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 | 拾書所

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你是否期待遇見:

一個不帶遺憾、勇於面對、充滿力量且完整的自己?

 

為什麼做選擇這麼難?為什麼總是無法改變自己?

該怎麼勇於面對,不再只是逃避?

當生命遭遇各種嚴峻挑戰時,如何面對內在波濤洶湧的自己?

讓擁有40年經驗的完形諮商大師告訴你,

完整自我的真正關鍵!

 

我們常常因為封閉自己的情緒、受困於過去的創傷記憶,甚至遭受外在的環境限制,導致很少有人真的認識自己,更常覺得自己像缺了一角的圓,並不完整。

 

但是,只要我們擁抱「主體性自我」,願意面對過去的記憶,承擔和接納當時的自己,以長大成熟的自己陪伴當年幼小的自己,一起重看過去的「未竟事宜」,給予這些經歷全新的理解,就以可讓未完成的「形」能夠「完形」。

 

臺灣完形諮商領域專家曹中瑋,暌違多年終於推出新作。她以超過40年的心理工作經驗與精練筆觸,闡述完形諮商的「黃金鐵三角」:覺察、選擇、責任,使我們更深刻的認識自己。然後,將生命中容易受挫、卡關、走偏的各種問題和面向,以故事為例,告訴我們怎樣接納與整合自己,活出最圓融完滿的人生。

 

完形祈禱語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為了實現你的期待而生活於這個世界

你不是為了實現我的期待而生活於這個世界

你是你;我是我,偶爾你我若相遇,那是件美好的事

若無法相遇,也是件無可奈何的事

I do my thing and you do your thing.

I am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And you are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mine.

You are you, and I am I, and if by chance we find each other, it's beautiful.

If not, it can't be helped.

(波爾斯,1969)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領會完形,成為完整及內外合一的自我/蘇絢慧
前言:走向完形的這條路
 
第一部分  活用完形諮商,重新看見自我
第一章  覺察、選擇、責任的黃金鐵三角

1  完形「黃金鐵三角」之「覺察」
2  你聽到了嗎?你能感覺到嗎?
3  既不能逾矩,何來從心所欲?──談選擇自由與責任
4  嚴峻挑戰下的選擇──電影《暗處》提醒我們的事
5  選擇難,但你總是不得不選──從短篇小說和電影體悟「選擇」有多難
 
第二章  放棄改變、改變與未竟事宜
1  放棄改變的企圖,改變才可能發生
2「我王國」的國主──從「主體性自我」再談改變與接納
3 從「形」與「景」的概念談專心
4 留心童年創傷──揮之不去的未完成事件
5 重新面對「未竟事宜」,才能完「形」
 
第三章  自我界限與各種逃避策略
1「接觸的循環圈」與「解離」逃避策略
2「內攝」逃避策略──自幼套著的緊箍咒
3「投射」逃避策略──這不是我,那都是你
4「自我中心主義」與「迴射」逃避策略──不間斷的懷疑與自責 
5畫一條界限與你「接觸」
 
第二部分  實踐完形,不同的人生體會
第四章  好好面對情緒

1 激勵人心的話,卻充滿對情緒的迷思
2 展現真實情緒其實沒那麼難──從電影《意外》談次級情緒
3 害怕VS.生氣──從《琅琊榜》談基本情緒轉換
4 嫉妒是種什麼樣的情緒?
5 善用憤怒正能量而不傷身
6 情緒再強烈,只要面對得宜都不可怕
 
第五章   直擊人性黑暗面
1 從《琅琊榜》看複雜的情緒與人心黑暗面
2 天生「惡魔」?──《絕命毒師》中善惡距離並不遙遠
3 由創傷與嫉妒滋生的惡──濮陽櫻的偏執復仇悲劇
4 社會桎梏下的惡之影──《終極審判》的罪與罰
 
第六章  人們主觀的詮釋與歸因
1 成為有智慧的業餘科學家──歸因停看聽
2 賞與罰──從社會心理學測驗瞭解外在獎懲
3 不同角度位置的不同看見
4 眼見真的為憑嗎?──放下主觀理解,才能遠離謬誤
 
第七章  尊重獨特性、包容個別差異
1 你真的「知道」人人大不同嗎?
2 正視個別差異──接納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3 有教無類VS.因材施教
4 以尊重與信任化解人們的歧異
5 婚姻中以真愛包容差異
 
第八章&n...

自序/導讀

 

我也慢慢地一一認回自己不接受,甚或「投射」出去的特質,承認過往逃避或壓抑下的需求、渴望和夢想。前者讓我整合了自己,成為較完整的我;後者使我能再次衡量「自我所擁有的資源與缺少的能力」及「外在環境的條件和限制」後,知道有的需要放下,有的則能更勇敢、更有方法地努力追求而獲得滿足或進一步實踐。

 

我更處理了一些「未竟事宜」,不再莫名地受到之前經歷所記憶下的情緒干擾,能夠只針對現下發生的狀況去因應。

 

當然,不是在學習完形那幾年即獲得如此多的收穫,之後我更在教學、諮商、督導工作中融入完形諮商學派的精神,不斷地與學生、個案和受督者相互交流與成長。

 

