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菩提道次第廣論》 | 拾書所

白話《菩提道次第廣論》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以二十一世紀語言 重新詮釋十四世紀佛學鉅著
最淺顯易懂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版
所有佛教徒都應深入實修的寶典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師,在得到文殊菩薩加持後於淨觀中寫下。本論遠傳承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所有言教,近傳承主要依據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能幫助所有根器與心性不同的眾生,按部就班、全面性了解佛法精髓,步步登上解脫大道。
  
中文譯本為法尊法師所譯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目前市面上流傳最廣的版本,以現代眼光來看,由於語體過於文言,又隱含許多典故,很容易讓人望之卻步。為了自他二利,劉小儂居士投入六年時間,將此書寫成一般人容易閱讀的白話文,可說是佛教界的一大創舉。白話《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出版,對學佛者想要深入學習藏傳佛教及弘揚佛陀教法極具意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宗喀巴大師

被喻為第二佛的宗喀巴大師(1357-1419),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山始祖、偉大的宗教思想家和改革家,也是文殊菩薩的真實化現。在十四世紀西藏佛教墮落之際,開啟復興戒律、重視學習的風潮,建立先顯後密的修行次第,制定五部必修大論,舉辦嚴格的辯經與考試制度,強調聞思修三者並重。
  
1402年,宗喀巴大師在止貢法王、勝依法王及前後藏善知識勸請下,寫下《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之前的章節;原本宗喀巴大師打算停筆,文殊菩薩立刻現身請他繼續毘缽舍那章節,並在虛空顯示甚深空性義理,以利益末法眾生。
譯者介紹
法尊法師

法尊法師是中國近代史最偉大的譯經師,1902年生於河北深縣,1920年離家前往五台山出家,法名妙貴,字法尊,十九歲因聽聞大勇法師開示《八大人覺經》等經典,觸動法師除自了生死,更應擔負起弘揚佛法的使命,由此奠定譯經志向。

法尊法師一生譯著超過一百二十部,幾乎涉及所有佛學層面,著名的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入中論》、《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現觀莊嚴論金鬘釋》、《辨法法性論》、《集學論》、《釋量論》等,對漢地學習藏傳佛教具有重大貢獻。

譯文白話
劉小儂(德千汪莫)


曾多次前往印度、尼泊爾、西藏,追隨佛陀及聖者足跡,並朝禮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禮拜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獲得不可思議奇妙因緣。平日喜歡閱讀佛教經論,希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佛法,讓更多人品嘗甘露妙味,著有《史上最大佛教護法-阿育王傳》。

目錄

推薦序 6
宗喀巴大師略傳 8
法尊法師略傳 9
自序 10
如何閱讀本書 12
本書架構 14
三士道關係及內容 15
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16

【第一部】道前基礎
1.前行引導 18
2.親近善知識 44
3.修學方法 64
4.思惟人身難得 84

【第二部】共下士道
5.思惟死亡無常 104
6.思惟三惡趣苦 118
7.皈依三寶 132
8.深信業果 156

【第三部】共中士道
9.思惟苦諦 196
10.思惟集諦 220
11.十二因緣 236
12.解脫正道 250

【第四部】上士道
13.發菩提心 266
14.受持發心儀軌 298
15.修習菩薩學處 316
16.布施波羅蜜多 336
17.持戒波羅蜜多 356
18.忍辱波羅蜜多 364
19.精進波羅蜜多 386
20.靜慮波羅蜜多 406
21.般若波羅蜜多 410
22.四攝法 422
23.概說止觀 430
24.奢摩他 442
25.毘缽舍那 464

總結:修習要道 495

自序/導讀

如何閱讀本書

法尊法師自述,「不管在那天死,只要活著一天,我就抱著一部菩提道次及一部密宗道次在翻,寫一張算一張,要死就死,我辦不到的,死了也不後悔。」大勇法師在圓寂前殷重囑咐法尊法師,要他去昌都跟隨安多格西學習《廣論》,學了以後,務必要把它傳到內地。由這兩段敘述,可知本論的重要性。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是宗喀巴大師,在得到文殊菩薩加持後生起淨觀而寫下這本的偉大論著。本論遠傳承,可以追溯到釋迦牟尼佛所有言教,近傳承就是根據阿底峽尊者所寫的《菩提道炬論》及道次第傳承上師的語錄和言教。佛海浩瀚,一部經論動輒十萬偈,即使畢一生精力讀完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要整出一個理路。這部論能幫助所有想要修習佛法的眾生,有次序的、全面性的了解佛法。
  
宗喀巴大師依照眾生願力,將行者分為三種人,下士、中士和上士,三士學習的過程,如登山步步拾級而上,不可躐等。入道前,先修習道前基礎;入道後,先學習共下士道,接著學習共中士道,最後學習上士道。取巧的人,也許想直接進入上士道課程,以便快速入道;其實這樣做反而欲速不達,因為前者是後者的基礎,缺乏穩固的基礎,如蓋房子不打地基,隨時有倒塌的危險。
  
閱讀本書時,首先依照架構,在腦中描繪出道次第輪廓,了解前後章之間的關聯。進入每一章主題,先熟悉章前大綱,全盤掌握重點,然後才進入內文;為了編排及閱讀方便,內文分段與章前大綱略有調整,就完整性來說,還是要以章前大綱為主。本書的分段及下標,主要依據黃老師採用的四家注、五明佛學院講義及原文的科判,層次分明與條列式有助於理解、閱讀及憶持。等到熟悉全論後,就能將日後所聽聞的經論一一放入相關子題,形成自己完整的學習,這也符合宗喀巴大師開宗明義所說,「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的道理。
  
本書除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是採節錄方式,其餘均採逐字翻譯,以不違背原意下,儘量貼近現代語法。先引經典再重新解釋,這種不厭其煩的做法,看似冗雜,實則具有強化思辯能力及反覆記憶的優點,因此本書也保留此藏式傳統。

一、歸敬頌

禮讚文殊菩薩,頂禮上師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又名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意為妙德、妙首、妙吉祥。《首楞嚴三昧經》記載,過去久遠劫前,南方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如來,壽量長達四百四十萬歲,為了救度眾生,特別化現到娑婆世界,以文殊菩薩的身份協助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學論之前,首先要向文殊菩薩頂禮。以下禮讚本師釋迦牟尼佛,分為禮讚佛陀身功德、語功德及意功德。
1. 禮讚佛身功德:佛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種好,是由無量善業累積而成,故能圓滿眾生無邊願望。要得到相好圓滿,究竟有多困難?根據經典記載,累積十倍聲聞緣覺的福報,才能成就一個毛孔的功德。將所有毛孔功德乘以百倍,才能成就一種好。將八十種好功德總數乘以百倍,才能成就除眉間白毫相及頂髻以外的一相。將三十相功德總數乘以千倍,才能成就眉間白毫相。將眉間白毫相功德乘以十萬倍,才能成就最後的頂髻功德。
2. 禮讚佛語功德:佛語具有六十種妙音的功德,雖然佛陀只出一聲、只發一語,不同種類、不同趣道的眾生都能隨類得解,了解佛陀所說的語意。
3. 禮讚佛意功德:佛陀可以同時觀見勝義諦及世俗諦真理,這個功德絕無僅有,連證量極高的十地菩薩,也只能在根本定(入定)的時候觀見勝義諦,在後得位(出定)的時候觀見世俗諦。因為佛陀具有身語意三種無上功德,可以說佛陀是一切眾生的主人;我以額頭觸禮佛足,向佛陀致上最高禮敬。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