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息‧呼吸的科學(二版):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 | 拾書所

調息‧呼吸的科學(二版):想要調控自己的身心,先從控制呼吸開始

$ 277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匯集東西方觀點──

有關呼吸的鼻子與胸腹腔解剖生理學、瑜伽能量學、調息法

揭露如何運用呼吸來調節生命能量的祕密

 

呼吸不只是單純的生理現象

呼吸的節奏及速度,反映著一個人的身心狀態;

若能調控呼吸,就能改變人生。

 

◎「呼吸」不值得注意嗎?

情緒、身體及呼吸之間的關係本質為何?

呼吸是否與心念有任何的互動關係?

我們是否能藉由改變呼吸模式,來改變情緒與生理狀態?

「呼吸」實則扮演著整合人類生命各層次的角色,

若能對「呼吸」有著徹底的了解,

將能擴展我們對身心的覺察及調控力。

 

呼吸是身體與心念之間的連結

斯瓦米‧拉瑪與兩位美國知名醫師,分別從東方與西方的觀點,對「呼吸」進行全面的審視,包括胸腔與腹部的物理運動、呼吸道的生理與解剖學、各式呼吸習慣的生理與心理作用、鼻子構造與呼吸氣流的關係、呼吸氣流與神經系統活動的複雜模式、瑜伽觀點中潛藏在身心背後的載具「氣」(prana)等,說明了呼吸對生理健康及高階意識狀態的重要性。斯瓦米‧拉瑪也在本書中分享喜馬拉雅瑜伽士所練習的調息法,讓讀者可以立即從中受益。

 

不論是幫助釋放食物中的能量、影響心肺系統的功能,或是改變自主神經系統、情緒狀態等,呼吸在維繫人體器官的完整運作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呼吸是所有生理活動的基本,並因為它碰觸到人體眾多層面的運作,我們可以透過它來觀察與操控這些層面。

 

受傷時的哭泣、驚嚇時的喘氣,以及憤怒時呼吸的顫抖等,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情緒如何影響呼吸的情況。瑜伽士認為,呼吸與心念之間存在著對等的關係,若某種心念狀態會造成某種呼吸模式,那麼藉由有意識的採用該呼吸模式,即可喚起相對應的心念狀態。如果我們改變呼吸模式,就能改變個性;當我們的心念受到干擾時,呼吸就會變調,會變淺、變快且不均勻。

 

呼吸與心相互依存,掌控呼吸,心就會開始變得專一;假使呼吸不規則或斷斷續續,則心就會散亂。能控制呼吸與「氣」的人,就能控制住他的心;能控制心的人,就能控制住他的呼吸。調息能幫助練習者控制「氣」,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靈性修持。

 

本書將呼吸理論知識視為可被應用的個人成長工具,詳實描述了一系列實用的練習與技巧,以便讀者可有系統地控制呼吸及「氣」生命能量。這些練習都有助於擴展對呼吸的覺察,並以有益的呼吸方式來取代無意識的呼吸習慣。由於呼吸是身體與心念之間的連結,因此也可以被用來介入身體與心念的運作,隨著我們對呼吸的覺察及控制,這種介入將可以深化生理與心理的改變。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1925~1996)

 

二十世紀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亦為作家及人道主義者。出生於北印度喜馬拉雅山的婆羅門書香世家,三歲時即獲喜馬拉雅山偉大聖者Bangali Baba的啟蒙。年少時常雲遊於喜馬拉雅山間,並在上師的引導下參訪了上百位大師、高人及隱士,包括住在西藏偏遠地區的祖父。除了密集的靈修訓練之外,斯瓦米‧拉瑪也在印度及歐洲接受高等教育,學習西方心理學、哲學和醫學。從1949至1952年,榮膺南印度名望甚高之Shankaracharya僧團主席,之後回到上師的山洞僧院接受進一步訓練,最後於1969年到美國,創辦了喜馬拉雅瑜伽學院。最有名的著作為《大師在喜馬拉雅山》(Living with the Himalayan Masters),展露出大師在許多面向的非凡事蹟,並展現東方傳統生活的典範。

 

魯道夫‧巴倫坦(Rudolph Ballentine)

 

另類輔助醫學界的領導者,畢業於杜克大學醫學院(Duk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曾任教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院(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精神病學。他曾是印度阿育吠陀醫學院的研究生,也研究過印度的順勢療法,並曾在美國和法國修習心理學。他是《瑜伽與心理治療》(Yoga and Psychotherapy)的合著者,亦撰寫並編輯許多相關著作,如《冥想的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目錄

