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2 版 ) | 拾書所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2 版 )

$ 428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本書榮獲書評媒體Openbook2017美好生活書獎

■名人推薦:
這是一門現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必修課。──駱以軍/小說家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我們其實在談論人類自己。──張婉雯/作家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文本分析、時事評論、倫理思考,並藉由文學與藝術作品中看待動物的各種角度,探討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他者之間糾結錯綜的關係。
書名「牠鄉何處」,正在於凸顯此一觀點:被邊緣化的動物們不得其所的命運若要有所改變,有待更多人了解,無論我們如何在心理上與實際空間上試圖劃界排
除,人與動物都生活在同樣的場域。
因此,書寫動物,就是書寫人類自身,是理解人與自然命運的途徑。

◎如果年度好書只能推薦一本,《牠鄉何處?》必是我的那本唯一。──2017Openbook好書獎評審/劉叔慧(作家)

◎若以香氣來論,要何等的寫作功力和自制,才能打造這麼一本書?

◎只能獻以接天地、曉人情的艾草。──評審/惜昔香(芳療師)

◎我毫無懸念把黃宗潔的《牠鄉何處》列為今年最好看,最搖晃我的書。──自由撰稿人/蘇惠昭(中華日報)

◎「整個城市發展跟動物的遭遇是扣連在一起的」,動物不僅帶給我們情感上的療癒或滿足,也是這塊土地理所當然的住客。──專欄作家/番紅花(蘋果日報)

◎我希望這本書成為-只要是對動物有興趣的人、關心動物議題但不知怎麼進入的人、或生活中為如何跟動物相處而苦惱的人,都可以獲得通盤思考的入門。──《牠鄉何處》作者/黃宗潔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黃宗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現當代文學、動物文學、家族書寫等,長期關心動物倫理相關議題,近年主要研究方向則為城市中人與動物關係。動物與環境等議題之相關研究著作,曾發表於《中外文學》、《東華漢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等期刊。著有《生命倫理的建構──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曾任2013開卷好書獎文學類評選委員、2017文化部第39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活動人文社會類評審委員。現為鏡文化書評委員、「動物當代思潮」作者。譯者介紹

目錄

0/導論:不得其所的動物 01
1/展演動物篇:動物園中的凝視 23
〔選文〕長春動植物公園──滿洲的春天 何曼莊 46
2/野生動物篇:一段「劃界」的歷史 55
〔選文〕鴿子 包子逸 80
3/同伴動物篇Ⅰ:當人遇見狗 93
〔選文〕路的盡頭 駱以軍 127
4/同伴動物篇Ⅱ:在野性與馴養之間 137
〔選文〕離群索居─兩點 劉克襄 165
5/經濟動物篇:豬狗大不同 175
〔選文〕他們的身體在路上(節錄) 李欣倫 198
6/實驗動物篇:看不見的生命 207
〔選文〕蛙 北小安 231
7/當代藝術中的動物:倫理的可能 237
8/被符號化的動物:動物「變形記」 271
〔選文〕烏鴉燒(節錄) 高翊峰 295
9/大眾文學中的動物:尋回斷裂的連結 303

自序/導讀

推薦序
悲傷故事的一千零一夜


這三個月,每天傍晚,都和妻子在大安森林公園繞著外圈走路。晚上的公園,有各式各樣的人:有非常專業的跑者;有在一處寬闊地用音響放著拉丁情歌,扭腰擺臀無比嫵媚跳著舞的阿婆們;也有遛各式名種犬的老人;遛小孩的年輕母親;穿著高中制服手牽手的少年少女情侶;兒童遊樂區的溜冰場有教練帶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練直排輪溜冰;還有一二極虔誠的婦人,在一尊頗大的白石觀音像前禱告;或有南洋女孩的看護推著輪椅,上頭坐著身形萎縮的老人。說來這晚間的公園,這麼多人在運動著,很像一個人世四季輪迴、青春到老去的全景展示。

有幾天,連續幾天,我們發現一隻非常漂亮的黑雜褐色,尖耳,眼上像畫了兩團黑眉的狗,坐在公共廁所旁的一處灌木叢邊,一臉哀傷、惶然,不理會我們這些經過牠的人類。妻子說:「好可憐啊,應該是和主人走散了,牠等在那兒,應該就是當初走散之處,牠希望在那兒等著,主人會回來找牠。」

但我們無法再收容牠啦,我們家的小公寓,已經收養了三隻當初領養的米克斯犬,空間的壓力已到飽和。怎麼辦呢?當你沒法收容牠,只能硬下心走開。第二天再經過時,還是看見牠一臉固執地坐那兒等著。妻子說:「這應該是遺棄了吧?如果是走失,牠主人應該會回來這找牠吧?」我們邊走著公園的紅土跑道,邊討論著,不知道自己已被遺棄的等待,真是最悲傷的事。牠一定相信那遺棄牠的主人會回來,那麼精神抖擻地坐在那處等著。

後來幾天下了滂沱大雨,我們拿著傘,踩著一灘灘積水仍在公園走路。有點擔心那狗,第一圈走到那固定區,發現牠不在那位置了。不會是被捕狗隊抓走了吧?走第二圈時,發現牠在另一處的草叢中。「傻瓜,還淋著雨。」妻子說。我們穿過馬路去超商買了熱狗,回到公園,我拿著熱狗,踩著草叢的水窪,蹲低身子向牠靠近,牠警戒的後退彈走。我把熱狗捏成小塊放地上,慢慢後退離開。妻子說:「吃了,牠吃了。」

