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 拾書所

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 411 元 原價 520

內容簡介

這段大歷史不僅關乎地質,

還包括動、植物,山川、河流、地震、大洋、大氣,

以及其他星體,貨真價實是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也呈現出人類如何創造自身?

 

人類如何發現和發明大地的時間?

深時間如何需要歷史感?

 

 

作者獲頒美國科學史學會終身成就Sarton Medal

 

本書榮獲

英國科學史學會年度最佳通俗專著Dingle Prize

科學史學會最佳通俗專著Watson Davis and Helen Miles Davis Prize

美國出版者協會專業著作獎

美國圖書館學會專業著作獎

 

 

佛洛伊德曾說,有三大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自我定位。哥白尼將我們從宇宙的中心移開,達爾文將我們變成赤身裸體的猿猴,第三場就是他自己,揭發了我們潛意識的深度,其實,在這些之外,還有第四場革命,那就是地質學發現:人類擔當主角的時間很短,地球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無人類的世界。

 

細究這場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將會挑戰我們思考的慣性。

 

首先,宗教並不是阻礙科學發展的保守勢力,相反地,《聖經・創世紀》裡的六日論,給了研究者想像的依據,是創造性活動的靈感泉源。當田野調查幫助人類邁開想像的步伐,將神聖造物主佈置舞台的「六日」,延伸發展成「岩石、山川等無生命之物」也有其過往歷史的概念,這才進而造就地質學的開展。

 

另外,研究者固然把「大自然當成書」,尋查冰河、火山、隕石的痕跡,推測造成這一切的普世成因。但要不是借用了人文學科裡的歷史學,學習編年史家編纂年鑑的方法,重建各種地質「事件」,思索「偶然性」的意涵,明白即便有了後見之明也無法預測這些「事件」。這讓地質學發展出這幾百年來的獨特面貌。

 

人類為什麼對地球何時誕生深感興趣?在神聖的追尋裡,是什麼讓人類跨出第一步開始正視外在世界的岩石和化石,並突破想像中的時間長度限制?這些前仆後繼相互爭辯的偉大心靈如何相互傳承,又相互修正?全球貿易和殖民、自然環境測繪和探險,如何把地球史推向全球規模?

 

作者是科學史領域的大師,本身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更是訓練專精的地質學家,專研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無脊椎動物腕足動物門。在這部旁徵博引的大敘事裡,作者不只述說歷史上的地質學追尋,還融合親身經歷過的二戰後地質學界生態,講述全世界如何因為冷戰局勢,而缺少來自蘇聯與中國地質學界的貢獻。

 

從阿爾卑斯山到大西洋,從中國西南到美國西部,從編年史家到地球科學家,讀者隨著這段地質學進展,將一起領略到人類知識活動的挑戰和樂趣,人類又如何創造自身的意義。

 

經過這場革命,人類不再是宇宙的主角,地球擴展了自身的時間尺度,人類重新創造了自身。這段大歷史不僅關乎地質,還包括動、植物,山川、河流、地震、大洋、大氣,以及其他星體,貨真價實是部地球萬物的歷史。沒有地質學家用歷史的方法研究山川,就無法揭開山川如今的樣貌。生物學家沿用了地質學家的方法,探究演化的歷程,若不從演化入手,就無法了解生物的型態和習性。天文學家採用的地質學家的方法,不斷重建大霹靂以來的宇宙歷史。

 

地質學不只是關於地底和岩石的學問,當地質學結合天文,可以帶領人類認識宇宙,當地質學結合生物學、大氣學,就是一部關於生命起源的探尋。關心地質學史就是關心人類如何認知自己在大自然中所處位置的歷史。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導讀一“You should”/洪廣冀
導讀二 大尺度與多樣性:看歷史與科學的另類方式/黃相輔
引言
第一章:讓歷史成為一門科學
編年的科學
為世界歷史定年
世界歷史分期
以挪亞洪水為信史
有限的宇宙
永恆論的威脅

第二章:自然有其古文物
歷史學家與古文物家
自然的古文物
化石新觀念
歷史新觀念
化石與大洪水
勾勒地球史

第三章:草繪整體觀
新科學文體
「神聖」的理論?
緩慢冷卻的地球?
循環的世界機械?
古今兩世界?

第四章:擴大時間與歷史
化石:大自然的錢幣
地層:自然的檔案庫
火山:自然的古跡
自然史與自然的歷史
猜測地球的時間跨度

第五章:撐破時間的極限
滅絕,確有其事
地球的上一場革命
現在:通往過去的鑰匙
漂礫作見證
聖經大洪水與地質學洪水

第六章:亞當之前的世界
     在地球的上一場革命之前
奇特爬蟲類的時代
新「地層學」
勾勒地球的長期歷史
漸冷的地球

第七章:力排眾議
地質學與《創世紀》
令人坐立不安的外人
「災難」對「均衡」
大「冰河期」

第八章:自然歷史中的人類歷史
馴服冰河期
與猛瑪象同行的人
進化問題
人類演化

第九章:多采多姿的深歷史
邊緣化的「地質學與創世紀」
恰如其分的地球史
地質學走向全球
走向生命起源
地球歷史跨度

第十章:全球規模的各種地球史
地球歷史定年
大陸與大洋
大陸「漂移」爭議
新全球構造

第十一章:眾多行星之一
地質年代學的再推進
災變捲土重來
揭開最久遠的過去
宇宙脈絡中的地球

第十二章:結語
地球深歷史回顧
過去的自然事件及其成因
對深歷史的認識有多可靠?
「地質學與《創世紀》」再評估

附錄:不自量力的創造論者
 

自序/導讀

「科學」與「宗教」的對立,也往往在輝格式的詮釋中被無限放大。魯維克認為,仔細檢驗歷史後,就能發現這種「科學與宗教之間一再發生本質上的衝突」的看法經不起考驗。前面也提過,作者多次對「○○○之父」這樣書寫偉人的方式表達異議,就是批評坊間科普書及科學體制內對科學先輩的標準敘事。

