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方彼岸之二:你的心情我明白 | 拾書所

此方彼岸之二:你的心情我明白

$ 297 元 原價 330

內容簡介


提起疑情,才知參究能徹悟;


合十問道,方覺信仰是明燈。


心念一轉,信心不退,此方即彼岸,當下即淨土。


 


★ 2005年《人間福報》熱門專欄「人生問卷」結集出版。


★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知名名嘴馬西屏、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聯合推薦。


★ 此方│彼岸 三部曲之二。


★ 全彩印刷,大字閱讀好輕鬆。


 


等待十年,《人間福報》熱門專欄「人生問卷」,終於出版!!


 


天災人禍、婆媳問題、工作不順、遭受誤解......你是否曾經為此煩惱過?


當我們面臨這些困境時,又該如何面對?


 


「此方│彼岸」三部曲之二,《你的心情我明白》,由福報禪師針對各種疑難雜症,精闢回答,破迷啟悟;更藉由禪師自己的修行體悟,從不同的角度,引導我們正確的觀念,啟發我們看清人生煩惱苦悶的真正問題所在,讓我們學習做自己的主人。


 


本書內容依照人生不同的問題分為五大篇,無論是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等,福報禪師陪伴我們一一面對,將逆境化為能量,讓生命的光華更光彩奪目。


 


◎「此方│彼岸」三部曲最終章《抓住知道的幸福》,即將推出,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釋妙蘊

古都鹿港人,1994年隨星雲大師披剃出家,曾任《人間福報》藝文中心主任,現為香海文化執行長。詼諧時妙語如珠,正色時轉言機鋒。

帶領福報禪師群,將修行體悟與天然情懷,化作文字般若,行腳人間,追隨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願心,於崗位上,於好筆下。
譯者介紹

自序/導讀


【推薦序】


 


人生大哉問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為什麼?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心中有困惑、不明白時會提出疑問,尋求答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是提出問題,也就是禪宗的「參」。


 


早在數十年前講演時,我就告訴聽眾,學習佛法可以從「疑」處用心,從「疑」處下手,也為他們設想了許多「為什麼」、「孰先孰後」、「人生十問」等問題。後來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僧事百講》,也都以提問的方式,來逐一敷演講說。


 


針對問題,作具體的解答,如同扣鐘得響,能可以起到覺迷啟悟之效。因此《人間福報》創報之初,即開闢了「佛學問答」的專欄,由徒眾永應負責。這個開放的園地頗受矚目與好評,有許多讀者投書提問。佛學是法師的專業,三藏十二部都是他們的顧問,所以我不擔心這方面的解惑傳道。


 


過了幾年,讀者所提的問題已多面向,不只是佛學了,因而專欄名稱改為「人生問卷」,永應其時已應調回山,遂由當時擔任《人間福報》藝文主任的妙蘊主筆,並召集成立福報禪師群,作為解答問題的代表人。妙蘊雖然心思細膩,經過幾年撰稿「奇人妙事」的琢磨後,筆鋒益見洗鍊。但這時候,我不由得掛念了:這些年輕的弟子大多涉世未深,面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問題,他們能應付,能給予正確而令人獲益的回覆嗎?


 


有時妙蘊會告訴我讀者提了哪些問題,例如:


 


.睡前有看書的習慣,最近在看一本經典解說的書,不是全本書都是佛經,請問可以


半躺在床上看嗎?另外也買了很多類似流行音樂的佛經咒語CD,有時會放在床邊


聽著入睡,請問這是否如法?


.在團體裡,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夠升遷嗎?這種心態究竟是如何?


.看到同學被惡人欺負,忍不住動手打了對方,他受了點外傷,對方的媽媽竟偏袒自


己的兒子,說我打人會有報應,報應是這樣來的嗎?


.部門內小團體鬥爭嚴重,而主管行事不中立,只相信單方人的說辭,不甘被欺壓但


又敢怒不敢言,人在做天在看,是真的嗎?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妻子的宗教信仰與我不同,最近常常引起吵鬧,太太說:「禪七是殘妻、念咒不如


練奏電子琴、禪修不如常休……。」要如何才能身心安樂?


