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 | 拾書所

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

$ 474 元 原價 600

內容簡介

「大家不要說過去已經死了。過去與我們和內在有關。」
――烏哲魯・露娜可(Oodgeroo Noonuccal)

地球景觀的深時逆行之旅,
重現16個美好、似曾相識、已經滅絕的世界。
每一次滅絕,都意味新生命的復甦,以及下一個不同世界的驚人誕生。
我們現在的世界,也必將成為昨日。


湯瑪斯.哈利迪是伯明翰大學一位優秀、年輕、榮獲獎項加持的古生物學家。《昨日世界》是他的處女作。

全書以更新世猛犸象、穴獅與鹿、狼及熊並肩共存,2萬年前最晚近一次冰河期的阿拉斯加開始,讓我們看見當時的生物面臨怎樣的環境變化與困境,導致一個生態系統隨之消失。《昨日世界》以十六個章節分別介紹十六個滅絕生態系統,若說當今地球生態系統是我們的故鄉,過去滅絕生態系就是異域,那麼作者就是引領讀者從家園(今日)出發,一路倒溯至原始多細胞生物剛開始出現的五億五千萬年前,展開這趟逆行遊獵之旅。

在書中,作者善用自然書寫的抒情筆法,進行了一場時光旅行。哈利迪帶領讀者回到特定時期的特定地點,之所以選擇這些地點,是因為它們在當今地球上留下了獨特的遺跡,再以靈性詩意的筆觸描繪出當時地貌、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的奇特生物、這些生物的互動模式、大氣結構、植物樣貌,牠們剛剛發生了哪些事、接下來又將面臨哪些問題,讓一切彷彿復活般歷歷在目。

在這場時光之旅中,我們去到侏羅紀看到長達七百公里的玻璃礁;回到530萬年前的地中海是一個乾涸的含鹽盆地,看見它如何迅速回填海水;並去到4100萬年前的南極熱帶雨林。我們將發現,人類的存在在這驚人故事中現身的時間何其短暫,而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生態系相對來說如此新生,正在成形中,同時也快速變化中。
    
以科學建立的考古事實為骨、作者以靈性抒情的筆觸和豐富的想像力賦予生命,將安靜的化石紀錄和複雜的科學研究,帶入生動、多彩的三維世界,讓滅絕的生態系躍然紙上,再次復活。

作者採用的保育古生物學的視角,旨在提醒我們,地球從來都在不斷的生滅當中,至今也仍在不斷形成當中。從過去的生態系統的生滅,我們理解到今日認為理所當然的景觀都並非理所當然,沒有它們,沒有我們,生命仍會繼續。因此,我們也當對地球當前面臨的種種環境生態問題有所體悟,從中學習面對我們今日家園的智慧。   

專文推薦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政修 (台灣大學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

沈聖峰 (中央研究院生態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焦傳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各界讚譽

.「托馬斯•哈利迪 (Thomas Halliday) 的處女作是萬花筒般、令人回味的深入時間之旅。他以安靜的化石紀錄和複雜的科學研究,將它們帶入生動、多彩、三維的世界。4100萬年前,您會發現自己在森林茂密的南極洲與兩公尺高的巨型企鵝相鄰,或者在大約4億年前的南非聽到冰山的歌聲。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及時提醒我們這個星球的無常,以及我們可以從過去學到什麼。」——安德里亞·伍爾夫,《自然的發明》一書的作者

.深度時間很難捕捉——甚至難以想像——但哈利迪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做到了這點。」——比爾·麥基本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湯瑪士.哈利迪(Thomas Halliday

於1989年生於愛丁堡,成長於湖泊區及蘭諾克黑森林(Black Wood of Rannoch)。他在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自然科學學士,緊接著又於2011年在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獲得碩士學位,並於2015年以哺乳類動物在大滅絕後的演化的相關研究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獲得博士學位,該項研究同時也被評選為全英生物科學最佳論文,而獲頒林奈學會獎章。

譯者簡介

 

林麗雪

 

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譯作類金籤獎得主。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荒野之子》、《湖濱散記》、《自主學習大未來》等書。合譯有《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譯者介紹

