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太陽從太平洋的海平面緩緩下沉,天空悄悄地換了夜色,月光從椰葉間穿透,
從不知道南洋的月亮可以如此地耀人。──細川隆英,一九三四年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前開始對細川隆英這個逐漸被遺忘的植物學家感到興趣,透過數千份標本追索細川的身世與田野,開展出日治時期,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下,臺灣與內南洋(大洋洲)的一段塵封超過七十年的歷史。
從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一年,細川隆英被徵召當兵前,總共七次到密克羅尼西亞諸多島嶼採集植物,當時這一帶被稱為內南洋。細川六歲跟著當教師的父親來到臺灣,教育皆在臺北完成,是臺北帝國大學第二屆畢業生,也在臺灣成家生子,於一九四六年回到日本。這本書不僅關於細川隆英,也是臺北帝大理農學部第一代植物研究者的故事。
胡哲明透過細川隆英留下的標本、論文、書籍與少數遊記,爬梳大量同時代人與其後對密克羅尼西亞的文章、研究,以及日本官方文書,重建細川的七次航行時空,彷彿一幅工筆畫,有著比人高的沼澤芋、唇瓣不到三釐米的迷你蘭花細川氏擬蜘蛛蘭、喝了汁液會飄飄欲仙的醉椒,亦有豐富的原住民日常生活,然而除了這些熱帶植物與文化景象讓人著迷,本書亦可見證二十世紀前半葉,交織於大洋洲島嶼的商業、科學、宗教與帝國勢力,那股燃燒無數人青春的南洋熱之夢。
■細川隆英七次下南洋
1933年(昭和8年) 7/11-10/28第一次南洋調查(塞班、科斯雷、波納佩、楚克、帛琉)
1934年(昭和9年) 6/24-8/24第二次南洋調查(馬里亞納群島)
1936年(昭和11年)7/13-8/26第三次南洋調查(波納佩、楚克、菲律賓)
1937年(昭和12年)7/12-9/21第四次南洋調查(雅浦、帛琉)
1938年(昭和13年)6/23-9/12第五次南洋調查(科斯雷、塞班、楚克)
1940年(昭和15年)7/15-9/30第六次南洋調查(波納佩)
1941年(昭和16年)7/7-9/16第七次南洋調查(馬里亞納群島、帛琉)
本書特色
一、全景展現一九三○年代至二戰後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群像,除了細川隆英,更有工藤祐舜、山本由松、正宗嚴敬、鈴木重良、鈴木時夫、福山伯明等,此外,也輪番出現日本展現帝國拓殖的野心下,大批商業、科學、教師與官員如何在密克羅尼西亞發展。本書以細川隆英為橋梁,呈現臺灣與日本帝國史的不同面向。
二、從太平洋島嶼理解二戰史。細川隆英曾經前往的諸多島嶼後來成為美日大戰的前線,死傷慘重。楚克島曾發生「日本的珍珠港事件」,遭美軍海空襲擊。
三、殖民農業造成生態的劇烈變化。以細川隆英曾採集的塞班島為例,一九六○年的植物學家發現,曾為優勢物種的山欖、密克羅尼西亞赤楠已幾乎不見蹤跡,從平地到山頂都是日本人留下的蔗園。
四、以標本重建歷史。作者以標本重建傳奇博物學家鹿野忠雄與細川隆英曾在一九三五年七月一起到蘭嶼採集,兩人不僅同時同地採集同一種植物,並陸續發表對華萊士生物地理線的延長與修正,鹿野與細川認為,這條線應該延伸到臺灣與蘭嶼之間,兩地有不同的生物相。
專文推薦
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謝長富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專文
呂紹理
洪廣冀
謝長富
作者序
序章
第一章 臺北帝大
第二章 首航.未知的南洋
第三章 天外飛石.撒考的魔力
第四章 月光下的海龜.故事板
第五章 振翅高飛
第六章 赤蟲島的紳士們
第七章 半樹上的世界
第八章 雅浦的草裙.盛開的花
第九章 海角的君子之島.風起
第十章 南島烽煙.夏花秋葉
第十一章 遠颺.羈絆
後記 三千多份標本的流浪
附錄一 細川隆英年表及相關大事記
附錄二 細川隆英著作年表
附錄三 細川隆英在臺北帝大時期演講題目
附錄四 書中人物關連圖
附錄五 細川隆英歷年發表之植物學名
附錄六 種小名紀念細川隆英的物種
附錄七 書中提及之植物及學名
附錄八 細川隆英家族照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