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本關於古代 DNA 如何深刻改變我們對人類歷史重新理解的專書
「哈佛醫學院的大衛.賴克是古代 DNA 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BBC
「賴克在這個領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他的部門的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衛報
「賴克記錄了科學史上的一個非凡時刻」—華爾街日報
哈佛大學醫學系教授、古代DNA研究先驅者
大衛.賴克重量級作品
2015 《自然》雜誌票選十大科學人物
2017 丹.大衛考古與自然科學獎
2019美國國家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
2020倫敦林奈學會授予達爾文-華萊士獎章
2021 馬西里獎(MASSRY PRIZE)
2022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史萬提特‧帕波(Svante Pääbo)重要研究夥伴
美國第一所全基因組古代人類DNA的實驗室創立者
發表超越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全基因組人類古代DNA研究成果。
★紐約時報暢銷書★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貞祥──專文導讀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寒波──撰文推薦
「人類的族群故事不斷重複著散播與混血,『純粹』族群只不過是假象而已。」
過去主流的考古學理論,認為只要依據現今人類的基因差異,便能完整還原人類大遷徙的過程。哈佛教授大衛.賴克認為人類遷徙、生命的故事遠比我們想像還複雜,而唯有古代DNA科技得以為我們解答!
古代DNA科技帶來的嶄新資料,與近百年來考古學家提出的典型說法相當不同,並大力批判過往的「民族」概念。這個基因組革命帶來了一個大驚奇,從一萬年前的人類身上取得的DNA我們可以發現,現今的族群是以往族群的混合體,但以往的族群本身也是混合體!
人類身上帶著的DNA,帶著不同世代祖先們的基因。一部分的我們身為現代人類的後代,混有一定程度的尼安德塔人基因,最終我們都是混合體,純粹的民族只是想像。
透過古代DNA科技不僅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提供了我們這個物種隱藏的故事,還能幫助未來的預防醫療有更精準的預測及疾病預防!
作者簡介
大衛.賴克David Reich
任職於美國哈佛醫學院遺傳學系,以及霍華休斯醫學研究院(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學者,是分析古代人類DNA以研究歷史的先驅者。
二○一五年,《自然》雜誌選他為當年十大科學人物,因為他讓研究古代DNA資料「從小眾研究轉變為工業規模」。
他獲頒許多獎項,包括紐科姆•克利夫蘭獎(Newcomb Cleveland Prize)以及二○一七年的丹.大衛獎(Dan David Prize),因為他利用電腦分析,發現了尼安德塔人和現代人類之間有混血。
譯者簡介
甘錫安
學業結束後轉職成為「譯人」,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現仍定期為《科學人》、《BBC知識》及《國家地理》等知識類雜誌翻譯。書籍譯作包括《造反的細胞》、《天生不愛動》、《巫師與先知》、《不用數字的數學》等。在吸收新知和翻譯之外,最愛的休閒活動是旅行、攝影和水上活動。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台灣頭基隆,最大的心願是知識普及、人人快樂。
鄧子衿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飲食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吳大猷科普翻譯獎銀籤獎,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家地理》,近期的翻譯書籍有《尼安德塔人》、《美的演化》與《瑪瑪的最後擁抱》等。
譯者介紹
目錄
致謝
第一部人類的長遠歷史
第一章 基因組如何解釋人類從何而來
第二章 遇見尼安德塔人
第三章 古代DNA湧現
第二部 人類遷徙全世界的過程
第四章 人類中的幽靈族群
第五章 現代歐洲人的形成
第六章 形成印度的衝突事件
第七章 找尋美洲原住民祖先
第八章 東亞人的基因組起源
第九章 讓非洲重新納入人類歷史故事中
第三部 基因組革命
第十章 關於不平等的基因組學
第十一章 種族與身分的基因組學
第十二章 古代DNA的未來
各界推薦/推薦序
國際好評
「很少有主題像『人類起源』讓我們著迷。 ……如果你想了解我們過去十萬年的起源,這本書將是最適合你的!」
——賈德.戴蒙,暢銷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賴克記錄了科學史上的一個非凡時刻……一個潛在的政治重磅炸彈。」
——華爾街日報
「古代 DNA 正在改寫人類(和尼安德特人)的歷史。死去已久的基因組正在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和有爭議的發現。《我們源自何方?》描繪了古代 DNA 研究用無數的方法投擲炸彈進入既有智慧的殿堂。」
——大西洋月刊
「非凡的.……壯觀的……在對人類不斷做出新發現的過程中,賴克和他的哈佛團隊現在正在進入未知的學術領域……賴克在這個領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他的部門的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其清晰度和範圍令人激動。」
——衛報
「哈佛醫學院的大衛.賴克是古代 DNA 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團隊的工作為人類歷史開闢了新的視角,重建了塑造全球不同地區人民的史詩般的遷徙和基因交流。」
——BBC
「這是一本簡鍊的書……它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其中一些最好的故事也是。」
——星期日泰晤士報
「《我們源自何方?》提供了該領域的奇妙總合。」
——金融時報
「賴克實驗室的工作重塑了我們對人類史前史的理解……他和他的同事闡明了地球上的人口和農業的傳播,以及其他重大事件。」
——卡爾.齊默,美國科學工作者、科普作家
「在《我們源自何方?》,大衛.賴克……向我們介紹了 21 世紀的羅塞塔石碑:古代 DNA,比起放射性碳測年,這將對史前史的理解更有幫助……《我們源自何方?》這裡的文字不到 300 頁(編註:美國版),但它充滿了驚人的事實和新穎的啟示,推翻了科學和常識的傳統期望。」
——國家評論(The National Review)
「摘自大衛.賴克的新書《我們源自何方?》最近在美國引發了一場媒體...
