,其實自己並沒有踩穩步伐、沒有好好療癒過往。

寂寞與不安緊緊攀附著心靈與思想,像在身體裡扎根一樣;焦躁與批判朝自己襲來,一波又一波,打得你疼、急得你慌。你覺得,怎麼樣都跨越不了那些用成長以來的苦澀所築起的高牆。

究竟,我們還要背負著這些令人難受的情緒到什麼時候呢?

就讓本書陪伴著你,打開心房,領你去深刻感受曾經受傷的回憶,進而聆聽心裡那個還是小孩的自己的聲音,甚至探索另一個也住在你心裡的「大人」形象。

一點一滴地學習,不慌不忙;再一步步練習,不急不徐。你將會知道,你有辦法成為永遠守候在自己身邊的穩固後盾,更有力量地照顧自己。
 
本書特色

★ 不單擁抱內在小孩,同時也引領你認識自己的「內在大人」。
★ 各種互動式練習:從開始閱讀的那一刻起,就是安全感的練習!
★ 特別收錄:吳姵瑩老師親錄「內在小孩冥想引導」,掃描書中QR CODE即可聆聽。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Lesson 1/學會跟自己作伴
‧ 安全感是一輩子的練習
‧ 渴望他人陪伴的人們
‧ 缺乏安全感的情感魔咒
‧ 內在大人與內在小孩的安全感對話
 
Lesson 2/內在小孩的樣貌
‧ 憤怒的內在小孩/1
‧ 憤怒的內在小孩/2
‧ 羞愧的內在小孩
‧ 無助的內在小孩
 
Lesson 3/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 讓你身心超支的「認同上癮症」
‧ 在排擠中找回內在力量
‧ 療癒自己也療癒心中的父母
‧ 四件事,帶你走回家的路
 
Lesson 4/從頭找回安全感
‧ 疼愛與理解的經驗
‧ 生命事件的回顧
‧ 重要事件的解讀
‧ 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

Lesson 5/安全感的自我練習
‧ 視覺化內在大人
‧ 管理內在大人
‧ 轉化內在大人
‧ 成為自己穩固的後盾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唐綺陽/占星專家、海苔熊/愛情心理學家、陳志恆/諮商心理師、連靜雯/知名藝人、鄭俊德/華人閱讀社群主編、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共感推薦(以上照姓氏筆畫排列)
 
「每個『虛忙』人的心裡,都有一個不安的小孩。當你終於願意停下來,蹲著和他說說話,那些過往所不被看見的傷口也會漸漸融化。獻給總是要逼死自己才甘心的你!」──海苔熊

「即使現代人身處史上最安全的世代,大多數人卻感到不安與焦慮。本書對安全感有深度剖析,告訴我們,唯有自己與自己建立起深度的連結,好好愛自己,才能重新找回內心本該擁有的力量。」──陳志恆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即使長大了,還是跟孩子一樣渴望愛。」──鄭俊德

「如果你很困難安撫自己的心,又不知從何著手,這本書將是你很好的陪伴與指引。」──蘇絢慧

內容試閱

讓你身心超支的「認同上癮症」

親愛的,你是否有「認同上癮症」呢?那種小時候一直渴望被認同,大人可以在外人面前稱讚你,或者只要單純地被看見、被肯定的感受,是否使你一直感到失落與匱乏?會不會有一種做得好是理所當然,做不好就一定會被罵的感受?

這樣的你很可能對自己不太有自信。因為,當我們把對於自己的認同建構在他人身上時,往往是缺乏安全感和自信感,也在人際互動中缺乏界限,容易以他人為主。在需要依賴他人的認同維生的情形下,失去自我判斷的準則,也失去自我價值感,在他人的眼光中浮沉,卻又經常感到挫敗無力,為什麼自己這麼努力,卻一直無法獲得認可?又為什麼我一直付出,其他人都看不到?

雖然,在心理學上並沒有明立「認同上癮症」的病名,但我還是用這個詞的概念來描述我所看見的現象,因為它是如此廣泛存在著。

你身旁會不會有個朋友,他已經很努力,而你也覺得他很完美了,可是他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永遠停不下來去追尋更好、更高的目標?你不清楚,而他自己也不清楚,那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你每次都提醒他要停下來,因為他的身體已經出問題了;你也看見他在身邊的關係裡已經過度消耗自己,但他永遠跟你說:「好好好,我知道」卻總是做不到?

然而,他們內心裡真正的害怕與恐懼是,「如果不夠努力,就可能會被拋棄」、「如果不夠認真、不夠完美,將會失去他人對我的愛」。因此,他們無止盡地做,同時也害怕,自己所呈現出來的是在他人眼中那個不夠好的自己,所以努力追求完美的形象,做「好」每一個角色,像是:好女/男人、好孩子、好伴侶、好員工……然後,我們會用「負責」來包裝自己,覺得如果沒有做好每一件事情,就會對不起自己,也會影響跟妨礙到別人,因此過度忽視自己的感受與身體超支的警訊,身心俱疲。在不斷付出與奔波的生活裡,直到有了疾病才讓自己停下來。

所謂成癮(Addiction)指的是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癮」被用於描述精神強迫或過度的心理依賴,例如物質依賴,藥物濫用(即俗稱的濫藥、毒癮)、酒癮、煙癮、性癮(取自維基百科)。頁數 2/3

因此,認同上癮症是一種不斷追求完美的行為,追求他人的認可,進而不斷付出自我。而其中的不良後果其實就是「失去自我」,甚至失去了身心的平衡。雖然它並不一定像物質成癮一樣直接破壞神經功能,但長期的壓力與不快樂的情緒,也已經讓神經系統內影響心情的激素、內分泌系統,甚至消化功能都出現問題,削弱我們的免疫系統,甚至阻礙認知思考的能力,對身心產生很多限制。然而,因為這並不像賭博與吸毒會帶來直接財務與犯罪的危機,更讓人忽略其影響力。

在我實務工作的觀察中,從學員身上的經驗歸納出「認同上癮症」的高危險群如下:

1.男尊女卑的家庭: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女性在家族裡不論怎麼做都是次等的,理所當然要去照顧和付出,也理所當然沒有得到感謝與欣賞。因為女性被認為地位低又沒有價值,經常感受到生存或被拋棄的危機。有時候,為了生存以及獲得認可,就會去發掘大人的需求,並承接不屬於自己的情緒和責任。

2.有過度優秀的手足:優秀的手足直接擠壓到大人對你的關注,會讓你覺得,你怎麼做都不如他們,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認同。甚至,有時候覺得自己在家中可...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