.同事婚姻出軌,該如何面對?要勸導,或者不管?破碎的家庭,如何藉假修真?


.想抄經為年高的父母祈福,有人說要抄四十九遍才圓滿,也有人說要一百零八遍才


圓滿,請問究竟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如果無法一次抄完一部經,請問要怎麼回向?


 

內容試閱

試閱一:

將心比心 溝通有道

孩子生活習慣不好,朋友的話當聖旨,父母的叮嚀當耳邊風。最近他辭了工作,天天在家裡上網打電動,小時候罰他去拜佛背經,他還肯聽,現在根本管不動了,請問如何是好?

佛光山沙彌學園的沙彌們,在嚴格的佛門教育下,仍時常犯規,對於犯規的沙彌,一開始的處理方式,是罰他們去佛前禮拜懺悔。

星雲大師知悉此事後,覺得禮佛是多麼神聖清淨的行誼啊,怎麼可以拿來當處罰的方式呢?這不但會使觀尚未定型的小沙彌,誤解禮佛的意義,而且沒有犯規的小孩,為了怕別人誤以為是受罰,變得排斥禮佛。於是將處罰改成:「去睡覺,不准拜佛」。

起先這個處罰方式讓受罰的人覺得撿到便宜了,但久而久之,犯規的沙彌發現當別人高高興興的上課、出坡、禮佛時,自己卻只能一個人禁足在寮房睡覺,為了怕跟不上團體的腳步,漸漸的犯規的情形少了。

從上面的例子,父母要體認到:第一,即使管得再嚴,這些孩子仍會時不時岔出正軌,根據臨床醫學研究,青少年有偏差行為多半不是故意;第二,對立並非最好的解決方式,孩子在這段時期,潛意識裡為證明自己長大了,會比較重視朋友,但其實仍然依賴父母的,如果父母一昧管教、否定,會引起更大反彈;第三,適當的讓孩子負責任有其必要,但要視狀況而定,處罰或負責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不論什麼方式,最忌叨念不止。而生活習慣的養成,大部分來自身教,當然也有父母愈念、子女愈故意的情形,這只是宣告他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必太大驚小怪。

成長期青少年和家庭、父母之間的衝突,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功課,親子間沒有做好溝通,交給大聖仙人調教也一樣。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應盡力去了解:為什麼不想上班,是不是沒有獲得肯定?為什麼躲起來上網?是不是怕面對什麼,或者誤交網友……,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而且執意要過這種毫無目標的生活,就不要再姑息縱容,不妨也讓他們自己去收拾下場吧。

星雲大師語錄

「以愛才能贏得愛」,唯有在愛的教育下,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的優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慈愛代替呵罵。 ――《佛教叢書》 試閱二:

婚姻關係 互重互愛

明知執著是不對的,但還是執著。我已婚,但對同樣已婚的前男友一直無法忘懷,可否將此感情昇華為同修之情,這有犯戒嗎?如犯此戒會有何種後果?

世間所有的互動模式,都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在雙方都能接受並實踐的前提下,才能合諧無諍,不受傷害。這些規範,有的是明文規定,比如法律、戒律、公司規約、家訓、校規等等;有的則是自由心證,比如道德觀念、愛心、孝道等等。

在婚姻關係裡,除了一紙結婚證書具有法律權利與義務之外,更多的是尊重與包容,因此在回答問題之前要先問妳,願不願意接受丈夫不但心裡忘不了前女友,並且付諸行動,只是美其名稱為「昇華」?要知道,丈夫是妳在婚姻道上.共同圓滿人生的人,他才是妳的同修。
 
佛陀開示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要知道今日雖然飽受求不得苦,而苦苦追求一份不該繼續的感情,即使求得了,你能保證往後不會加倍招來其他的苦嗎?
 
在佛教戒法的表相上講,既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但是難道沒有受戒就能欺騙自己,精神的出軌是正確的嗎...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