內容試閱
來自東方的驚奇
二〇〇八年,俄羅斯考古學家在西伯利亞南方阿爾泰山山區的丹尼索瓦洞中,挖出了一個小指骨骸。十八世紀俄羅斯隱士丹尼索(Denis)住在那個洞穴中,因而得名。骨骸中的生長板還沒有合起來,顯示那是兒童的骨頭。骨骸太小,不足以進行碳放射性定年,發掘出這塊骨骸的土層曾經混合過,含有人造物,推定的年歲不遠於三萬年前,不近於五千年前。發掘工作的領導人阿納托利.德雷維安柯(Anatoly Derevianko)認為那是現代人類的骨頭,也這樣製作了標本標示。再不然,這可能是尼安德塔人的骨頭嗎?因為洞窟附近也發現了尼安德塔人的遺骸。德雷維安柯把小指骨骸的一部分給了在德國的史萬特.帕波。
帕波實驗室中的團隊由約翰內斯.克勞賽(Johannes Krause)率領,成功的把尼安德塔洞窟骨頭中的粒線體DNA萃取出來。這個粒線體DNA序列的類型和已經定序過的一萬多個現代人類粒線體DNA序列與七個尼安德塔人粒線體DNA序列都不同。現代人類和尼安德塔人的粒線體DNA中,約有兩百個不同的地方。從丹尼索瓦洞窟找到的骨骸中,粒線體DNA序列和現代人類與尼安德塔人的差異有將近有四百個。經由突變累計的速度來計算,現存人類與尼安德塔人的粒線體DNA估計是在四十七萬到三十六萬年前分開的。從丹尼索瓦洞窟手指骨頭中粒線體DNA序列的突變差異,可以計算出大約是在八十萬到一百萬年分開的。這個結果顯示那塊骨頭屬於之前從未發現過的古代人族。
但是這個族群的身分當時尚未揭露。沒有發現其他骨架或是工具讓我們多少了解一下。尼安德塔人就不是這樣,考古發現推動了尼安德塔人基因組定序的工作。而這個新發現的人族族群,先找到的是遺傳資料。
從基因組找化石
我在二〇一〇年初到德國萊比錫拜訪帕波實驗室時,知道了這個前人未知的古代人族族群。從二〇〇七年起,我加入了帕波的尼安德塔人基因組分析聯盟,之後每年會前往他的實驗室三次。有天晚上,帕波帶我到啤酒餐廳,告訴我他們發現了新的粒線體DNA序列。神奇的是,丹尼索瓦洞窟的手指骨頭,是目前所找到的古代DNA樣本中,保存得最好的。帕波之前篩檢了數十份尼安德塔人骨骸的樣本,其中靈長類的DNA只佔了百分之四,但是那塊手指骨頭中靈長類DNA占了百分之七十。帕波與團隊當時從這個小骨頭所得到的基因組資料(而不只是粒線體DNA序列),要比之前從尼安德塔人骨骸中得到的還要多。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幫忙分析這些資料。在我的科學生涯中,能夠獲邀分析丹尼索瓦人基因組,是最幸運的事情。
從粒線體基因組序列看來,丹尼索瓦洞窟指骨來自於一個人族族群,該族群在現代人類和尼安德塔人彼此從共同祖先分開之前,就已經和他們的共同祖先分開了。不過粒線體DNA只記錄了一個完整的女性血脈,在一個人類的基因組中,有幾十萬條血脈匯聚,粒線體DNA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要了解一個個體的過往歷史,知道所有祖先譜系是更為重要的。丹尼索瓦洞窟指骨的整個基因組序列所展現出來的歷史,和從粒線體DNA所展現的,有很大差別。
丹尼索瓦洞窟指骨全基因組序列所揭露的第一件事,是他和尼安德塔人的親緣關係更近,和現代人類比較遠。這個結果和光從粒線體DNA看到的不同。我們後來估計,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祖先組群,約在四十七萬到三十八萬年前分開,而前兩者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族群,大約是在七十七萬到五十五萬年前分開。粒線體DNA顯示出的親緣關係,和基因組其他部分所顯示的不同,並不是矛盾。因為在古代兩個有共同祖先的個體,他們DNA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