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台灣的醫療環境,已經危機重重:
* 如何解決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缺醫生的問題?
* 長照保險,會產生世代不公平的現象!
* 加護病房為何成為人類版的「大象墳場」?
* 用醫療訴訟威脅醫生,只會造成更多醫療浪費!
★本書重點 ★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造就了在國際上相當傲人的醫療環境,但是,當我們隨時可以享用物美價廉的醫療,且社會輿論氣氛傾向保障病人權益之時,可曾想過這些事:
◎醫療訴訟:
將近九成的受訪醫師會採取「防禦性醫療」來自保,執行比臨床必要更多的檢查,反而增加了病人診療過程的風險以及醫療成本。甚至,醫師為了避免遇到醫療糾紛的麻煩,而不願治療高風險的病人。
◎專科醫師缺人:
年輕一輩醫師不願意走內、外、婦、兒與急診這五大專科,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大科醫師處理的病情多半比較複雜,臨床責任較重,生活品質較差,但健保給付卻相對少。此外,五大科醫師面臨愈來愈頻繁的醫療糾紛風險,也是讓資深醫師萌生離意,使年輕醫師望之卻步的主要原因。
◎錯失救人機會:
二十年前的醫師在尚未拿到家屬同意書之前,會擔心超過黃金治療期,因此冒險搶救。現在的醫師,「可沒有那麼勇敢了,否則出了什麼問題,不就倒霉挨告了嗎?」
◎濫用急診:
因為急診很便宜,有個貴婦帶著母親來急診,竟然是想來做「全身檢查」,原因是「急診檢查快多了,而且我們有健保!」
◎加護病房:
加護病房是臨時場所還是臨終場所?理論上加護病房是為了協助病患度過危險期的場所,應該只是住上幾天,但現在許多病患動輒住上數週到數月。醫療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擁有更多延長壽命的方法,但是,有時我們也要抑制醫療的衝動。
◎醫療有其極限:
現代社會已忘了衰老、疾病和死亡其實是自然的過程,如果我們努力延長生命的同時,只是增加許多不必要、甚至是無法忍受的痛苦,這是否是我們想要的?或許,我們都應該提早思考「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本書作者周恬弘長期任職於花蓮門諾醫院,他在本書除了分析許多醫療現場的狀況、醫病關係的演變之外,也對醫療和就醫環境提出寶貴建言,例如紐西蘭和瑞典「不論過失補償」模式更能解決醫療糾紛,並提高國家整體的醫療水準;「疾病壓縮論」滿足健康而非追求長壽的思考、高齡化社會的醫病關係和生命省思、急診室醫生離職潮與「血汗醫院」的現況等。
作者以其對國內外醫療環境、醫病關係的深入觀察,提出許多寶貴建議,並溫柔地提醒我們:
有些事,我們需要提早認識,並做好心理準備!
作者簡介
目錄
【自序】 正視「白色危機」,共同尋求解方
【推薦序1】陳麗雲醫師(前門諾兒科主任、吳尊賢公益服務獎得主、兒科開業醫師)
【推薦序2】蔡秀男醫師(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醫勞盟法律顧問)
【推薦序3】林益仁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一、醫病新境界
‧從巫醫到現代臨床照護── 二千五百年來的醫療史,只有這件事沒有變
‧宗教和醫學一定相斥嗎? 其實,信仰也可以成為醫療助力
‧治還是不治,「救」是個問題
‧醫療糾紛的結如何解?
‧不訴訟,也能處理醫療糾紛嗎?
‧醫師不再怕被告! 紐西蘭和瑞典,這樣解決醫療事故
‧醫病之間「知情同意」的法理情
‧我們需要「病人誓約」嗎?
‧患難中醫病見真情
‧中醫的醫病關係,為什麼比西醫和諧?
‧《麻醉風暴》透露的真實醫療現場
‧《產科醫鴻鳥》的社會療癒學
‧台灣社會的「健康不平等」
二、高齡社會及重症的思考
‧「疾病壓縮論」對臺灣社會的啟示
‧活力十足的銀髮典範
‧別讓過度醫療延長痛苦── 安樂死、安寧照護與自然衰老
‧生命徵象:重症照護的故事
‧長照財源,怎樣才撐得夠「長」?
‧《偽善的醫療》翻轉了我對醫療、長期照護和生命倫理的認知
三、當醫生是一份好工作嗎?
‧醫療是「服務業」嗎?
‧「血汗醫院」是誰造成的?
‧五大專科醫師人力流失:症狀、病因與處方
‧救救虧損的急診,讓醫師和醫院都喘口氣吧!
‧醫師應該納入《勞基法》嗎?
‧從執業自主性看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
‧當醫生真的是一份好工作嗎?
