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 拾書所

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

$ 537 元 原價 680

內容簡介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
「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人!」

人類從何而來?該往何處而去?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
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 比爾.蓋茲2016年最愛書籍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書榜首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年度十大好書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年度必讀書籍
★《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年度最佳書籍
★ Amazon年度TOP 20
★ Amazon超過八百位讀者滿分五顆星推薦

普立茲獎得主、英國衛報新人獎得主、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最新力作

一八五六年,在滿是荊棘、搖搖欲墜的聖奧斯定修道院裡,開啟了一切探索人類從何而來、走向何方的旅程。當達爾文、拉馬克等生物學家還在為突變是天擇論還是父母遺留變異而爭論時,年輕的見習神父孟德爾擊破停滯了兩千年的遺傳理論,發現親子間的相同與相異都自有一套規則可循,繼而激勵後人積極尋找遺傳的關鍵鑰匙。

受到孟德爾的研究啟發,科學家發現這個讓代代之間彼此「相像」的祕密,實際存在於每個細胞的染色體上。這項遺傳研究成果與達爾文的演化論結合,被運用於優生學上,二戰時造成無數猶太人與雙胞胎遭受人體實驗、監禁及謀殺。一九五三年,基因研究走入新的境界,科學家破解DNA化學結構,發現我們的技術足以提取各類癌症、罕見疾病等致病基因,甚至能在胚胎期「定製」完美生命,這些重大發現彷彿昭示著變種人、複製人以及實驗室生化危機將不再是虛幻故事,人類對完美的追求、對道德倫理的堅持,究竟孰輕孰重?異於常人的生命,該被滅絕嗎?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如何透過不斷實驗及互相合作、彼此競爭,解開一道道謎題,又衍生一項項謎語。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莊安祺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作豐富,包括辛達塔.穆克吉的《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萬病之王》,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感官之旅》、《愛的百種名字》,以及暢銷書《自然就會抗癌:罹癌醫師的科學觀點》等。

目錄

導讀/于宏燦
前言 家族

第一部 消失的遺傳學/基因的發現與再發現(1865–1935
牆內的花園
「神祕的奧祕」
廣闊的空白
「他愛花朵」
「某個孟德爾」
優生學
「三代弱智已經夠了」

第二部 在部分的總和裡,仍然只有部分/解譯遺傳機制(1930–1970
「Abhed」
真相與統合
轉型
不配活下來的生命(Lebensunwertes Leben)
「那愚蠢的分子」
「重要的生物體成對出現」
調控、複製、重組
由基因到發生

第三部 遺傳學家的夢想/基因定序和複製(1970–2001)
「基因互換」
新音樂
海濱的愛因斯坦
「複製,不然就死」

第四部 人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人類自己/人類遺傳學(1970–2005
我父親的災難
一間診所的誕生
「干預、干預、干預」
舞蹈的村民,基因的地圖
「取得基因組」
地理學者
人類之書(共二十三冊)

第五部 穿過鏡子/一致性與「正常」的遺傳學(2001–2015
「所以,我們是一樣的」
身分的一階導數
最後一哩
飢餓之冬

第六部  後基因組——命運和未來的遺傳學(2015─
未來的未來
基因診斷:「預生存者」(Previvors)
基因治療:後人類時代

後記 辨別身分
謝詞
專有名詞
註釋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于宏燦 審訂/導讀

朱雪萍、吳青錫、呂俊毅、李文雄、李家維、阮雪芬、洪蘭、孫以瀚、徐建國、陳沛隆、陳嘉祥、超級歪、董桂書、劉炯朗、鍾明怡、顏擇雅、蘇文慧_____各界學者/名人 好評推薦

《基因》一書不僅適合生物領域人士閱讀,同時對於非生物領域專長者也十分合適。書中以故事的描繪手法來陳述「基因」的發展史,並融入最新科學研究,解說胚胎幹細胞與基因治療法用於人類疾病治療的可能性,由淺入深帶領讀者了解遺傳與基因。
人類的基因解碼是加劇優生學與種族議題的紛爭,還是提供了一個解套的方法?藉由解碼自我基因預測將來會得到何種疾病已非遙不可及,但我們是否能操控自我基因來預防或治療疾病?作者將帶領您一同了解這未知的可能性。──朱雪萍,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基因──這看不見的密碼,如何牽扯我們的生活、國家健康政策甚至人類的未來?
以家族遺傳病史為引子,作者如偵探辦案般的將基因、遺傳、分子生物、乃至於最夯的基因體編輯在科學史的發展中,生動地呈現出來。並反思運用科學突破在疾病治療與預防上,人類將何去何從。
不論你對「基因」有多了解,這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吳青錫,臺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教科書裡讀起來理所當然的遺傳定律和基因調控原理,其實背後都有許多錯綜複雜的故事。如果你覺得只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才需要知道這些,那你就錯了。從這些發現的背後,我們能學到偉大的科學家尋找和探索問題的思路,與面對挑戰時的態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此外作者也討論了科學新知對社會倫理帶來的衝擊,告訴我們基礎科學與人之間的緊密關係。──呂俊毅,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從基因發現開始到基因體定序解碼,並且述及基因編輯等倫理議題,其中引進各種疾病案例,穿插描述著作者家人的疾病,而其筆下描述的科學家和患者故事栩栩如生,令人閱讀後欲罷不能。書中除了用淺顯文字介紹科學,也用非常感性的字句描述科學軼聞和患者的案例,是一本非常有料的書,讀完後不禁令人思考基因真能改造嗎?真能替換編輯嗎?之後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變成完美的人類了?瞭解個人的基因體,或許就可以對症下藥,開創新的醫療模式──精準醫療。──阮雪芬,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從達爾文、孟德爾說起,一直談到人類基因診斷及治療,將遺傳學的發展過程透過歷史背景闡述,不但敘述了遺傳學的進展,更加入了人性的一面,探討了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涵蓋面廣,卻容易讀,精采萬分,讀來就放不下手。──孫以瀚,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原子 (atom) 是構成物質 (matter) 的基本單元。了解原子,是了解物質以及了解世界的重要一步;操控原子,則有機會產生創造性的或是毀滅性的巨大能量。基因 (gene) 是遺傳以及演化的基本單元。了解基因,是精準醫學及癌症治療的鎖匙;利用基因或是改變基因,有機會扭轉人類(個人以及全體人類)的命運,但也要非常小心所帶來的不確定的負面影響。基因,就在我們體內;基因體應用,就在我們周遭。認識基因,當在今朝。──陳沛隆,臺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作者為第一線癌症醫師與研究員,學識淵博,文采斐然。本書如探險故事、歷史與傳記之綜合體,讀來十分享受又令人讚...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