目錄

地質年代表
 
前言百萬年之屋
 
第一章解凍
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平原,2萬年前―更新世

第二章起源
肯亞卡納波伊(Kanapoi),400萬年前―上新世

第三章洪水
義大利加爾加諾(Gargano),533萬年前―中新世

第四章家園
智利廷吉里里卡(Tinguiririca),3200萬年前―漸新世

第五章循環
南極洲西摩島,4100萬年前―始新世

第六章重生
蒙大拿州地獄溪(Hell Creek),6600萬年前―古新世

第七章信號
中國遼寧省義縣(Yixian),1.25億年前―白堊紀

第八章基礎
德國施瓦本,1.55億年前―侏儸紀

第九章偶然
吉爾吉斯麥迪根地層,2.25億年前―三疊紀

第十章季節
尼日莫哈提,2.53億年前―二疊紀

第十一章燃料
美國伊利諾州馬榮溪(Mazon Creek),3.9億年前―石炭紀

第十二章合作
蘇格蘭萊尼(Rhynie),4.07億年前―泥盆紀

第十三章深度
俄羅斯亞曼卡西,4.35億年前―志留紀

第十四章轉變
南非蘇姆,4.44億年前―奧陶紀

第十五章消費者
中國雲南省澄江,5.2億年前―寒武紀

第十六章緊急情況
澳洲埃迪卡拉丘陵,5.5億年前―埃狄卡拉紀
 
結語一個叫希望的小鎮

...

自序/導讀


地球,在過去久遠的歲月,一直變化無常。而我們人類,現在甚至還加速了氣候的改變。現在大家都很清楚地懂得地球有四十五億年古老,現在看來不動如山的大陸,過去也都曾經滄海桑田;在遙遠的過去,環境氣候和現在大相徑庭,生活著現在會動不動讓人大驚小怪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如果真的有時光機能穿越到古生代、中生代,在沒有適當的科技裝備下,我們也恐怕活不了多久吧?

雖然生物的滅絕在人類世中加了速,然而現生的所有生物,也只是地球上曾存在的冰山一角。因此,對生物學家來說,古生物的世界甚至可以比現生生物充滿著更多驚喜,儘管它們之中很多沒能活到現今,我們也僅是其中少數幸運兒的後代。地球環境的劇烈變動,讓大量生物一批又一批地快速滅絕,但也為倖存者開啟一個又一個新時間,讓它們輻射適應地演化出更多物種。

要呈現古生物的世界,可能沒人比湯瑪斯‧哈利迪(Thomas Halliday)更適合了吧?在這本《昨日世界―古生物學家帶你逆行遊獵五億年前的世界,16個滅絕生態系之旅》中,這位任教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的著名古生物學家,用極為生動活潑的筆觸,從較近的中新世(Miocene)
開始到埃迪卡拉紀(Ediacaran)的五億多年前,一路帶我們穿越時空,回到16個地質時期。

在各篇宛如史詩散文的篇章中,所有博物館中的化石都活過來了,就像是看英國廣播公司(BBC)或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一樣,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各種當時的生態環境,細看各種令人嘖嘖稱奇的有趣動植物和微生物。一篇又一篇散文,裡頭的場景時而令人熟悉,因為主角就是博物館中的常客,卻又時而陌生疏離,因為後者常常被忽略。

這本書中所呈現的景象,是結合了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大氣科學等等學科跨領域的知識才拼湊出來的,哈利迪這位博學多聞的科學家,也完美地結合了科學的嚴謹和文學的想像,如果你想知道那些博物館中的化石,如何活過來回到遠古的家鄉,並且認識到那些生物面臨的環境變化挑戰,事後諸葛地為它們未來的命運惋惜,絕不能錯過這本好書。

回想起當年,我大一放寒假時,各大媒體突然有了件頭條新聞,就是系上的李家維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均遠教授,在瓮安磷礦發現了前寒武紀最古老的動物化石,那些海綿化石有著清晰的骨針,同時也發現了很多礦化的動物胚胎。因為對動物演化的興趣,以及李家維老師博物學家般的熱情感召,我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就進了他實驗室,打算研究那些動物化石。

後來發現,原來要當古生物學家,是要通古今的,不僅要有現代生物學的豐厚素養,也要懂得地質化學、地質物理等地球科學學科的知識,還要有足夠的想像力來還原那些動植物的原貌。陳均遠教授在我大二時,到我們系上當了一年訪問學者,常常在實驗室裡聽他和李家維老師切磋各種想法,是種智識上的高級享受,可是漸漸地發現古生物學的世界是給大師級人物的,我還是閃邊去吧,後來就換了題目,在原本的實驗室念到碩士班畢業,但後來研究的是蜜蜂的磁場感應。

而李家維老師和陳均遠教授,繼續在雲南寒武紀的澄江生物群和瓮安磷礦的前寒武紀胚胎中發光發熱,陸續在頂尖的科學期刊《自然》《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最早有頭脊索動物雲南蟲、最早兩側對稱動物貴州小春蟲、有極葉的胚胎化石等等。我在碩士班時,有幸到澄江,去到陳均遠老師的研究站,親眼到論文主角的真身,聽大師述說那些能從化石中活過來的故事。

我...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