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八風吹不動,船過水無痕。
不在乎凡情,在乎你的心。
我們一腳踩到刺時,知道痛源是那根刺,拔掉刺就不痛了。
就像世間八法是一切問題的源頭,出離它們,就是最關鍵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今生快樂及平靜的源頭,真正帶給內心及生活平安。
梭巴仁波切講授最根本與實用的佛法課程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則著名公案,其中提到「八風吹不動」,「八風」指的就是「世間八法」。
有些人花許多時間、精力,鑽研佛法最深奧的道理,但大多數的人是無法這樣做的。現在,即使我們不懂佛法,但只要認識世間八法,就可以清楚地分辨「什麼是佛法」。
而什麼是佛法呢?要看「動機」。例如,你學佛的動機是什麼?是認真想要證悟,亦或只是為了放鬆、療癒?倘若我們以後者這種動機來修習佛法,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能得到某些世間利益,但我們將無法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這樣我們修習的甚至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複製品。
阿底峽尊者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這就是所謂的世間八法,意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落入的八種陷阱(也是八種世間利益):得到、失去、快樂、不快樂、名聲、罵名、讚譽、批評。例如:收到禮物時覺得快樂,沒收到禮物就不快樂;想過得開心,不想過得不開心;想有好名聲,不想有壞名聲;想得到讚美,不想被批評。
時時檢查我們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個這類的陷阱,是否能夠真正不在乎它?這樣的檢查是我們修習的核心基礎,我們要在乎的是斷除種種不清淨念頭。而出離世間八法並不是讓它們不再出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出現欲望,重點在內心的改變。
如果為了達到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修、行,其中見地決定了修與行。透過梭巴仁波切的講授,我們可以快速掌握佛法的見地,把修行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本書每章最後,還附有實修的方法,讓讀者除了了解佛法義理,並可實行禪修,真正獲得利益。
[法語摘句]
不隨欲心轉就是學佛,隨欲心而轉即非學佛,就是這麼簡單。
就像雙手能揉麵團,無庸置疑,我們一定也能把心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對心能指揮自如。
富有不是問題,對財富的欲望才是問題。
少一點貪著,就會少一些對於未來可能出差錯的焦慮感。
話語本身是空空的聲音,字句之所以具有意義是源自內心。
不管經驗到快樂或痛苦,全都是由動機決定,沒有其他。
如果我們臉上有污垢,就不能期待從鏡子裡看見乾淨的臉龐。相同地,當心處於由煩惱所產生的欲愛時,便無法帶來快樂跟平靜。
出離世間八法並不是指讓八種對境不再出現,而是我們對它們不再出現欲望。
滿足感不是物質帶來的,而是心的狀態、心的體會。
很多事情看似無害,但由於做這些事情是在浪費生命,對我們造成很大的害處。
不需要像禪修空性那樣深奧的禪修,這只是保持覺知力而已,只是要看住你的內心。
出離今生不是依於物理東西,而是內心的改變。
我們開始任何佛法修持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培養清淨動機,瞭解這要點相當重要,它會開啟我們的智慧眼,它是我們在跟隨佛道時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當我們的四大維持平衡狀態時,就不會生病受苦,能好好享受健康。一開始我們要培養健康的心,然後身體也會隨著變得健康。
處在「僻靜處」不一定是指身體上的離群索居。
抓癢時可能會感到一些欲樂,卻遠遠比不上一開始就不癢,那種欲樂只是暫時抒解痛苦。
作者簡介
張春惠
