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學家的自然探索套書二冊:《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地球其實是昆蟲的》 | 拾書所

昆蟲學家的自然探索套書二冊:《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地球其實是昆蟲的》

$ 609 元 原價 870

內容簡介

本套書組合:《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看自然如何將我們高高舉起,支撐萬物生息》、《地球其實是昆蟲的:奇怪、美妙又不可或缺,主宰地球的小傢伙》

 

《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

 

自然是支撐著我們與萬物生息的巨人,

也是構築人類福祉的基礎。

沒有自然高高舉起我們,我們的文明就會衰落。

 

挪威知名的昆蟲及生態學者——安・史韋卓普-泰格松,

以詩意的觀察,幽默的筆觸,

寫出這本結合科普知識與人文精神的作品,

她也試著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呼籲大家:

 

我們的思考裡,應該要有自然,

我們也應該找到與自然共同前行之路。

 

荒涼貧脊的冰島

有個關於冰島森林的笑話,很短,但切中要害:「怎麼找到離開冰島森林的路?站起來就好了。」

 

一千多年前,來自挪威的維京人航行至此,定居下來,當時的冰島還有很多森林,但僅僅兩、三百年時間,島上的樺樹幾乎被砍伐殆盡,換上了農田與放牧草原。沒有樹根固定土壤,加上本就惡劣的氣候,讓冰島多數土地都飽受土壤流失及侵蝕作用。

 

這片薩迦文學誕生之地的原始與荒蕪之美,確實非常上鏡,但是,這片土地一點都不肥沃,而且,幾乎找不到森林。

 

深海裡的雪——鯨落

在海平面下兩百公尺處,或是更深的海底,有時也會飄起雪來,但那是不會融化的海雪,是上層水域的生物死亡後,落下的微小碎片。

 

「鯨落」是千載難逢的海雪畫面:是真正的龐然大物挾帶巨大血肉、鯨脂、骨頭山,穿過重重水團,從上層緩緩地、莊嚴地沉落,伴隨著數噸碳、氮、鈣、磷進行生命的最後一次潛水。

 

從落地到消失無蹤,是數十年的事。但在這段期間,深海鯨落就像是奢華飯店的自助餐,餵養了許多深海生物。

 

飛在樹冠上的河流

2007年,兩名俄國科學家首次公開飛河及「生物泵理論」,樹木會把從土壤吸收的水分,向上傳送到樹冠的樹葉上,然後就像噴泉一樣,把水分蒸發送進空氣中。

 

在大氣中凝結的水蒸氣會變成低氣壓,吸引更多來自海上的潮濕空氣移入內陸,整個過程就像一條巨大的飛河。據說,亞馬遜雨林的這些樹,每天會把兩百億噸水送入亞馬遜雨林的「雲層服務系統」中,也就是說,其實這比地表上的雙內河流入大西洋的水還多。

 

蝙蝠炸彈

美國政府曾在二戰時採納一位牙醫的建議,用活體蝙蝠製作炸彈,準備攻擊日本。這位牙醫覺得,黑暗邪惡的蝙蝠是最低等的生命形式,也是為了這項計畫而存在。

 

讓人驚訝的是,美國政府花了200萬美元和數年時間開發這項「技術」,6,000隻蝙蝠因此失去生命。而原本計劃1944年開始大規模製造的百萬枚蝙蝠燃燒彈臨時喊停。因為,美軍選擇全力專注完成另一項武器——原子彈。

 

「在萬物運轉的世界裡,

我們人類從來就無法單打獨鬥。」

 

這些分散世界各地,乍看沒什麼關連的故事,其實都和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的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結。自然巧妙的扮演了各種角色,銜接起世界運轉的細節,千萬物種也得以和諧運行。在這本書裡,安.史韋卓普-泰格松運用她的觀察,將自然歸納出三大功能:

 

*供應型服務:就像雜貨店和藥房,我們可以在這裡找到各種產品:例如乾淨的水、食物及蔬菜、工業用燃料,以及新藥的原物料。

 

*調節型服務:自然是可靠的管理人,負責清理及回收,也確保水、土壤、雪和氣溫等都能夠正常運行。對地球上的生命而言,這些機能是恆定基礎,可視為生命構造的中心束。

 

*文化型服務:自然是知識、美麗、身分、經驗的來源。我們可以透過研究自然檔案了解過往,如沼澤或樹的年輪,從自然中汲取靈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自然也像一座教堂,是靈感、反思、敬畏的起點。

 

在這本充滿趣味故事的科普書裡,安.史韋卓普-泰格松以她擅長的幽默,深入簡出,向我們述說在自然界中發生的奇妙故事與案例,她帶我們走進熱帶雨林,看看蘭花蜜蜂如何製造香水,如何為堅果授粉;也親身走訪紐約,一探這座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如何運用大自然,淨化出號稱香檳等級的純淨水質;還有古老森林中的樹木,能夠為我們提供了抗癌藥物。她甚至也談到,在每個新的世代裡,大自然是如何慢慢地退出生活,遠離我們……

 

本書特色

 

◆作者安.史韋卓普-泰格松為挪威昆蟲生態學權威,亦致力於推廣科普教育

◆...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各界推薦/推薦序

《站在自然巨人的肩膀》

 

 

共同推薦

 

胖胖樹/植物科普作家

黃一峯/金鼎奬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作家、生態節目主持人

黃美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董景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鄭明修/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地球其實是昆蟲的》

 

好評推薦

 

柯心平/台灣昆蟲館館長

張永仁/昆蟲生態攝影作家 

張東君/科普作家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書籍作者、生態攝影師 

蕭旭峰/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主任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序)

 

「在覓食的同時又要避免自己成為大餐,昆蟲採取了各種令人瞠目結舌又往往殘忍演化的策略,這些實用案例如果不分享給大家,真的說不過去。」

 

「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辦法吃屎,但昆蟲卻當仁不讓。牠們具備了吃屎的特定專業技能:嗅覺好,而且速度一定要快。」

 

「達爾文曾在給同事的信中提到:『我無法說服自己,慈愛又萬能的上帝怎麼會特地創造出姬蜂科這種昆蟲,讓牠們吃掉活生生的毛毛蟲體內的營養。』但達爾文太天真了!這個算不了什麼,比這個更糟的還多得是。」──安.史韋卓普-泰格松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