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心:生態學大師Heinrich最受歡迎的35堂田野必修課【繼承梭羅湖濱散記百年精神,體驗美好自然的禮物書】 | 拾書所

荒野之心:生態學大師Heinrich最受歡迎的35堂田野必修課【繼承梭羅湖濱散記百年精神,體驗美好自然的禮物書】

$ 363 元 原價 460

內容簡介

===為了刺激與鼓勵人們直接參與自然而寫的美好生命之書===

 

★當代生態學大師Heinrich——橫跨50年生涯研究精華集結

★嚴選35則充滿趣味的田野實境故事,透過層層推理與原創實驗,解答生命問題

★涵蓋生物多樣性,從虎甲蟲到黃樺樹、從渡鴉到大象,打開萬物連結的視野

★彷彿親眼目睹,直探生命本質,兼具科學、美學、哲學思索

 

◎為什麼黃樺樹能在石頭上生長,而其他樹木很難?

◎上萬蜜蜂如何達成共識,選出最好的新家?

◎體重僅60克、如指頭般小巧的戴菊,牠們是如何在寒冬中存活下來的?

◎巨大生物大象如何和香脂樹共同演化?如何決定非洲大部分的地貌?

◎為什麼渡鴉被尊為「神的使者」、智者被形容為有「渡鴉般的知識」?

◎蘇拉威西島的惡毒夜鶯為何惡毒?

◎鳳蝶毛蟲為什麼要冒險到其他葉片進食?然後再回到原本停留的葉片上?

◎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加州沙漠白條天蛾,肌肉溫度竟在寒夜高達攝氏44度?

◎冬日森林木屋出現了數以千計的訪客!一大幫生物還共同努力入侵木屋?

 

本書是當代生態學大師海恩利許畢生研究精華,涵蓋自然界各種生物的有趣觀察、透徹呈現科學家在工作過程的腦中思維、更展示了野外生物學的實驗原創性。從第一手的觀察起始,當生物主角如漩渦般捲入許多配角,作者也緊跟著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透過嚴密趣味的推理與實驗,最後牽引構成一幅巨大美麗的生態圖像,35篇短文既抒情又科學,是結合文學回憶錄和科學觀察的完美之作。

閱讀有關樹木、蜜蜂、花、大象和渡鴉的事實是一回事,而親眼目睹牠們在大自然中的飛行並沉浸在其環境中,則是另一回事。海恩利許分享生活周遭經常被忽視的小生命美麗而迷人的生活,讓讀者知曉我們為什麼和該如何接近自然,以及從事科學的根本原因。讀者將隨著本書,以緬因森林為基地,向西行到加州沙漠研究鳳蝶與菸草天蛾,前進北極圈埃爾斯米爾島觀察北極熊蜂生態,往赤道非洲波札那保護區與大象和香脂樹共舞,揭開蘇拉威西的惡毒夜鶯與普拉氏秧雞之間的意外故事,一探以色列猶大沙漠的紅花與昆蟲間的神奇關係,更重返東非辛巴威馬托博國家公園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現場,體驗獵食者的視野。

藤蔓是如何扭曲和轉動的、為什麼樹木有特定的形狀、渡鴉如何通知其他渡鴉死亡動物的位置、動物們是如何在酷熱和嚴寒中生存下來的……本書寫出自然外部世界的美麗,更捕捉到其背後的精緻運作。主題繽紛多樣,但一個共同點是對自然的驚奇和尊重,以及通過觀察來理解自然是多麼必要。

不僅僅停留在觀察上,本書還涵蓋了廣泛的自然歷史,突出環境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演化和萬物的連結性。例如,針葉樹頂部形如針尖的細枝是所謂的「領導者」,會釋放生長激素與吉貝素,抑制附近新芽生長,這種頂芽優勢會讓這棵樹在與其他樹的競爭中勝出。例如,在極地生長的北極熊蜂靠著壓縮生命週期、高度控制體溫生理調節機制,以及凍僵形態的生存策略等才能存活下來,而耐寒的墊狀植物如山地仙女木、釋放花蜜給北極熊蜂的匍匐北極柳樹和紫色虎耳草等,都是生態系中的重要角色。氣候變遷下,北極熊蜂族群正面臨大幅下降的危機。

