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黏滑滑:摩擦力與表面科學的祕密 | 拾書所

黏黏滑滑:摩擦力與表面科學的祕密

$ 356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 《自然》期刊等各大科學媒體盛讚!
- Amazon讀者4.5顆星高度好評!
-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黃俊儒(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聯手推薦!

「絕對狂野的旅程……生氣勃勃且有趣。(黏黏滑滑)是2020年極好的一本大眾科普書籍,獻給所有對我們與世界互動有興趣的人:無論是老是少,是一般人或專業科學家。」——《自然》期刊

緊貼表面?滑動鬆開?表面之間的互動,展現它們彼此的愛恨情仇。

表面原子的互動參與了世界每一刻的日常:我們抓起東西,便利貼貼在牆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等。就讓表面科學揭露無處不在的祕密,並讓我們加以應用。
就讓本書告訴你,它們相愛相殺的祕密如何在我們日常發生。只要你懂表面,表面就會幫你:
- 瞬間膠其實不是因「乾掉」而凝固黏著,而是因為吸收水氣,還能用在你的傷口
- 鐵弗龍不沾黏還很滑,是因為鐵弗龍分子只喜歡彼此
- 壁虎的腳趾結構不只幫助牠們附著在天花板,也被用在太空機器人抓取東西
- 高爾夫球的表面凹洞,原來能降低空氣阻力,讓球飛更遠

本書特色

1.從太空船到地震,原來摩擦力與表面科學都參與其中!
表面科學是日常的一部份,我們拿東西、走路、黏東西、鐵弗龍不沾等都參與其中,但就連飛機、太空船、貨輪、賽車、球類運動乃至地底的地震,其實全都有摩擦力與表面科學的參與。就讓本書帶你大開眼界。

2.各領域專家的訪談精華總結!
作者羅麗・溫克里斯訪談各公司與各領域專家,不僅得知他們如何應用摩擦力與表面科學,更以流暢具故事性的文筆讓我們一眼明瞭。就讓作者帶你探訪各專家,來一趟摩擦與表面之旅吧。

名人推薦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黃俊儒(科學新聞解剖室創辦人)

Amazon讀者好評

-我是機械貿易的檢查員,機械表面質地是最容易被誤解的專業之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吸引我的目光,因為我正在尋求專家對此主題的看法。從油漆到動物及機械加工的表面,本書細節令人經驗,描述的相關應用相當有趣。相當有趣,容易閱讀,文筆優美。

-本書不僅提供良好有趣的表面科學綜觀(範圍之廣令人訝異),並且賦予我們一個窗口,讓我們思索日常生活中經歷、聽聞的事物如何運作。本書整體行文風格令人著迷,並且表現出對這主題的明顯熱情。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羅麗.溫克里斯 (Laurie Winkless)

愛爾蘭籍,從物理學家轉職為科普作家,目前居住於紐西蘭。長期致力於科普,喜歡在不同形式的媒介談論科學。

畢業後成為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專精於功能性材料研究。離開實驗室後,曾與科學組織、工程公司、大學與太空人一同合作。

文章曾刊登於《富比世》、《連線》(Wired)、《君子雜誌》(Esquire)與《經濟學人》等著名媒體。第一本著作《科學與城市》(Science and the City)在2016年由布倫斯伯里西格瑪(Bloomsbury Sigma)出版。之後於2021年出版本書原文版,對摩擦與表面科學進行探索。

譯者簡介

田昕旻

專職英文譯者。熱愛文字與閱讀,漫漫譯途有書香與貓毛相伴。

個人譯作有《跑步的科學與實務》、《正面迎擊!難產的早期預防及處置》、《科學大解密》、《氣象大解密》、《自然直覺》等書。

 

