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科學探究:輕鬆運用生活中的材料,培養提問、設計實驗、邏輯思辨與表達能力 | 拾書所

動手做科學探究:輕鬆運用生活中的材料,培養提問、設計實驗、邏輯思辨與表達能力

$ 558 元 原價 620

內容簡介

無需花大錢,就能動手玩科學。
 
科學探究能力是「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的學門。不是漫無目標的創意發想,而是透過食譜式實驗活動,先熟悉操作過程,了解各項工具的特性與限制,練習數據的收集、紀錄與整理方法,再依不同任務,探討指定變因與規劃實驗設計,或是自行尋找變因與研究方向。
 
本書架構

實驗設計。
研究資料的種類、數據處理與圖表。
20項動手做科學探究活動。
科學報告撰寫。
 
本書特色

器材容易準備且便宜,操作門檻低,活動場地限制小。
針對各主題設計初階、進階與高階的探究任務,逐步提升挑戰性。
橫跨物理、化學、生物及數學領域,不侷限單科,學習更加全面。
兼具質性比較與量化分析訓練,藉由問題討論培養統整能力。
各探究任務皆提供相關學理說明,增加探討深度。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蔡任圃


人稱艦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碩士,現任北一女中生物科教師。獲教育部師鐸獎、臺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科展優良指導老師等榮譽,曾擔任臺北市高中生物科輔導團、中山女高數理資優班召集人。

創立蟑螂實驗室(動物行為與生理學實驗室),帶領學生從事昆蟲研究;開發與推廣跨科科學探究活動,與發起「生物學學理解碼運動」;培育科學人才,以「培養科學素養,訓練科學技能,累積科學知識,建立科學態度」為使命。

著有針對高中生的《生物學學理解碼》和《生物學學理解碼2》(皆為紅樹林出版),並獲選「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相關著作:《生物學學理解碼2:從生物化學、細胞、生理、演化到遺傳,完整剖析35個高中生物學疑難案例》《生物學學理解碼:從研究史、生態、生理到分子生物,完整剖析39個高中生物學疑難案例》

 

譯者介紹

目錄

自 序 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
推薦序 培養獨立研究能力的第一步 

實驗設計:以邏輯辯證的方式證明特定因子的效應

研究資料的種類、數據處理與科學圖表

動手做科學:科學探究活動

01
任務主題︱BMI大比拼與跳動的銅板:取樣與平均
初階活動︱身高體重指數的調查與比較
進階探究︱擲錢幣之各種結果的機率
高階研究︱肥胖程度與年齡的關係

02
任務主題︱英雄氣長:人體憋氣時間的測量與影響憋氣時間的因子
初階活動︱肺內殘餘空氣量對最長憋氣時間的影響
進階探究︱套袋呼吸與過度換氣對最長憋氣時間的影響
高階研究︱分段呼氣是否會增加最長憋氣時間

03
任務主題︱彈指之間:手指敲擊頻率的測量與影響手指運動速度的因子
初階活動︱手指敲擊頻率的個體差異與左右手的比較
進階探究︱溫度高低對手指敲擊頻率的影響
高階研究︱兩指與單指敲擊頻率的比較

04
任務主題︱眨眨眼:眼瞼反射的性質與影響其調節作用的因子
初階活動︱雙眼或單眼、全張或半開對不眨眼最長時間的影響
進階探究︱戴上蛙鏡或滴生理食鹽水對不眨眼最長時間的影響
高階研究︱光強弱對不眨眼最長時間的影響

05
任務主題︱紙潛艇:影響紙張密度與氣體在水中溶解度的因子
初階活動︱影響紙張密度的因子
進階探究︱影響氣體在水中溶解度的因子
高階研究︱溫度對紙片沉入水中現象的影響

06
任務主題︱看遠看近:看清楚之最近距離的測量與影響眼睛聚焦的因子
初階活動︱慣用眼的判斷
進階探究︱性別、年齡對「可看清楚近物的最近距離」的影響
高階研究︱眼鏡對「可看清楚近物的最近距離」的影響

07
任務主題︱白江起雲霧:酸鹼質變化對豆漿產生固形物的效應
初階活動︱哪些物質可引發豆漿產生固形物
進階探究︱豆漿在哪個pH值時會產生凝集
高階研究︱已凝集的蛋白質可否再度溶解

08
任務主題︱苗小葉大:葉片大小與在植株上分布的關係
初階活動︱如何測量葉子的大小
進階探究︱影響葉子面積與質量的環境因子
高階研究︱單葉、裂葉與複葉的比葉面積比較

09
任務主題︱黑白碘:維生素C與雙氧水的氧化還原能力
初階活動︱維生素C與其他物質的抗氧化能力比較
進階探究︱如何量化抗氧化力
高階研究︱接觸空氣的時間長短對蘋果汁抗氧化力的影響

10
任務主題︱我的心兒碰碰跳:人體心跳率的測量與探討影響心跳率的因子
初階活動︱姿勢與憋氣對心跳率的影響
進階探究︱潛水反射與倒立對心跳率的影響
高階研究︱溫度對脈搏頻率的影響

11
任務主題︱冷水熱油:探討水與油的熱量傳導與散失等性質
初階活動︱吸熱能力與表面積對...