海恩利許的科學深具哲思和美學,他毫不吝惜對自己所愛的事物展現浪漫與激情,文章有時近乎成為詩歌;同時他為每一個假設注入了解釋,以及支持它的科學。通過對生物的細緻關注,我們將隨他進入世界上最接近真與美的生命本質。

寫作風格直接且幽默,貼近地面、跟隨直覺、態度虔誠、充滿反思,對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情感、懷念、對話,研究過程的心情與遭遇也一一躍然紙上。想要追尋自然、特別是追尋渡鴉的心意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就像開啟另一個星球的門戶,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自己的心靈。」

「生物學家可以在哪裡找到希望?」本書提供了深具啟發的答案,為我們找出一種看待和置身於大自然的新方式,一條回歸自然的道路。

 

本書特色

1、作者Heinrich,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足與梭羅相提並論。他長期研究渡鴉,更多時候被稱為“渡鴉之父”。
2、五十年研究精華嚴選再現:本書收錄作者最具代表性、最精彩趣味的研究,讓讀者能再次看見那些永不退流行的珍貴生命探索。文末補充資料使論文保持新穎。
3、題材多元,展現生物多樣性:內容包括五大部分,植物森林、昆蟲、渡鴉和其他鳥類、哺乳類、生存策略,描述生命的相互聯繫,以及牠們與我們人類生活的關係。
4、來自一般觀察,鼓勵人人親自參與、走入田野:詳述作者如何提出一個令人興奮有趣的問題,然後進行實驗以找到答案。希望這些短文能夠激發和鼓勵參與,讓更多人通過科學直接接觸自然萬物,以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小型、專注的觀察實驗,來達成體驗自然的願望。
5、足跡遍全球,跟著走一趟大歷史:本書的野地實驗遍及全球,以緬因森林為中心,向西到加州沙漠研究鳳蝶與菸草天蛾,前進北極圈觀察北極熊蜂生態,往赤道非洲波札那保護區與大象和香脂樹共舞……更重返東非辛巴威馬托博國家公園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現場,體驗獵食者的視野。
6、涵蓋廣泛的自然史,見解深刻、充滿反思:幾十年來收集的大量研究為他的自然主義科學過程和家庭實驗室提供了深刻的見解。這本書是自然主義的瑰寶,不僅停留在觀察上,還涵蓋了廣泛的自然歷史,突出環境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演化和萬物的連結性。
7、幽默、熱情且細緻的寫作風格,...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伯恩德‧海恩利許Bernd Heinrich

1940年生,當今美國備受讚譽的自然生態學家、田野工作者和渡鴉研究者,曾是古根海姆研究員和哈佛研究員,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足與梭羅相提並論。
對自然世界有著親密、深刻、全面且廣博的看法。喜歡田野,長期研究渡鴉,被稱為“渡鴉之父”。著有眾多書籍,包括暢銷的《冬季世界》、《渡鴉之心》、《熱血昆蟲》、《熊蜂的經濟生態》、《我們為什麼要跑步》、《歸巢本能》等,並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專業書評以及為《紐約時報》、《戶外》等雜誌和報紙撰寫文章。《熊蜂的經濟生態》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永恆的生命》獲得2013年新英格蘭筆會獎非小說類作品。自佛蒙特大學生物學教授一職退休。目前住在緬因州。除了學術成就,他目前還是世界級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持有美國100英里長跑紀錄。
海恩利許出生於巴德波爾津(Bad Polzin),童年經歷二戰,像個流浪兒似地在德國北方森林生活了六年。1951年,全家前往美國。緬因森林是他最喜愛的地方,彷彿承繼了梭羅一百年後的靈魂,他在此帶著他的渡鴉,一起體驗與大自然相處的種種樂趣,重新發現人為何而活的意義。

譯者簡介

潘震澤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兼任與客座教授。目前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並擔任《科學人》編譯委員。已出版著作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及《發現...

