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木村泰賢新大乘運動思想觀 | 拾書所

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木村泰賢新大乘運動思想觀

$ 435 元 原價 550

內容簡介

木村泰賢逝世90年紀念

佛學專家江燦騰教授編選、專文導讀

近百年來最貼近木村泰賢思想之書

全方位詮釋根本佛教解脫道

 

以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新體系詮釋觀點為基礎,

從歷史原則、教理研究、現代社會實踐三大脈絡選編,

重現「新大乘運動」解脫道行動綱領,

呈現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

 

根本佛教,意謂佛陀在世時期,以及這段期間的佛教。

木村泰賢提倡的「新大乘運動」即是回歸佛陀真意,並策應時代精神,方可拯救時代之弊。
 

本書亦以回歸木村泰賢治學原則為宗旨,主編江燦騰教授以木村之著作《大乘佛教思想論》、《邁向解脫之道》為依據,選錄出有關大乘佛教的歷史、在東亞的發酵與開展、解脫道的論述等內容,有系統地重新編為一書,精要且明確地呈現木村泰賢原創佛學觀點。

 

好評推薦

 

將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重編,成為堪稱最接近他本人生前未能親自完成的一本書。

內容字有其本身的優越性與更具當代性佛教解脫思想的特色。——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江燦騰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近百年來最貼近木村泰賢治學理念之書——《根本佛教解脫道論》導讀   江燦騰
 
緒論 現代佛教學術研究方法學綜合解說       
第一節 明治以來至大正時代佛教研究的現狀
第二節 關於預備知識或參照學科
第三節 研究的區劃(三大部門)
第四節 歷史部門
第五節 教理部門
第六節 實際部門
第七節 全體研究的二方面
 
本論
第一篇 大乘佛教思想史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印度思潮中佛教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印度一般思想與佛教思想的共通點
一、中心課題
二、觀察的基點
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一致
四、支配人生的業力
五、厭世與解脫
六、作為解脫法的禪定
第三節 佛教思想的特質
一、佛陀
二、法
三、緣起
四、心
五、中道
六、結語
 
第二章  大乘興起以前的部派佛教的思潮(西元前三百年至西元一百年)
第一節 部派的起源
第二節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間主要立場的差異
第三節 佛陀觀
第四節 有情觀
第五節 修證論
 
第三章  龍樹之前的大乘佛教(西元一世紀至三世紀)
第一節 大乘思想之起源及其特質
第二節 龍樹之前主要的大乘經典及其思想
一、《般若經》
二、《華嚴經》
三、《維摩經》
四、《首楞嚴三味經》
五、《妙法蓮華經》
六、以《大無量壽經》為中心的淨土系聖典
第三節 龍樹的佛教觀
一、略傳
二、龍樹的主要著作
三、龍樹的佛教觀之大要
四、龍樹的立場
 
第四章  龍樹以後到無著、世親之前的大乘佛教(西元三世紀至五世紀)
第一節 當時結集主要大乘經典的用意
第二節 新經典的種類及其成立順序
第三節 諸經的思想特質
一、《大方等如來藏經》
二、《不增不減經》
三、《勝鬘經》
四、《無上依經》
五、《大乘涅槃經》
六、《解深密經》
七、《入楞伽經》
第四節 前揭諸經與小乘佛教
 
第五章  無著、世親的佛教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無著──世親系的佛教(瑜伽佛教)
第三節 如來藏──世親之佛教觀
 
第六章 ...

自序/導讀

 

木村是頗有見解的學者,筆力之外,又具辯力;智力之外,又兼具熱情;由於具有熱情,故勇氣十足、由於勇氣十足,故不只是書齋中的人,而是不斷地留意思想界的趨勢,時不時,還立於街頭作獅子吼。

 

出身於困厄的木村對於前輩甚是謙恭,對於後輩,學術指導之外,還具有所謂無微不至的同情心。

 

(引自常盤,〈故木村教授之構成力〉,載《宗教研究》第七卷第四號)

 

但是,這些評論仍欠缺關於新編《根本佛教解脫道論》的內容,以及其與前述三書的出版學術史溯源性的直接解說線索。
 

相對於此.姉崎正治是最理解木村的,他當時評論提到:

 

(前略)作為一名學者的木村其研究成果,若就材料之蒐集而言,可說是木村專擅,故其眼界弘廣,且著眼明敏。至於在彙整材料與論點時,木村是依其思想予以陶冶整理,進而以條理清晰且犀利的筆調呈現。就能使其思想與現實生活接軌,又能活用學問,且其濶達性格因其明敏判斷而完全呈現而言,他是一名思想家。……而如此的性格,如此的思想,正是木村所說的新大乘運動之意,也是新大乘運動之力。若是如此,是否可以說其思想生活是其人之生命,是其人之血,因而參預於社會運動?

 

(引自姉崎,〈追懷木村泰賢〉,載《宗教研究》第七卷第四號)

 

由此可知,木村被其視為「新大乘運動」的「思想家」,應是沒有疑義的。因此,我們也可以認定,現在這本新編《根本佛教解脫道論》的內容,同樣也是木村生平最大治學動力,亦即就是他在建構有關「新大乘運動」的解脫道行動綱領。

 

可是,有關前述三書的原來出版的學術史溯源性解說線索,他仍然未能直接點明。於是,以下本文擬改從木村原先發表各書的年代及其相關學術背景來理解。

 

首先,有關一九二八年出版的《印度佛教哲學思潮》,原是收在當年由岩波書局出版的《世界思潮》一書的頁七到頁四四。直到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猝死之後,其恩師高楠順次郎博士,於當年八月初旬,匆促為木村編出一本新書《印度哲學佛教思想史》,交由東京甲子社書房出版,並有高楠所寫的短序。

 

此書共收有上篇的「印度哲學思想史」、下篇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以及作為附錄的「印度佛教與瑜伽哲學的交涉」共三篇。

 

其中,附錄「印度佛教與瑜伽哲學的交涉」全文,在之後另編六冊版《木村泰賢全集》時,移到第四冊《阿毘達磨論之研究》3一書,構成其第二部第五章內容。至於下篇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全文,則被納入《木村泰賢全集》第六冊《大乘佛教思想論》的本論第一篇內容。

 

因此,在我新編的《根本佛教解脫道論》一書中,也同樣納入全書的本論第一篇。

 

至於有關木村於一九二四年出版其所有著作之中,最暢銷與最具社會思想影響力的《邁向解脫之道》一書,原是木村晚年親自編輯的有關其「新大乘運動」的解脫道行動綱領建構的第一本著作。出版後,一時各方佳評如潮,隨即多次再版,堪稱締造日本現代佛學著作...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