魯維克提醒讀者要釐清基要主義者塑造的迷思。這裡所謂「基要主義」,不僅是宗教陣營的,也包括科學界裡的無神論基要主義,兩者在作者眼中都是一樣極端。當然,作者在此的論斷自然有其宗教信仰立場,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其書寫是否符合他想達到的不偏不倚。

總之,《地球深歷史》不僅是講述人類如何認識地球漫長歷史的科普書,也是一部以多元視角探討地球科學學科領域發展的歷史。在這個曲折複雜的知識探索過程中,各種跨文化、跨學科的知識資源被整合,不同的知識群體也以各自的觀點與方法參與其中,交互辯證或影響。「歷史」的意義也隨之擴大。原本「歷史」專指人類過去活動的事蹟,特別是以文字紀錄為史料來源的信史。自從人們將編年的觀念挪用至自然界,探究地球與生命的發展歷程,大幅擴展了地球的時間跨度,並認知到自然界自有其歷史,人類僅僅在這齣戲劇的最後一幕才登場。對人類起源的追尋,又使「史前史」的概念與範疇應運而生。

這一套整合了地球(甚至宇宙)深歷史、生命演化、人類史前史與信史的宏觀敘事,是科學界與博物館習慣解讀世界的方式,現代的歷史學界反而少談。近年來,歷史學界亦有人稱之「大歷史」(Big History)並加以宣傳(注意不要和知名華裔學者黃仁宇的「大歷史觀」混淆。這裡所謂的「大歷史」由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提倡,克里斯欽並撰寫多部書籍闡釋此理念,臺灣亦有發行中文版。)。然而由本書可知,這種宏觀敘事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至少在十七世紀的編年學家試圖重建從創世至今的時間軸時,就踏出探索世界的一小步了。
 

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作者導論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經宣稱,有三場大革命徹底轉變了我們人類對於自身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認知。第一場把我們的地球從宇宙中心移開,變成眾多行星之一,繞著眾多尋常恆星中的某一顆運轉。第二場革命提出假設,將我們這個物種從上帝獨鍾的造物降級,變成赤身裸體的區區猿猴,深深扎進整個動物世界中。第三場革命則揭露了我們潛意識幻夢的深度,繼而削弱了我們自詡為理性生物的任何念頭。我們自我認知上的這幾場重大轉變,後來也就貼上了知名人物之名,依序是哥白尼、達爾文,以及佛洛伊德本人。

不過,我的已故友人史蒂芬.傑.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早已指出,佛洛伊德少列了第四場完全有資格名列其中的革命,只是這一場革命無法跟任何一位名人輕易連在一塊兒。這第四場大變革(按時間順序該算第二場)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它大幅拓展了我們地球的時間尺度,進而拓展了宇宙的年歲,程度之大不亞於第一場革命──亦即哥白尼革命對宇宙空間規模的大幅拓展。在過往的時代,西方世界多數人理所當然以為:世界縱使不是精確始於「主前四〇〇四年」,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點──不過幾千年前而已。經過這場革命,人們也普遍接受地球的存在時間至少能回溯到數百萬、數千萬年前,甚至是數億、數十億年前。地質學家如今一再拿難以思量其久遠的「深時間...

各界推薦/推薦序

審定者

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專文推薦

洪廣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寒波/科普作家,經營部落格與粉絲頁「盲眼的尼安德石器匠」
陳文山/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Gene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蔡政修/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潘昌志(阿樹老師)/科普作家、部落格及粉專「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謝隆欽/EARTHWED成長社群、中山大學附中地科老師

拒絕「物種會變化」的十八世紀居維葉,早被地質學者視為歷史,但居維葉卻是作者開啟科學生涯的重要參考資源。後來作者轉行當歷史學家,他的這段地質學研究經驗,反而為科學史研究帶來新意。這一切是如何發生?又有何深意?在這個注意力只能維持30秒的年代,這是你為何需要閱讀一本時間尺度達45億年的書的理由。——洪廣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不僅是講述人類如何認識地球漫長歷史的科普書,也是一部以多元視角探討地球科學學科領域發展的歷史。在這個曲折複雜的知識探索過程中,各種跨文化、跨學科的知識資源被整合,……「歷史」的意義也隨之擴大。——黃相輔(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史博士)

這本書非常權威,又充滿吸引力,包羅萬象的歷史廣度,足以讓來自科學界和人文學界的讀者都手不釋卷。——《新科學家》

作者的解說功力了得,讓我們能快速認識「前現代」人類的思維模式,用巧妙的方式解釋自然史的概念如何深深地嵌進文化史裡。——《自然》

真是一部博學多聞又扣人心弦的作品,作者帶領讀者看見逐漸累積起來的地質科學成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這部精彩的大敘事從十七世紀跨越到二十一世紀,當中充滿傑出心靈的發現、爭辯、洞見和解釋。——《倫敦書評》

作者娓娓道來一個有關「地球的歷史」如何一步步轉變的故事。經過人類持續更動的自然觀、科學方法的進展,以及基督教信仰的消長,有關不同版本的「地球的歷史」也隨之誕生。作者成功將引人入勝的敘事編織在一起,敘說地球歷史的長度量級如何衝破早期追尋知識者能想像的尺度,每位知識的創造者又如何透過觀念的錘鍊和確切的行動,促成科學思考的推展。——《泰晤士高等教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