目錄

推薦序
自然處處皆學問、花蟲鳥獸皆文章  金恒鑣

譯後感
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潘震澤

序言 Introduction
第一部 地表以上 FROM THE EARTH UP
01‧土壤中的生命 Life in the Soil ▎梭羅在一百七十五年前就對土壤知之甚詳了。經由土地,可以和所有生命產生連結。而這塊接受一切的土地,終究也要接受我這個人,把我變成青草、樹木、鮮花以及更多東西。
02‧堅若磐石的根基 Rock-Solid Foundation ▎黃樺樹怎麼可能在石頭上生根成長、而其他種類的樹木則不能?樹木如何決定它們要向上或是橫向生長?重建樹的生長史,會發現不同策略,還有一棵種子要長成一棵樹有多麼困難。
03‧栗樹的散播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它曾經是美國東部森林之王,卻因一九○四年一場災難造成大量死亡並往西散播。這場災難後來如何減緩、止息?除了人類,還靠了許多冠藍鴉及松鼠的幫忙。
04‧當樹枝彎下腰來 When the Bough Bends ▎對樹的生命來說,樹葉是必要的,但樹葉也能造成樹的死亡。因此,樹葉的擺放位置代表著收益與成本妥協之後的結果。就如針葉樹為何會形成如印地安人帳篷形的結構。
05‧噢、聖誕樹 O Tannenbaum ▎聖誕佳節,對於住在北歐及北美的人來說,習慣於此時走入森林,砍下一棵年輕的常青樹,帶回家中。我們把常青樹當作自然世界的代表帶進了客廳,如今它卻為了符合人們的期待而遭到改變。

第二部 昆蟲 INSECTS
06‧讀取樹葉 Reading Tree Leaves ▎我每天都會看到這條毛蟲。讓我奇怪的是,我發現牠總是以同樣的姿態待在同一張葉片的同一個地點,但牠看起來每天都在長大。牠是怎麼進食的?為什麼要回到同樣的地方?
07‧熱血和冷血蛾類 Hot- and Cold-Blooded Moths ▎昆蟲的體型一般不大,卻能進行巨量的活動,以及能活躍在熱與冷的嚴酷溫度下,有許多甚至能維持高於人類的體溫,並做得出奇地好……
08‧毛茸茸的與奇妙的 Woolly and Wondrous ▎十一月初,我發現有個飄浮在空中的點在我身旁盤旋,在黑色的森林背景下呈現出白色光點。這些小蟲身上包覆著纖細的白蠟絲線,讓我窺見一個可能很有趣的故事。
09‧冬日來客 Winter Guests ▎我是第一次自己蓋木屋,犯了許多建築上的錯誤,其中最大的一樁,就是沒想到冬日會有訪客到來,還數以千計。只要留下幾個開口,我就成了招待好、壞以及美麗動物的主人。
10‧北極熊蜂 Arctic Bumblebees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午夜時分尋找熊蜂,在北極圈的埃爾斯米爾島。全球約兩萬種蜜蜂中,只有兩種生活在極北,兩種都是熊蜂。牠們最特別之處,是發展出高度控制體溫的機制……
11‧戰勝炎熱與以熱擊殺 Beating the Heat, and Killing with Heat ▎蜜蜂在生理和行為上的一些適應,讓牠們在炎熱的沙漠也能存活,並繁盛至今。蜂巢核心的溫度如果過熱,該如何降溫?而當掠食性胡蜂攻擊蜜蜂時,蜜蜂如何用熱來擊殺胡蜂?
12‧蜜蜂追蹤vs.蜜蜂導...