於是,這二十五年間,我的一切改變是以螺旋的方式緩慢進展著。每一年,甚至可誇張一點說,近幾年的每天,我都能感覺到自己有小小的不同。這數十年來,我經歷過的成功、挫敗、痛苦和充滿挑戰的一切經歷,都對成就現在的我有所貢獻。然而,我也不得不說,進入完形諮商的殿堂確實是我人生中非常關鍵的轉捩點。

 

扎根文化,開展屬於臺灣社會的完形

 

我一向關心華人社會文化的議題,在實務應用完形諮商時,我必然需要不斷因應當時當地的狀況,加以微調和增添其內容。

 

我針對波爾斯完形治療理論中的兩大部分,做了相當幅度的調整:

 

其一,我發現華人忽視自我力量的發展,所以特別提出「主體性自我」、創建「『我』王國」這個概念──做自己的主人(當「我王國」的國王),為照顧、接納自己負起真正的責任。在完形諮商的「黃金鐵三角」中,「選擇」這部分也同樣需要先賦能於做選擇的「這個人」,才可能在「清明覺察」後勇敢做出選擇或決定。而處理未竟事宜時亦然,若「現在的我」力量不足,則難以有勇氣和能量重新經驗過往的困境,或照顧當時受苦的自己,也就不容易達成完「形」。

 

其二,東方人和西方人因在乎的事情不同,會有些獨特的情緒,如委屈;會有些特別強烈但又壓抑的情緒,如嫉妒;更由於對情緒的觀點相異,在情緒表達上也不太一樣,如我們通常不會好好生氣,容易扭曲、壓抑、累積憤怒情緒,甚或「迴射」向內,出現自我譴責或形成過高的罪惡感,造成更複雜的情況。

 

慢慢地,我更體會到完形諮商學派不只是個治療的理論派典,它的核心精神更具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對每個想要真真實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很有助益。

 

你我相會,必然是美好的開端

 

因秉持著「好東西一定要和所有人分享」的心,我起心動念,想寫出這本書。這心願持續很久,因此這本書的有些篇章是這八、九年來陸續寫成的。然而,遲遲未能成書,背後有個很核心的擔憂──想要將完形諮商的「理念」以更親民的方式呈現,讓所有人都能領會,必然需要引用很多真實的生命故事來闡述。但要詳細描述個案的心理歷程,太容易違反諮商倫理,即使透過改寫、徵得個案同意,仍會有爭議。如某位個案同意我對他的描述,但若有類似議題的個案看了,還是可能覺得說的是他自己。這可不是「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一句話所能...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家推薦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專文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周志建(諮商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金樹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

楊蓓(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鄧惠文(榮格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

──誠摯推薦

 

本書呈現一位長期耕耘於完形諮商的心理師豐盈的完形面貌。透過故事、電影、戲劇、與案例,穿插著作者個人跌宕起伏的生命體驗,細膩地描繪出其與完形理論交相影現的完形生活與完形人生,其間綿延不斷的遞迴與疊代,讀來令人不忍釋卷。──金樹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名譽教授)

 

一個好的治療師是流動的,中瑋老師的完形已經走出傳統的完形,她的完形是實踐出來的,透過實踐與生命的洗鍊,她創造出屬於她個人特色的曹氏完形,那樣的完形是有溫度、充滿人文關懷、有本土味的完形。書中運用戲劇來解說情緒的敘事風格,是我喜歡的。如果你想深刻理解人性、認識自已,這本書是不錯的選擇。──周志建(諮商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中瑋老師是我從業以來的督導,也是我重要的啟蒙與典範。完形學派講求覺察、責任、界限,而中瑋老師的風範即體現此學派的真諦,鼓勵我們接納真實的自己,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我並建立界限。《遇見完形的我》這本書,是臺灣第一本以完形治療為主軸的大眾心理書籍,非常精采,必然能帶給閱讀者極大的收穫。──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中瑋又出書了,表面看起來是一本完形心理專業的書,實際上,我卻看到了中瑋對生命的深情。作為一輩子泡在心理療癒的大海中的人而言,不可能不和自己的生命對話,也不可能不在人類相互感通的深處提煉慈悲。她說的平常,我卻流淚了。──楊蓓(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中瑋老師以她一貫溫暖、真誠且平易近人的文筆,透過不同戲劇及人生故事的視野,不僅帶出完形治療的精隨,也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深深觸動,進而與內在的自己相遇,走向自己的﹁完形﹂歷程。閱讀這本書,是個被深刻接納、理解且被療癒的經驗,覺得很幸福!──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內容試閱

「我王國」的國王──從「主體性自我」再談改變與接納

前面曾討論:只有放棄改變的企圖,先能「接納」,改變才會神奇地發生。我想再談「自我接納」的議題,以及接納自我所有特質。而且不是為了改變,就只是無條件地接納「如其所是的自己」。

「接納」這個詞可以拆開來理解:「接」是接受,「納」是悅納,有喜歡和包容的意思。所以,接納自己,不但是要接受自己,更要能包容和喜歡自己。

而自我接納也是個不斷循環的歷程。先要願意去面對自己的一切,慢慢地探索和覺察自己,再進一步用心瞭解自己。對自己有了真切的瞭解,才有可能愛自己、接納自己。

說到自我接納,有個問題需要好好討論。

當一位父親對兒子表達了接納和肯定,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接納的「主體」是父親,而被接納和肯定的「受體」是兒子,父親接納和肯定了兒子。

而一位男士對心愛的女友說:「我愛妳!」,我們也分辨得出這簡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