第二個雨天,我們傘下眼睛巡梭,看見牠在無人的兒童區沙坑上,用前腳嘩嘩嘩挖了個坑。然後突然看見一隻大白狗跑來佔住那個坑。「天啊,原來牠還有同伴。」一旁又一隻比較小的黃狗。我拿熱狗靠近時,另兩隻狗對我較警戒,我有一份心思,把熱狗湊近牠,希望牠吃,但牠好像心不在焉,在積水上撒蹄跑起來。那些熱狗快被牠的同伴吃了。

我對妻子說:「往好處想,牠有同伴了,不是自己一個孤伶伶在那等牠的主人吧?」

我們每天回家,都會告訴兩個孩子:「今天在公園又遇到那隻漂亮黑狗,我們又跑去超商買一種密封包的肉腸,買了三條,分牠和牠的老大和同伴吃啊,後來經過垃圾桶,爸爸把那些塑膠封袋扔了,不料順便把我買的十注大樂透彩券也丟啦,或許本來這次會中頭獎啊,但算了爸爸也不想再冒雨去公園裡翻垃圾桶啦。」如此這般,每天都有關於公園那隻狗的情節新進度。直到前幾天,雨實在太大了,我們有三天沒出去走,等天晴再走去公園時,仍然熙攘的運動人群,但怎麼樣也找不到那狗了。也許是終於被捕狗隊抓走了?也許像草原上遷徙的野生動物,一整群離開這公園,往城市的另個地方流浪了?妻說或是被好心人收養了。但回家後,孩子們問起公園那隻小狗呢?我們訕訕的無法回答。

我想,這個經驗,只是一般的,對流浪狗的心中的不忍。我是在幾年前,在臉書看到一位叫「丸子」的女孩PO上的四隻小狗兒,牠們在收容所,第二天將被處死焚化,我一個不忍,決定收養,但這之後才認識包括「丸子」和她的老師黃宗慧、黃宗潔姊妹(後來我也成了她們臉書的讀者)...

各界推薦/推薦序

自序

二○一三年七月,當時還是「狒記者」的《聯合報》繽紛版主編小安,以「黑暗系動保姊妹」為主題做了一個訪問,當時她問到我們姊妹「動保的起點」是什麼,我是這樣回答的:

十多年前自己還在國中教書,某天在大雨中看見一隻渾身濕透,在淹水的馬路和騎樓凹陷處掙扎的白貓。當時我很訝異,水並不深,但牠竟爬不上來。後來才聽說那隻貓那天早上就被車撞了,距離我發現牠已經整整一天,竟然都沒有人理會。

把牠送到醫院後,醫生說牠傷得太重,後腳注定癱瘓,就算救活了也必然送不出,只有安樂死一途。那個年代不像今天能夠網路求援或刊登照片徵求送養,醫生這麼說幾乎等於宣判死刑,我甚至沒有懷疑這是不是唯一的出路,付了該付的費用,就帶著抱歉,用逃離般的速度離開獸醫院。

那是一隻哺乳中的白貓,應該是出來覓食時遭遇車禍,而不知在何處的孩子們恐怕也難逃厄運。讓牠在又濕又冷的狀況下被安樂死,我後來深感後悔,怎麼就這樣放棄了呢?

遇見那隻白貓時,我還在一個無知、憑傻勁和熱情做動保的年紀,很多事情沒有想那麼多,但牠讓我十幾年來都深深後悔著,也讓我在後來的路途上一再提醒自己,不要那麼輕易放棄。

現在回頭看這段敘述,遺憾的心情仍在,當時跑去附近的大樓求助,對方沒有紙箱,只給了我一個麻包袋,後來在雨中非常狼狽地用麻包袋把牠帶上公車的情景,回憶起來仍如此清晰。但嚴格來說,那並不真的是我的動保「起點」,如果動保意味著為動物「發聲」,那麼更遙遠的起點應該是小學時,班上同學在午飯時間抓了一隻蝴蝶進教室,把蝴蝶弄死了,我非常生氣地指責他們並且跑出教室的那一刻吧。當然那個時候的我還不知道,關心動物意味著,日後還會有無數心碎與無力的時刻在等待。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做動保是一件非常孤單的事。別人多半只是或善意或嘲諷地說你「有愛心」,真正將其視為一個議題在關心並且願意付諸行動的人並不多。更不要說如果你在意的是所有動物的遭遇,那世界各地層出不窮的各種生物滅絕、動物被虐待與殺害的新聞,足以讓你每天都無法保持太愉悅的心情。在還很年輕的那些日子,去當時數量仍相當有限的動保團體當志工,編輯油印的宣傳刊物;放假的時候去動物園門口請遊客簽名連署《動保法》;偶爾在報紙上投稿發表對於動物議題的看法,是當時我所能想到的,做動保的方法。但是始終覺得無論怎麼做,都是不夠的。

直到二○一三年狂犬病造成的恐慌,卻成為一個意料之外的轉折。那是一個黑暗的夏天,動物因為人類對於疾病的恐懼,遭到仇視、拋棄、捕捉與撲殺。各種形式的死亡紛至沓來,基於同樣想為動物做一點事的心情,幾位志工朋友串連起來,在網路上發起「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的活動,集結各界的力量,竟也讓許多識與不識的聲音產生了共鳴。一連串的巡講活動與後續網路文章的集結成書,讓我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發生的,即使只是非常微小的改變,還是可以成為堅持下去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逐漸發現,許多人並不見得是不願意關心,而是他們過去沒有理解這一切的管道。雖然近年來環境教育、生態教育看似開始受到重視,但著眼於人與動物關係的討論其實並不多,除非教師自身對此有一定的概念與關注,否則基礎教育中很少有課程可以真正對於動物倫理進行探討與思辨。一直以來,動物被切割在日常之外,成為少數動物愛好者的「個人嗜好」,對其他人來說,動物既被無視,自然也就無感。因此無論是當初在國中任教輔導活動,或是後來進入文學系所,我始終試圖在課程中融入...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