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是什麼讓六十年前的恐龍和今天的恐龍不同?
從猜測到實證,一場顛覆印象的恐龍學革命
看科學技術的革新如何改寫恐龍的歷史
從無毛到有毛,從晦暗到多彩,從遲緩到敏捷。
★120張精美插圖,包含鉛筆繪恐龍圖鑑、照片、圖表,以及8頁彩色照片、3D模擬圖★
★從猜測到科學,全覽古生物學的大躍進★
這是四十年前人們猜測的恐龍:灰綠的體色,粗糙無毛如蜥蜴,動作遲緩,長著一條粗壯的尾巴……。然而,今天科學告訴我們的恐龍卻不是如此,牠們不但動作敏捷,有些種類甚至長著羽毛,而且毛色繽紛。
在過去,由於技術限制,人們僅能透過猜測,設想恐龍的外表、能力與習性,且無法得到有力的科學證據來佐證這些臆測。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古生物學漸漸由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轉為一門能提出證據佐證的科學,這場變革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於恐龍的印象。
研究古生物學四十多年的麥可.班頓見證了恐龍研究從自然史轉變成可驗證科學的過程,如今我們可以研判恐龍的顏色、牙齒咬合力、奔跑速度、育幼習性等,也得以重建演化樹,甚至討論DNA技術讓恐龍復活究竟有多少可行性。這不僅是一本恐龍演化之書,也是一本記錄古生物學演化的讀物。閱讀本書,你將看見近年恐龍學的最新發展,也將了解在這些重建恐龍真正歷史的過程中,新科技如何扮演其關鍵角色。
作者簡介
麥可.班頓Michael J. Benton
古脊椎動物學教授,並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心認定頂尖的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古生物學研究小組擔任組長。他的著作頗豐,迄今共出版了五十多本書,其中包含教科書與《恐龍學的革命》等大眾科普書,也定期在媒體上發表和恐龍學新發現相關的評論。
譯者簡介
王惟芬
臺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日前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偶爾還兼中文家教。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臺大海洋所與臺大醫學院。譯著以科普、科學史、藝術史、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為主。Email:[email protected]。
譯者介紹
目錄
地質年代表
導言
第一章 恐龍的起源
第二章 演化樹的建構
第三章 挖掘恐龍
第四章 呼吸、大腦和行為
第五章 真的有過侏羅紀公園那樣的盛況嗎?
第六章 從嬰兒到巨人
第七章 恐龍怎麼進食?
第八章 恐龍是如何移動和奔跑的?
第九章 大滅絕
後記
內容試閱
有人曾鑑定出恐龍的DNA嗎?
我記得在一九九○年讀克萊頓的那本書時,古生物學家對此都感到興味盎然。我敢打包票,他們當中很多人讀這本書,是希望在當中找出漏洞,但大多數人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情節相當合理。植入DNA和製造恐龍的技術問題肯定非常棘手,但沒有什麼人會駁斥將來有一天我們可能會回復恐龍DNA的想法。事實上,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甚至早在那部電影於一九九三年上映前。
一九九二年,勞爾.卡諾(Raúl Cano)和他在西海岸大學(West Coast)的同事引起了一陣轟動。他們宣布已經從蜜蜂化石中抽取出DNA,這個蜜蜂化石保存在加勒比海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琥珀中,年代為四千萬年前。這當然不會是恐龍的,但取得任何古代DNA都是一個開始。一年後,卡諾及其同事透露,他們還從多明尼加琥珀中抽取到一種植物的DNA,更驚人是,他們還從保存在黎巴嫩琥珀中的象鼻蟲中抽到DNA,其歷史可追溯至一億兩千萬∼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
在一九九○年左右,從琥珀中的化石中抽取有機分子蔚為風潮,其他的實驗室也相繼宣布從多明尼加琥珀中的白蟻和黎巴嫩琥珀中的甲蟲中順利抽 到DNA,這顯然證實了卡諾團隊的結果。這些遠古象鼻蟲和遠古白蟻(與恐龍同時代的昆蟲)的DNA的時代真是再棒不過了。誠然,這些團隊並沒有從蚊子中抽取到恐龍的血液,但他們顯然已經證明了這一可能性,能夠取得從恐龍時代開始就存在,已有數百萬年歷史的DNA。所以,也許克萊頓那篇富有想像力的故事真的會實現。
然後,在一九九四年,爆出了重量級的消息。一篇發表在美國赫赫有名的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的文章,宣布找到了恐龍DNA。《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當時報導了這一發現:
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科學家從煤礦中取回的恐龍骨骼中發現了一些祕密。史考特.伍德沃德(Scott Woodward)和他的團隊已經從中抽取了一小段恐龍的DNA,儘管他們離克萊頓筆下的《侏羅紀公園》中描繪的復活完整生物的距離還很漫長。
伍德沃德和他的團隊在一年的實驗中從九個樣本中抽取了DNA,但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八。「要不是在早期的(實驗)我們有成功抽取到一個,可能早就放棄了,」他坦承。在《新科學家》的那篇文章中還提到,「這個DNA來自猶他州的一處煤礦中發現的兩塊尚未化石化的骨骼,地層年代為八千萬年前。儘管尚未鑑定出這些骨骼的史前主人,但它們的大小和位置讓伍德沃德「確信這些是恐龍的骨骼」。
然而,不到一年,整個故事就完全翻盤。那個「恐龍DNA」實際上是人類的。伍德沃德最初否認這一點,並承諾進行後續研究,但他的那篇文章是當時受到嚴密審查的幾篇文章之一。在早期的大多數實驗中,作者沒有採取足夠的預防措施來避免實驗汙染的風險。PCR的一個關鍵特性是它可以從非常少量的樣本中複製出多個DNA副本,事實上,只要實驗室技術人員的一滴汗水或一個被噴嚏汙染到的樣本,就可能毀掉整個研究。
有機分子能保存在化石紀錄中嗎?
從一九九○年代開始,在測量化石中的遠古分子,尤其是遠古DNA時,就已經發現有汙染樣本的風險。評論者指出,汙染的風險不僅來自人類DNA,還有現代動物的DNA。事實上,在早期的植物和昆蟲DNA的研究中,其風險在於進行化石樣本分析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