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教觀(下):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 拾書所

禪修教觀(下):教理與實修操作手冊

$ 383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禪修,最怕盲修瞎、最怕錯誤的理論、最怕用錯方法。

鄭振煌教授以30多年的禪修教學經驗,提供您最正確的理論與方法,令您快速契入實修狀態,讓禪修的體相用成為您的生命因素。

禪修最怕盲修瞎練,或懶於學教,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

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本書是教理與實修並重的絕佳操作手冊,先建立正知見,再輔以禪修技巧。讓您輕輕鬆鬆將禪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圓滿修行的八大訣要
一、如何從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
教導您從《大念處經》獲得心智開發的方法。

二、如何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
教導您觀修「四無量心」,迅速進入四禪。

三、如何修止觀雙運,入寂照不二的境界:
教導您真正的觀、真正的止,讓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

四、如何修大乘念佛法門:
教導您四種念佛法門,讓您快速獲得成就。

五、如何獲得空性的智慧:
教導您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獲得般若空性的方法。

六、如何超脫心意識的痛苦與快樂:
教導您學佛不可逃避現實,了知萬法所呈現的都是圓成實性。

七、如何證入當下就是清淨的佛果:
教導您從如來藏最高、最極致的思想中,體證獅子遊戲三昧的解脫自在境界。

八、如何用「觀呼吸」總綰一切法門:
教導您用同一個法門產生不同的效果,就像世尊一樣,可以出入息念為甘露不死之法。

禪修是一種定心的功夫。不論是世間法的追求功名利祿,或是出世間法的證悟解脫自在,都必須要有定心的功夫。

但定心要以嚴持清淨戒為基礎,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淨,或甚至持的是邪戒(名為戒取見),即使得定,也是邪定、狂定。

而且,定心不是修行的終點。定而無慧,則成枯定,無益自他;定而慧邪,則成狂顛,害己損人。

因此,禪修不離戒定慧三學,小乘開為八正道,大乘開為菩薩戒、無量三昧、三智,並進而觀慈悲、中道實相。這些教理是觀修的基本功,教與觀不能偏廢。善哉蕅益智旭大師重述《教觀綱宗》卷首所言:「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

學佛者的通病,或光說不練,說食數寶,或奢言一門深入,自是非他,無異坐井觀天;或懶於學教,盲修瞎練,形同外道:或不觀心,但求佛菩薩保佑,彷彿鬼神教;或怪力亂神,不明因果,高談感應,使覺者的佛變成了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神。

知見的重要由此可知,知見錯則斲喪慧命,萬劫不復;知見對則修行易如反掌,平凡無奇。基於此,每次禪修時必以建立正知見為先,再輔以技巧。禪修法門八萬四千,各擅勝場,事修隨理異而變。如何掌握原理,便成為事修的關鍵。

本書是多次禪修課程的紀錄,有理論有方法,從理論衍生方法。由於參加禪修者老參新參都有,對佛法的理解深淺不一,講解時只能應機逗教,盡量淺白。無論如何,這是一本教理與實修並重的操作手冊,讀者可以選擇任何法門契入,也可以從頭至尾練習各種法門,重要的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從《大念處經》講起,經中有四種讓心得到訓練、心智得到開發的方法,也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前三個念處,主要是心的訓練;第四個法念處,重點在心智的開發,得證解脫自在。首先安住於身,遍身觀察,捨離對身的貪欲,這是身念處修行法。進一步清楚感受、覺受,這是受念處修行法。再來明了起心動念,則是心念處修行法。觀察身、受、心的緣起緣滅,皆是無常、苦、無我,便是法念處修行法。

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四禪修行法。在四念處之後,可以觀修「慈悲喜捨」,迅速進入四禪,克服煩惱,生善止惡,證悟涅槃寂靜;也可以配合大乘菩薩道,調柔心性,自利利他。慈悲喜捨是境界的無量、對象的無量、時間的無量、空間的無量、清淨心的無量。令所有眾生、宇宙法界,充滿慈悲喜捨的磁場,了知一切平等平等,沒有場域、自他的分別。這是世界大同的極樂淨土。

真正的觀就是止,真正的止就是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止觀雙運是過程與目標融合在一起,寂照不二。

大乘的念佛法門有四:第一、口唸、耳聽、心念佛的聖號。第二、觀佛像的相好莊嚴。第三、觀想佛栩栩如生地就在眼前,對我加持。第四、觀法身實相,生起般若智慧,了知自他不二、心境不二、一切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

般若空性是用來修行的,而不是辯證的哲學,每一個當下都可以用般若空性來觀照。《般若經》的核心,一切諸法的當體是「空」。空性的智慧可從讀經、聽法、思惟、禪修得到,經常憶念空性,將空...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四、中觀修持法門
(一)《心經》修持法
1.演繹空性
1-1.照見五蘊皆空
1-2.修道內涵皆空
1-3.空見以緣起為基
1-4.心性本自清淨
2.佛法導歸於智慧
(二)中道甚深觀修
1.造論目的
2.以緣起法說空
2-1.破一切有
2-2.非有非無
3.中觀深義
3-1.八不中道
3-1-1.不生亦不滅
3-1-2.不常亦不斷
3-1-3.不一亦不異
3-1-4.不來亦不出
3-2.依根器而有說法
3-3.由緣起正見開展空性
4.諸法皆空性
4-1.非無因生
4-2.非有因生
4-3.非從緣生
4-4.究竟不生
4-5.諸說中第一
5.世俗諦即第一義
6.三是偈演義
7.唯識五法相應中道
8.破邪顯正

【般若中觀禪觀第九支香】
一、修行道依因緣
二、唯識學五種姓
三、令眾生得安樂
【般若中觀禪觀第十支香】
一、中諦真如觀
二、思惟本然如是觀

【釋疑解惑】

伍、唯識瑜伽觀
一、與真理相應的圓滿人生
(一)唯識瑜伽觀真理相應行
(二)三界唯心造萬法唯識現
(三)不說常無常、苦樂、有我無我
1.清涼解脫自在
2.中道諸法實觀
(四)離於左右中超越二分法
(五)佛說中道觀此根本正見
1.八正道的中道觀
2.十二因緣的中道觀

【唯識瑜伽觀第一支香】
【唯識瑜伽觀第二支香】

二、非空非有中道了義教
(一)原始佛教的中道見
1.不有不無的中道見
2.不一不異的中道見
3.不常不斷的中道見
(二)大乘佛教的中道見
1.非空非不空中道見
1-1.言詮中道
1-2.離言中道
1-3.三性對望中道
1-4.一法中道
2.離四句絕百非中道見
2-1.世諦中道
2-2.真諦中道
2-3.二諦合明中道
3.空假中三諦中道見
3-1.別教的中觀中諦
3-2.圓教的中觀中諦

【唯識瑜伽觀第三支香】

三、唯識學非唯識
(一)唯識的涵義
(二)認識論到本體論到認識論
(三)諸法皆識變所詮釋
1.三觀觀察所起之心
2.三觀起修清淨種子
2-1.如何修空觀
2-2.如何修假觀
2-3.如何修中觀
2...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