各界推薦/推薦序

臺中市立臺中一中生物科教師  龔雍任 專文推薦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于宏燦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特聘教授 鄭夢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教授、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理事長 劉湘瑤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顏聖紘

臺北市私立復興國小退休教師  張慎

臺北市立龍門國中教師  陳英杰

嘉義市立嘉義國中教師 黃大裕

數理資優班資深理化教師、劉璿科學基地創辦人 劉睿荷

新竹市立光華國中「阿簡老師」 簡志祥

臺北市立民生國中數理資優班教師 蘇恭彥

共同推薦

 

內容試閱

自序
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
科學探究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多次教改皆對科學探究能力有著不同的詮釋與期許,但科學探究並不好教,也不好學,這是為什麼呢?科學探究能力的教學並不是只有理論、原則的陳述,而是須透過實際演練來訓練研究設計、實驗操作、邏輯思辨與表達分享等能力,且不同的性質的實作經驗旨在訓練不同的探究能力。簡單的說,科學探究能力是一門「依邏輯架構,從做中學習」的學門。若提供科學知識與實驗設計的原則,卻無法在操作中實踐,會讓學習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為知識的承載者而非創造者;但若讓學習者盲目地進行操作,又會淪落成依指令行事的技術員而非能獨立思考的研究者,依然無法習得探究的技能。因此科學探究能力的訓練,應是在建立理論、學理、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有計畫性、經設計的實驗操作,最後透過歸納結論而分享、批判,與回顧檢討而自省、除錯,慢慢訓練成能獨立思考、邏輯辯證、解決問題、分項共進的科學探究人才。本書期望能提供科學知識與實驗設計原則,同時也提供多個科學探究活動的指引,使學習者可學、做兼備。
本書內容包含四個章節:「實驗設計」、「研究資料的種類、數據的處理與科學圖表」、「動手做科學-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報告的撰寫」,期待能從建立科學探究的基礎概念、知識,到透過實作來演練各種探究技能,最後介紹如何將研究成果撰寫成專業的科學報告,來訓練國小高年級至國中階段的孩子,厚實其科學探究能力。本書的編排與設計具有以下的理念與精神:

一、由簡而難,先實後虛
先透過食譜式的實驗活動,先引導學習者熟悉實驗操作的過程,了解各項工具的特性與限制,也先練習數據的收集、紀錄與整理方法,之後才依不同的任務,探討指定變因與規劃實驗設計,或是自行尋找變因與研究方向。

二、探究不是漫無目標的創意發想,而是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
透過預先設計的探索歷程,甚至預先設計相關的變因讓學習者在探究時得出不合理的結論,再透過科學學理上的邏輯思考與辯證,健全學習者的邏輯思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若無法掌控學習者的探究過程,引導者不易從中給予適當指導,而易流於放牛吃草,不但浪費教學時間,學習者在探究過程可能出現違反科學技能,甚至違反科學精神的想法或做法。

三、按部就班的量化技能訓練
科學探究需以數學工具作為基礎,讓數據為科學探究發聲。在科學探究的課程中,必然需一併訓練數據紀錄、處理、運算、甚至統計等數學技能,但若一開始就使用複雜的式子運算,不但學習者無法理解其原理,也會懼怕複雜難懂的計算而減少探索的動機。本書規劃的科學探究活動,透過操作說明與數據紀錄表的設計,訓練學習者從簡易的數據運算開始練習,並逐漸增加運算的複雜程度。

四、重視探究歷程而非研究結果
科學探究課程的學習,主要發生在科學探究的歷程,而非實驗結果的發現。為了加強探究歷程的教育功能,在探究活動後的問題討論,透過詢問: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哪一步驟的挑戰最大?你覺得還可以如何改良或設計實驗?等問題,讓學習者自行組織實驗結果與自我檢討,讓學習者能從錯誤中學習,累積自我評估、修正的經驗與能力。

訓練科學探究能力需要精心設計的課程規劃與相對應的教材教法,也需考慮器材與場地的限制。本書期望能提供科學探究所應先建立的基本觀念與知識,再透過多種不同性質的科學探究活動演練各項能力,這些科學探究活動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器材容易準備、價格便宜,且操作活動的場地限制小,在教室或家中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