譯者介紹

目錄

序 Hello
第一章、黏還是不黏 To Stick or Not to Stick
第二章、壁虎的爬牆功 A Gecko’s Grip
第三章、游泳去 Gone Swimming
第四章、翱翔天際 Flying High
第五章、上路出發 Hit The Road
第六章、搖晃的群島 These Shaky Isles
第七章、破冰 Break the Ice
第八章、觸摸的力量 The Human Touch
第九章、緊密接觸 Close Contact
延伸閱讀
致謝

內容試閱

第一章、黏還是不黏 To Stick or Not to Stick

偏遠的澳洲西北部似乎不像是探討表面科學的書會開啟篇章的地點。但是如果我們想要探究人類與所有黏性物體的連結,沒有地方能贏過這裡。金伯利地區(Kimberley)幅員遼闊,以陡峭峽谷和潔淨水源等驚心動魄的地景聞名,面積是愛爾蘭的五倍,但當地人口不到37000人*。此地區也老得無以言名,至少18億年前就生成了,大部分地區從那時候起就因大地構造作用力(tectonic forces)而與世隔絕。其土壤顏色多變,從亮黃色到無數的紅色系土壤,偶爾還會出現深如黑的紫色。

註解:*這相當於每平方公里有零.零八人。澳洲全體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三.二人

此地區的日落色調由是岩石中不同形式的鐵氫氧化物造成,鐵、氧和氫原子每次結合都會生成不同的色調。整體來說,這些物質稱為赭石(ochre),是人類的第一個顏料。千年來,金伯利地區的原住民會熟練地使用赭石製作標記:用來分享故事、祭祀他們的祖先,以及映現他們的生活經歷。現在的藝術家會在帆布或木頭上作畫,但是他們的作品與最早的藝術形式,也就是岩石藝術,有無法切割的連結。而金伯利就是世界上一些最傑出和最古老藝術的發源地。
其中最有名的可以說是圭央(Gwion,此為澳洲原住民語言詞彙)風格的圖案。這些圖案出現在北金伯利,它們被形容成「主要是細膩繪製的人物,穿著精心製作的儀式服裝,包括長型頭飾,且伴隨著物質文化,包括迴力鏢和矛」。儘管它們蘊含著無比的文化價值,但許多圭央遺址都已遭毀損或破壞,主要是因為開發的關係。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的漏洞備受指責,亞馬吉馬爾帕原住民公司(Yamatji Marlpa Aboriginal Corporation)的西蒙.霍金斯就稱目前的保護法是「古早過時的……笑話」。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金伯利人對於分享祖先智慧抱持的慎重態度。而在四位恩加林因族(Ngarinyin)人長老撰寫的《圭央圭央:秘密通道》(Gwion Gwion: dulwan mamaa)這本書當中,就把圭央岩畫藝術形容成「保護人類……血緣……律法的秘密」。
不過近幾年來,許多原住民社群開始尋求西方科學家的幫助,以釐清這項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澳洲的岩畫藝術是出了名難以追溯,因其使用的鐵基顏料不含碳,而碳是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的必備元素。但是一項在2020年發表的研究使用了有新意的方法。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科學家與傳統土地所有人(Traditional Owner)團體合作,研究十四處(故意)未公開遺址的圭央藝術作品。在每處遺址,他們都從用來作畫的漆料下方或上方的蜂巢採集少許樣本。研究人員對這些蜂巢殘餘物進行碳定年法後,得以推算出各個藝術作品的年代區間。他們推斷他們研究的大部分圭央圖案,「年代區間相對較窄,約落在11500至12700年以前。」
雖然這幅岩畫很古老,但遠不是澳洲最古老的案例。該頭銜目前是由2012年在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周恩族(Jawoyn)區域發現的樣本所擁有。有一小塊石英岩上畫著深灰色的線條,並知道它是更大幅畫作的一小部分,可追溯至28000年前。還有大量其他考古證據顯示人類已在這類遺跡居住了更久的時間*。但這主題已經能直接寫成一本專書。我自己則是對赭石驚人的持久力感到驚艷。這種顏料——塗在牆上的時間比埃及最古老金字塔完工還早23000年——為什麼...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