文藻外語專科學校英文科(現為文藻外語大學)、台灣大學社工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譯有《三十五佛禮懺法門》、《你能證得大悲佛》、《看自己的心,比看電影精彩》。
譯作賜教與合作:[email protected]
目錄
致謝
前言
一 發覺佛法的意義
二 世間八法
◆欲望的不滿足心
◆世間八法的定義
◆世間八法
★禪修
三 輪迴的本性
◆崖邊上的牛
◆輪迴是苦
★禪修
四 尋求快樂,卻反招痛苦
◆輪迴那套不管用
◆依賴著不可依賴的對象
★禪修
五 欲望帶來的問題
◆為了追求快樂,我們造惡業
◆基於自己的需求而傷害他人
◆帶著貧乏的心往生
★禪修
六 混雜世間法與殊勝佛法
◆不可能以世間八法來修持佛法
◆帶著世間八法來閉關
◆三種世間八法
★禪修
七 世間法與殊勝佛法的差別
◆瞭解佛法的重要性
◆世間八法與佛法的差異
◆動機的重要性
★禪修
八 出離世間八法
◆當我們出離世間八法,快樂自來
◆當我們出來今生,快樂始生
◆出離世間八法所產生的力量
◆平等化世間八法
★禪修
九 修持清淨佛法
◆十秘財
◆清淨佛法不是掛在嘴上
附錄:噶當派格西之噶當十秘財
詞彙表
書目資料
自序/導讀
前言
我剛開始見到喇嘛梭巴仁波切,有次是他在一九八五年參訪香港的時候。他預定有五天晚上會開示菩提道次第(lam-rim),請法單位請他也傳無上瑜伽灌頂(Highest Yoga Tantra initiation),他答應在第一天晚上說法結束後傳灌頂。當時我初學佛法,差不多要開始傳灌頂時便先走一步。隔天有人告訴我,沒有傳灌頂,而是更多菩提道次第的開示。就這樣,整個禮拜要接受灌頂的人每天離開中心的時間,剛好趕上快速吃早餐、上班,然後晚上再回中心,也是聽更多的菩提道次第。最後一天要結束時,仁波切終於要傳灌頂,灌頂前他向大家道歉,他說:「你們要做的事是接灌頂,我要做的事是講菩提道次第。」
「道次第」(Lam-rim)這個藏文詞彙,指通往成佛的漸次道路(graduated path to enlightenment),其為佛教根基。它是佛陀(the Buddha)的教法,以及繼佛陀之後的偉大祖師所說教法的系統性彙整,其具連貫性且易依循,且「道次第」之美在其邏輯。每個人都想獲得徹底、圓滿的快樂,不論是否將這種徹底、圓滿快樂狀態稱作成佛(enlightenment),我們卻是動彈不得。「道次第」切確告訴我們該做什麼,鋪展循次漸進的指引,帶領我們由現狀做為起點至到想到達的目的地。
西元十一世紀,藏王菩提光邀請來自超戒寺、名聞遐邇的印度學者及瑜伽士(yogi)——阿底峽尊者(Atisha),到西藏協助復興佛教。阿底峽尊者抵達西藏後,國王對其解釋佛法在西藏已徹底墮落,請求尊者不要傳高深教法,而是傳基礎佛法;尊者給予的教法要能涵攝整個成佛之道,讓「沒開化」的藏人較易修行。於是阿底峽尊者寫下《道炬論》,這是篇要獲得佛果(buddhahood)所需修行次第的所有佛法之濃縮短文。
此後出現許多其他重要的道次第論典,特別是在第十四世紀由宗喀巴大師(Lama Tsongkhapa)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Lam-rim Chen-mo),這本論著至今仍是菩提道次第的經典之作。一九二一年,帕繃喀大師(Pabongka Rinpoche)對於菩提道次第的教授內容,後來成為《掌中解脫》一書,這是另一部重要的菩提道次第論典。當這兩部偉大論典終於譯成英文,我很驚訝自己居然相當熟悉這些內容,意識到原來多年來自己一直聽到喇嘛梭巴仁波切開示這些內容。
仁波切的佛學知識之深廣令人驚歎。我在編輯這本書時,看了仁波切在巴黎開示的網路直播影片,他簡要提到世間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他說的話,每字每句都是我當時正在編輯三十年前仁波切在柯槃寺課程教授的內容。他從不厭倦對我們開示基礎教法,讓我更覺得這些確實是我們必須聽聞的。
但在菩提道次第教法的結構幾乎不重視世間八法教授,一想到這些法類有多麼地重要,不禁令人感到驚訝。宗喀巴大師對於世間八法談得很少,帕繃喀大師對此開示也只有三頁篇幅。我認為原因是在於:世間八法的教授向來被視為理所當然,這是相當基礎且廣為人知的法類,因此傳統教法通常不留痕跡帶過。(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教法也能看到這個現象,佛陀初轉法輪傳的便是四聖諦,這也是最基本的教法,在傳統藏傳佛教典籍往往將四聖諦隱存於背景。)
喇嘛梭巴仁波切開始教導西方人時,他看到這是我們需要學的法類,還是迫切地需要。他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