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 拾書所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 363 元 原價 460

內容簡介

療效重要,還是成本優先,
還是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收入繁體中文版 作者序
郭文華(陽明科技與社會所 副教授)專文推薦

醫藥支出不斷攀升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危機,專利過期之後的「學名藥」,能否減緩財政負擔呢?

本身也是醫師的葛林,從歷史觀點出發,談及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的爭議、醫藥專業的利益衝突、藥廠間的利害關係、專利的攻防戰,最後論及全球的藥品市場。在詳細的資料爬梳當中,呈現學名藥對當代醫療照護的意義。學名藥除了節省醫療成本,也讓我們正視「選擇的政治」背後的風險和報酬。

雖然學名藥與原廠藥具備相同的活性成分,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相同,卻又不相等」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往往引爆爭議。從病患權益的角度切入,學名藥和原廠藥之間的相似性是如何建立?攝入人體之後,同樣的成分會有相同的吸收率嗎?科學(例如:藥物動力學)在其中如何扮演監管角色?療效重要,還是成本優先,還是情況比這個更複雜?

從醫藥分工來看,醫師、藥師和健康照護系統各方角逐決策權,「誰」有資格決定何時該用學名藥。從公衛角度切入,學名藥提醒我們另一種符合經濟、節制成本的用藥模式,以達到群體受惠的目的。從選擇自由的考量觀察,學名藥活絡了照護系統,創造繞過原廠藥把持的替代方案,提供用藥組合的另一種可能。

從消費者運動的觀點,病患如何學習藥物知識,從被動者變成主動的消費者,也間接挑戰醫師權威。從產業面分析,我們不該貶抑學名藥廠,一個國家如果能夠擁有優良的學名藥廠就能確保該國人民的健康福祉,甚至學名藥廠變身為跨國巨人,成為出口主力。

這不是一本起底藥廠黑幕的書,葛林透過層層歷史進展,揭示醫療治理的深刻意涵。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創新VS.模仿,小公司VS.跨國企業,以及公共衛生VS.私營市場這些對立觀點。最後,我們會發現,學名藥是少數「便宜有好物」的例子。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林士堯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解剖病理科主治醫師。

目錄

前言  相同,又不完全相等

I.  名字裡面有什麼?
1.    建立藥物世界的秩序
2.    學名:品牌批判者

II. 沒有學名藥這種東西?
3.    無名藥
4.    一個低調產業的起源
5.    學名的專一性

III. 相似性的科學
6.    相等性的競爭
7.    差異的意義

IV. 替代的規則
8.    替代的善與惡
9.    全面替代

V. 學名藥消費的矛盾
10.    解放俘虜消費者
11.    門診,藥局與超市裡的學名藥消費

VI. 替代學名藥
12.    「模仿」藥的科學與政治
13.    官方與民間優選藥物
14.    全球學名藥

總結 相似性的危機
誌謝

自序/導讀

再往回到二○一六年。當年二月,C型肝炎原廠口服新藥取得台灣上市許可。 相較過去的干擾素加雷巴威林(ribavirin)治療,新藥尚未傳出副作用,療程較短,但價格昂貴。因此有代辦業者從印度、孟加拉引進學名藥,但定價不一,品質不明,造成市場混亂。政府雖然編列預算因應,但緩不濟急,被媒體砲轟失職。於是健保署以專款專用方式在二○一七年一月將原廠藥納入給付,以病況與治療策略來決定優先使用對象,總額為八千人。之後名額逐步放寬,到二○一八年時治療名額已增加到一六四四○人。 對此政策演變媒體加以肯定,並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宣示二○三○年撲滅肝炎,全球進入「根除競賽」,呼籲加碼全公費治療方案。但也有藥政專家黃文鴻質疑當局購買原廠藥的策略,認為台灣應該善用國家高度洽商在本地生產學名藥。這樣不但確保藥物來源,節省支出,更可強化製藥產業並推動國際衛生。