自序/導讀

 

譯後感

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潘震澤

 

在接下這本書的翻譯邀約時,對於作者海恩利許我是一無所知;所謂隔行如隔山,我不認識他也很正常。這本書是海恩利許近五十年來的文章選集,共三十五篇,每篇的主題各不相同;翻譯過程中帶給我驚喜不斷,也讓我重拾對生物學的興趣。

本書的原文書名是A Naturalist at Large。at large有「不受拘束」之意,像a prisoner at large是「在逃囚犯」,ambassador-at-large是「無任所大使」;在此,還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含意,就是「內容涵蓋不只一個領域」(covering any area or many areas)。作者的興趣廣泛,從樹木、昆蟲、鳥類、哺乳類,一路談到生命的生存策略,讓人眼界大開;還有許多篇的觀點甚至讓人茅塞頓開。

早年我寫過一篇文章〈生物愛好者〉,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有的小孩從小喜歡動物,豢養的狗貓不說,野生的蝴蝶、蜻蜓、蚱蜢、甲蟲,也都愛不釋手(雖然最後難逃肢解命運)。近日研究所入學甄試,有學生在自傳中提到,從小愛在廚房裡看大人殺雞剖魚,目的是想知道動物內臟的構造,顯然也是此道中人。至於高中生物實驗課裡,一把抓起青蛙作穿刺解剖的,更非這些人莫屬。」這裡面有許多是夫子之道。

個人大學念的是動物學系,也就是一般生物學系的動物分組。照理說我應該「多識蟲魚鳥獸之名」才是,但我對於傳統的分類與形態學研究毫無興趣,也不喜歡長時間待在野外觀察及採集標本,於是走上了實驗科學之路,待在實驗室裡探究生理的運作之道。即便如此,我對於那些願意在大太陽下或是大半夜不睡覺、專心守候觀察的生物學者(如本書作者),還是欽佩不已。

幾乎所有的科學發現都始於觀察,某些看似平常或習以為常之事,在有心人眼中就引發了問題。例如本書作者偶而看見一條似乎動也不動的毛蟲、一隻在楓樹間跑來跑去的松鼠、各種顏色與花紋的鳥蛋,以及一朵瞬間綻放的鳶尾花,就展開了有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最終對觀察現象也得出讓人滿意的解釋,這是與許多傳統的自然生態寫作大不相同之處。

多數的自然生態寫作之所以不讓人滿意,主要是個人主觀意識太重,對一些觀察的解釋缺乏證據支持,常流於自說自話。還有一些人提出的解釋,不是落入目的論,就是訴諸不可知的力量,都難以讓人滿意,這些缺點在海恩利許的寫作中就不存在。除了少數幾篇單純的觀察敘事之作外(如〈冬日來客〉、〈賞鷹〉、〈霸鶲日記〉等),其餘各篇都有實驗或理論的支持,讓人一步步追隨著作者發掘真相的過程,好比閱讀推理小說一般,引人入勝。

著名的演化生物學者杜布然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 1900-1975)有篇文章的標題經常受到引用:「除非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否則生物學裡沒有什麼是說得通的。」(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本書幾乎每篇文章都反映了這個說法。舉例來說,許多自然觀察者都看到並描寫了花朵的多樣性,也讚嘆其美麗與巧妙,他們卻說不出植物為何要演化出與眾不同的花朵來。海恩利許從花朵與授粉者的相互依存與共同演化入手,得出讓人信服的說法:只有保持花朵的獨特性,對授粉者才能有辨識度,不至於讓牠們在不同種的花朵間亂...

各界推薦/推薦序

──一致推薦──

❖Alvin|春及殿Primavera粉專版主

❖朱有田|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大利|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生、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游旨价|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

❖董景生|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

❖蔡任圃|北一女中生物教師

 

「世界上最偉大的關於鳥類、昆蟲、樹木、大象等的生態著作之一。海恩利許當之無愧、是一位足與梭羅相提並論的科學家。」——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l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