前言—運用呼吸之學,調節生命能量/琳達.詹森

緒論—呼吸是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重要連結/約翰.克拉克

 

Chpater 1 何必為呼吸傷神?瑜伽與能量體

—心念與身體的問題

—生命的層次

—宇宙的氣息

—發展對呼吸的覺察

 

Chpater 2 呼吸與胸腔:呼吸的運作機制/艾倫.海姆斯醫師

—細胞呼吸

—肺與循環系統

—呼吸的機制

—呼吸習慣

 

Chpater 3 跟隨你的鼻子:鼻子的功能與能量的關係/魯道夫.巴倫坦醫師

—鼻子的解剖學及生理學

—黏液毯

—鼻腔沖洗法

—鼻孔的偏側特質

—鼻孔交替呼吸法

—導引呼吸氣流

—鼻子的功能及大腦邊緣系統

 

Chpater 4 通往較高覺察的門戶:呼吸的科學/斯瓦米.拉瑪

—調息與神經系統

—基本的呼吸與淨化技巧

—鎖印及其應用

—手印式

—呼吸覺察在冥想時的重要性

 

● 推薦進階自修書單

 

內容試閱

Chapter 1 何必為呼吸傷神?瑜伽與能量體

 

許多讀者會對竟然有一本書全部都在談論「呼吸」這個議題而感到驚訝,因為西方醫學對於呼吸的研究並不太熱衷。在一封寄給知名醫學期刊編輯的信中,一位醫師抱怨浪費時間與金錢在芝麻小事上,他感嘆地說:「這件事就是一個例子,竟然有人寫一整本書去論述如何呼吸!」他無法想像有比呼吸更微不足道、更淺顯易懂的生理流程。

 

當然,呼吸是一個重要的生理流程,假如你不能呼吸,就無法活下去,從這個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應該同意呼吸很重要。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會說:「你要不是正在呼吸,就是沒在呼吸。如果你正在呼吸,那就沒什麼問題;要是你沒在呼吸,反正已是死軀,也沒什麼問題。」

 

或許事實沒有那麼簡單,在傳統東方,長久以來就有人花費數十載的光陰在研究呼吸上。事實上,有整座寺院專注在圍繞著呼吸相關的修行,而且據說許多瑜伽士展現的所謂奇蹟,主要都是基於對呼吸的掌控。但是,為何要特別強調呼吸這種普通平常、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生理流程?

 

心念與身體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很難理解呼吸為何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出自我們已經習慣從西方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我們的觀點主要基於對物質現象的研究,習慣拿物質實體來做物理與化學分析。我們的實驗室科學是根據對物質的分析量測與操控。我們的醫師所接受的教育,也是解剖學及生理機能訓練,我們的哲學基本上是物質的。

 

同樣地,我們對人類的理解主要是從物質的觀點出發,根據我們對身體的研究、對身體部位的碰觸,以及可以被分析衡量的生理現象。我們對於能被客觀地觀察的科學研究,感覺最自在。當我們的研究脫離物質世界,並試圖去研究超越自身感官所及的現象時,就開始感覺一點不太確定,並且不可避免地起了疑問:「這真的合乎科學嗎?」

 

這種對於非物質領域科學證據的懷疑,在心理學上的研究特別明顯。

 

然而,「心念」無疑是讓我們人類存在的、真實且無法迴避的要件。現代西方人對研究心念的興趣,被不確定該如何著手的困惑所抵銷,因為心念無法被解剖或分析、量測或放在箱子裡研究。它也無法被放在蓋玻片上,用顯微鏡來觀察,或是用電子儀器來檢測。

 

然而,我們的主觀經驗卻向我們保證心念的確存在,而且還很重要。我們都能覺察到自己的思緒,知道某些東西正在進行當中,而且我們也承認,不論多勉強,我們的身體所從事的大部分行為,以及我們如何操控物質世界的背後,都是由心念在指使。

 

但在西方,我們仍然對心念領域和有形物質世界領域之間的關係感到困惑。我們的身體到底如何與心念相互作用?這已是一個超越理論層面的問題。身心如何相互作用的問題,讓我們的醫學專家及心理學家感到困惑。當醫師沒能治好病痛時,他們會雙手一攤地說:「問題一定出在心理層面。」當心理醫師沒能幫助病人重整他的心理世界時,他們會聳聳肩說:「或許你應該去看看專科醫師,以確定不是身體的某個部位出問題。」病人在困惑的心理醫師與專科醫師之間穿梭,卻仍在等待那位瞭解身心整合的專家現身。

 

身體與心念之間是如何連結的?西方科學家在此議題上,似...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