在這三個事件裡我們看到學名藥催動的國際政治與製藥產業折衝。即使是有能力研發新藥,主導市場的美國,依然需要學名藥來維持群體健康。而原廠藥為了在專利到期前穿透海外市場,則不惜督促政府透過貿易談判,以智慧財產權之名要求貿易對手配合管制。而台灣則在具有「國病」意義的肝炎 上受到學名藥挑戰。它打亂政府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時程,也讓政府默許患者以自費方式進口藥物。

這樣說,原廠藥與學名藥看似《納尼亞傳奇》裡的現實與魔幻世界,各自生產與流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以專利為「魔衣櫥」,它們相互連動,相生相剋。沒有原廠藥廠的研發不會有可用的新藥,也沒有蓄勢待發的學名藥。沒有這些潛在的競爭對手原廠藥不會精進,以新專利阻擋學名藥上市。而原廠的專利佈局是學名藥的研發焦點,突破後才能以競爭性價格搶奪市場。如果將醫藥當作一個以專業與專利框住的領域與市場,學名藥是挑逗規則,打破壟斷的推動者。學名藥一方面挑戰製藥業高科技因此高獲利的論述,一方面也在不遜於原廠藥物的前提下給予使用者多元的治療選擇。

繁體中文版序      讓老藥再次年輕(節錄)

這是一本討論相似與差異,以及這兩個概念為什麼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概念的書。這也是一本關於新與舊的書。當我們聚焦於健康照護領域的未來前景而忽略歷史時,我們將面臨危險。從二○一四年本書的第一版發表以來,這種忽略歷史的代價只會變得更明顯。

《便宜沒好藥》探究了一個相對新穎的事物的歷史:現代學名藥。這些膠囊、藥錠、液劑與針劑的銷售是依據相似性,在製造商、監管者、立法者與保險者構成的網絡的允許下,它能取代較昂貴的原廠藥。本書討論的主要是北美的相似性科學,這讓學名藥可以被視為原廠藥的對應物;它與原廠藥相等,但比較便宜。在醫療支出持續高漲的時代,學名藥是少數真正降低藥費的方法。很多人會認為原廠藥太貴,而對所有人來說,學名藥應該是夠好的。不過,從本書出版以來,學名藥的生產與消費(以及成長中的學名藥替換帶來的希望與恐懼)也越來越全球化,這個現象對東亞讀者而言別具意義。

雖然本書的重點是美國學名藥的興起,但如果我們想知道手中的藥物是否等同處方開立的藥物,我們就更要瞭解中國企業在全球藥物供應鏈的地位。今天的中國藥廠已經深入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s,譯註:藥品中發揮效果的活性成分,可加工為成品藥﹝ finishe...

各界推薦/推薦序

得獎與推薦記錄

學名藥本身是個問題,還是解答?顯然兩者都是。為了完整理解過去半世紀圍繞著學名藥的爭議與它的前景,我們必須同時接受賽費面對的問題(為了虛假的相等性,抹去了藥物之間的重要差異)與董教授遭遇的狀況(為了市場,替等效藥物營造出區別)。多數的學名藥故事只採信其中一方的論述。然而,我們知道雙方都充斥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如果想超越意識形態來解讀原廠與學名藥之間的矛盾,我們還是必須願意和雙方的論點打交道。──傑瑞米・葛林(本書作者)

現代製藥的創新性某種程度上仰賴專利,而專利又需要龐大經費與人力才能轉化成可賺錢的商品。但本書不附會製藥產業的邪惡,也不過譽學名藥破解法規的機巧。作者回到藥物史的原點,指出學名現象之於醫藥體系的意義。──郭文華(陽明科技與社會所 副教授)

一部精采萬分、備受推薦,關於學名藥市場如何誕生的歷史。──《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我們應該敬賀葛林,他為這個主題帶來生命──他將軼事、學識和優雅散文融合為一。──《柳葉刀》(Lancet)

推薦給對戰後美國公共衛生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對當代藥物政治有興趣的讀者。──《醫學史公報》(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藥品市場如何抵達目前的位置,以及如何將我們從過去得到的教訓應用於當下面臨的挑戰。──《衛生事務》(Health Affairs)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