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9%學佛人所輕忽的根本教法:馬哈希尊者講解轉法輪經 | 拾書所

被99%學佛人所輕忽的根本教法:馬哈希尊者講解轉法輪經

$ 272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什麼是佛陀教法的究竟利益?
  什麼是佛陀最殊勝的教導?

99%學佛人從未確知的細節關鍵,在此被解開。
《轉法輪經》為您連結經教和實修的鴻溝,重新認識「法之核心」


《轉法輪經》是世尊最早、最直接的教導,是世尊宣說的第一部經。是一切教法的根本,緬甸佛教徒非常重視且尊崇這部經。馬哈希內觀禪修中心每當有分部道場成立時,總是以此經當作開端,作為實修的指南。

這部經典闡明了佛陀藉由中道而證得四聖諦。又說明八正道如何促成「煩惱的止息」、四聖諦的了知,以及涅槃的體證。

99%的學佛之人,都以為他們懂四諦、八正道,殊不知他們只懂得名詞解釋而已。就好比只知道數字1、2、3、4,不代表精通統計學一樣。

《轉法輪經》透過馬哈希尊者的講解和整理,讀者將很容易洞見殊勝的法義;並且聽聞到弦外之音。此書堪稱「禪修藍圖」。

本書特色

※第一本精密解析「根本教法」轉法輪經的書。

※「根本教法」即是佛法的核心。是法的最重要架構。

※世界級禪修大師馬哈希尊者精通藏經,具豐富的實修經驗,本書為經教和實修的橋樑。

※禪修藍圖:本書不僅於白話解析,而是尊者博學多聞的融合論、註釋、歷史記載、生活中的實例,甚至比較北傳翻譯的種種差異。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1904-1982)


於1904年7月29日,誕生在上緬甸雪布鎮西方約七英哩處的謝昆村。六歲起開始在故鄉寺院接受教育。十二歲出家為沙彌,法名「梭巴那」(Sobhana,有莊嚴、清淨之意)。年滿二十歲的尊者受了比丘具足戒。1927年,尊者通過當時政府所舉辦的三級巴利考試。1932年,尊者前往下緬甸打端跟隨「明貢尊者」學習念處毗婆舍那,不到一年即圓滿十六觀智。後由於唐淵寺住持病重,尊者不得不回到寺裡協助教學。隔年,唐淵寺住持逝世,尊者便繼任該寺住持。

當「第六次結集」(1954-1956)舉行時,尊者擔任如同「第一次結集」時大迦葉尊者「提問者」的角色,與當時擔任如同「阿難尊者」角色的「明貢持三藏尊者」,進行結集問答。結集後,尊者亦曾應邀前往錫蘭、日本、印尼、美國、英國、歐洲等地,弘揚念處毗婆舍那修行。尊者一生的著作、講記約有七十餘本。
譯者介紹

目錄

中譯序
中譯凡例
略語

第一講 趨向證悟的道路
佛陀最初的教法
這部經的日期
佛陀為何宣說此經
菩薩的初醒
菩薩追求真理的旅程
追趕當時靜心的流行趨勢
魔羅用戒淫拜火的功德來勸誘
靈光乍現正思惟
成就正等覺前的49天
踏出教學前的布局
到達仙人墮處

第二講 真正有益的實修
至上的幸福
有潔癖的人躲到骯髒之地
錯誤的此端
錯誤的彼端
哪一種苦行才是正精進
如何獲得中道智慧
如何避免兩種極端
如何修得法眼與智
如何逐步生起法眼、智
藉由實踐所深化的智
煩惱暫時止息的方法
一理通,萬理徹
具穿透力的智
涅槃的體證

第三講 滅苦的Knowhow
自恣──善意的批評指正
八種正確的道路組合成戒定慧系統
正確講話的方法
正當行為的方法
正當謀生的方法
正確努力的方法
正確心念的方法
正確禪定的方法
正確知見的方法
正確思惟的方法

第四講 這個世界的真相
了知為何有苦的真理
一、為何出生是苦
二、為何老是苦
三、為何死是苦
四、為何憂愁而苦
五、為何悲泣而苦
六、為何身是苦
七、為何憂傷是苦
八、為何過惱是苦
九、為何怨憎會是苦
十、為何愛別離是苦
十一、為何求不得是苦
十二、苦的源頭

第五講 之所以痛苦的原因
了知苦如何形成的真理
菩薩變成強培雅龍王
烏波麗皇后變成牛糞甲蟲
再生如何形成
在梵天她放光,在豬圈也歡喜
愚痴森林的喜樂園
連續被殺了四次的男人
被暗殺的長老法師
為了四十元投生為水牛
阿牛的一點點米
比丘在歷經作鬼作牛後的反省
從長老比丘淪落為一頭牛
長老投生成蜥蜴和資優生
錯誤的愛造就苦之因

第六講 苦之地即是滅苦之處
指向苦息滅的真理
如何正確滅苦的真理
如何觀察滅苦的四種真理
需要多少聞所成智
前分道的修習
貓眼石的彩色線
修內觀時生起的「離」
依內觀所得的四諦智
聖道如何一剎那了知四諦
內觀道如何成就「趨苦滅道」

第七講 四諦的智慧細節
苦之真理中的「諦智」
苦之真理中的「應作智」
苦之真理中的「已作智」
苦因真理中的「諦智」
苦因真理中的「應作智」
苦因真理中的「已作智」
苦滅真理中的「諦智」
苦滅真理中的「應作智」
苦滅真理中的「已作智」
滅苦真理中的「諦智」
滅苦真理中的「應作智」
滅苦真理中的「已作智」

第八講 佛陀的證明
佛陀何時才宣告證正等覺
我有不動的解脫
轉法輪經未說完的事
首席弟子證初果
為何說道智遠塵、離垢
道智為何從觀智生起
不是因聽法而證道智嗎
天人與梵天的讚歎
降伏對方最好的善巧
仰賴的是智慧,而非信仰他人
真正的信心來自於親證
僧團的建立和系統化的指導
為何僅是聞法還是不夠的
最後的祝福
關鍵字中文巴利文對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