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時代》雜誌全球百大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華盛頓郵報》年度選書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暢銷書《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
挑戰我們對植物藥品的認知
探索人類意識最極限境界
鴉片、咖啡因、麥司卡林
如何成為我們的心靈渴望?
又為何成為毒品?
對人類文化帶來什麼影響?
大腦是禁錮者,會限制我們的知識,倘若大腦被迷幻藥炸得粉碎,禁錮就會消失。──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人類食用植物的目的除了滿足食欲,有時也為了改變意識,引發興奮或平靜的感受、擾亂或改變精神感覺。但,我們飲茶、喝咖啡來提神,而不會將茶與咖啡視為有藥性的植物,更不認為是成癮的藥物或毒品,可是若用罌粟花種子泡茶,卻會受到法律禁止。
植物在何種情形下被食用,就被稱為是違法毒品?
《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球百位最有影響力作家的麥可.波倫,研究飲食文化數十年,在本書中探索鴉片、咖啡因和麥司卡林,這三種與人類社會最緊密關聯的植物,如何豐富我們的文化,我們為何耗費心力使用它們改變意識,又為什麼用法律、罪惡感來箝制人們對這些植物的渴望。
本書融合科學、歷史與作者親身經歷,透過各種不同角度省思並理解,當我們食用這些植物,改變自己的意識,事實上也是以深切的方式經驗大自然。
這是一趟豐富的思索之旅,讀者可以從書中了解,千年來人類對這些植物的依賴與迷戀,反映出我們的渴望與需求,以及與自然界一花一葉緊密且複雜的連結。
名人推薦
麥可.波倫是卓越的說故事專家,引領讀者以新的觀點思考毒品、植物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紐約時報書評》
只有麥可.波倫能結合飲食文化與哲學,寫出清晰且令人省思的作品。──《華盛頓郵報》
閱讀本書就像是一趟旅行,引人入勝、大開眼界、改變想法。──《新政治家》雜誌
作者簡介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
美國飲食文化作家,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寫作,其著作常獲《紐約時報》等媒體年度選書,《時代》雜誌評選他是全球百位最有影響力作家,尊稱他是「食物之神」,彰顯他對飲食文化的貢獻。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學士,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跑出全世界的人》、《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我的人生:柯林頓傳》、《活出歷史:希拉蕊回憶錄》(以上為合譯);《如何縮時工作》、《從Q到Q+:精準提問打破偏見僵局》、《發掘你的微細領導力》、《隱形牢籠》、《區塊鏈完全攻略指南》。
譯者介紹
目錄
內容試閱
我最近才迷上麥司卡林。我在一九九○年代第一次閱讀赫胥黎的作品時,尚未嘗試過任何
「典型」致幻劑(classic psychedelics),所以習慣把麥司卡林和這些典型致幻劑放在一起,
初次閱讀《眾妙之門》時,以為該書描述的是任何一種致幻劑造成的致幻體驗。一九五四
年《眾妙之門》出版,LSD(D─麥角酸二乙胺)才剛問世(由瑞士的桑多茲實驗室在一九
四○年代合成),又過了幾年,西方才知道什麼是西洛西賓(psilocybin),背後推手是高登.
瓦森(R. Gordon Wasson)一九五七年在《生活》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內容講述「會導致
奇怪幻覺的蘑菇」。雖然「致幻劑」一詞直到一九五六年才問世,但赫胥黎一九五三年描述
麥司卡林的致幻體驗,至今仍是「致幻劑體驗」的《聖經》。
直到我試用一長串致幻劑分子的菜單後──LSD、西洛西賓、五─甲氧基二甲基色胺
(5-MeO-DMT)與死藤水,我才開始納悶,為什麼麥司卡林(菜單上滿不起眼的一道菜)
鮮少被遇到,也甚少被人討論。而今體驗這些致幻劑後,重讀赫胥黎,已可分辨麥司卡林
與其他致幻劑的區別。赫胥黎並未描述他離開已知的現世,前往充滿奇怪人物或突兀視像
的「彼世」;實際上,他隻字未提幻覺。他並未向內探索底層的心靈,或是挖掘被壓抑的
記憶。他也未溶解自我以便能和宇宙、上帝或自然合而為一。他沒有描述服用(典型)致
幻劑後的啟靈體驗(epiphany)──頓悟到愛是宇宙最重要的東西。
沒錯,赫胥黎仍然在這個地球上,坐在洛杉磯自家花園裡,觀察周遭熟悉的世界,只不過
透過完全不一樣的雙眼:
「這才是一個人應該看到的,」邊說邊低頭看著褲子,抬頭瞥一眼書架上用珠寶裝幀的書
籍,接著看一眼遠比梵谷式椅子華麗的椅腳。我不斷地說:「這才是一個人應該看到的,
這才是事情真正的本質。」
赫胥黎視力不佳,但這個下午卻例外,看得見周遭物質世界的美感、細節、深邃,以及「如
是」(Suchness)──所見即「真實」,不管那是什麼意思。(我想知道這種極端又新穎的
觀察力,是否能像打動男性一樣打動女性?我傾向對此打問號。)赫胥黎花了數小時(與數頁篇幅)闡述一把椅子、一束花、身上灰色法蘭絨長褲的褶皺,想參透它們的「存在」(is-ness),他被「它們赤裸裸存在這樣的奇蹟」所吸引。這些東西沒有站起來跳舞,沒有把自己變成濕婆神,沒有和祂交談──它們只是「存在」(being),太讓人驚歎! 「這是萬物的本質與原貌。」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一直用這種方式看世界?赫胥黎認為,一般意識(ordinary consciousness)已進化到限制感官獲得的訊息進入意識,自動屏蔽不需要的資訊。理由是,以免我們老覺得驚歎或癱坐在椅子上,我們會站起來,完成生活裡該做的事。赫胥黎承認,不斷被周遭客觀的存在震撼有其危險,表示:「如果一個人總是這麼看世界,他就永遠別想做其他事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僅限於生物學或社會學上有用的事物」;我們的大腦演化到只感知我們生存所需的資訊,這些資訊「少之又少,猶如快枯竭的水滴」,僅此而已。但是現實遠不止這些,四百毫克的麥司卡林硫酸鹽(mescaline sulfate)就是打開赫胥黎所指的意識「減壓閥」(reducing valve)──亦即打開感知之門。因為新冠疫情而被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