‧醫病可以談戀愛或發生性關係嗎?
‧護理人員的日常, 是為了人們的非常、失常與無常
‧八仙樂園粉塵爆出醫療的危機與機會
‧《醫龍》和《派遣女醫》的虛虛實實
自序/導讀
推薦序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春假前,多年好友門諾醫院周恬弘副院長臉書來訊,希望我為他的新書《白色危機》寫序。恬弘慎重地告訴我,這是他的第一本書,他的邀請讓我意外、倍覺殊榮,但也有一些壓力。另一個我無法抗拒這個邀請的原因是,自己目前的工作恰好在醫學人文的學術領域中,這本書的主題無論如何都是我們極需要關切的共同課題。
這個邀請也勾起我年輕時的一些回憶,印象中恬弘一直是敏於思考且勇於實踐的組織領導者。擔任過《教會公報》的記者,也在基督教刊物《新使者雜誌》提筆為文,抒發己見,文字當中常常流露出豐富的自省與改革的心志,這些文字都是我很欣賞的文類。自從在大學團契相處畢業之後,我們就各自奔跑人生的旅程,沒想到如今有機會透過閱讀他的書再度交流分享,想來也是上主安排的美事一樁。
其實,我們的訓練背景一開始都不是醫護專業的人員。但,人生的境遇讓我們不約而同地走上療癒、健康與照顧的道路,或許這條道路真的並非狹窄,容得下跨領域的眼光來學習與參與,而我覺得恬弘這本書特別凸顯了這樣的視角。
「醫病關係」,是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本書以三個部分:醫病爭議、長照與重症照顧、以及為醫之道來論述這個主題。本書的篇章都是作者長年以來發表見諸於報章的文字,可以說是擔任醫院主管不可迴避的重要議題。在公開的論壇發表文章,其實動見觀瞻,容易引發爭議,除非有清楚的道德堅持與價值信念,一般主管不會輕易嘗試。從這些文字的敢言程度,足見作者以及所服務的醫院有著不為醫療商品化主流所能輕易影響的價值理念,這樣的精神跟早期門諾會的宣教師所建立的基礎有著必然的關聯性。除此以外,這本書也充滿了人文的關懷與批判的精神。
可能是媒體的推波助瀾,當今的台灣社會對於「醫病關係」的刻板印象就是病人/家屬與醫生/醫院的衝突與爭訟過程以及相關的八卦。但,「醫病關係」真的不僅如此,在書中作者所介紹的案例與故事牽涉的還包括:社會觀念、勞動結構、倫理道德、宗教、經濟、權利、正義、情感以及對於生死的真實體悟等。相當程度上,「醫病關係」凸顯了人文社會關懷的整體面向。
所以,這是一個跨領域必須攜手合作的問題。作者雖未明講,但要認真地面對「醫病關係」,只單單依靠任何一門專門的知識與技術是顯得不足的。這本書一開始從「醫病關係」的不同案例談起,拉出了以上提及的「醫病關係」的廣度以及背後的複雜性。
在這當中,我相當喜歡作者所論及的巫醫、宗教與當代醫學的關係,並非一刀切地將傳統與現代對於醫療的看法分離,而是回到兩者彼此的深層對話,並指出當中的差異與互補,例如:透過傳統醫學具有「全觀」(holistic)的關係性思維來反省當代醫學過度「化約」(reductionsit)的聚焦與分科做法。或是,引用門諾醫院的創辦人薄柔纜(Roland P. Brown)醫師所說的話:「不是我們外科醫師在醫治病人,而是上帝借我們的手開刀。」用這句話來調和過度被擴大的宗教信仰與科學知識之間的矛盾。此外,對於作者引用史丹佛大學醫院神經外科住院總醫師保羅.卡拉提尼(Paul Kalanithi)所說的話也深得我心,他說:
「醫師的職責不是峻拒死亡,也不是使病人回復舊有生命,而是敞開雙臂擁抱生命已經分崩離析的病人及家屬,而且努力使他們...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業推薦 ★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詳盡而且精采,幾乎涵蓋了台灣近代醫療的種種危機和困境……可以說篇篇都是有料好文,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醫療政策改革者、所有第一線醫護人員以及準備報考或正在就讀醫學院學生的好書。──陳麗雲(前門諾兒科主任、吳尊賢公益服務獎得主、兒科開業醫師)
周恬弘總監學養豐富,提出了細膩且全方位的分析,對於基層醫療、分級醫療、偏鄉醫療、長期照護、醫療史、宗教哲學和生命倫理學都有獨到的見解;對於醫療管理實務與健保改革方向,讀者也應該可以得到很多啟發。──蔡秀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醫勞盟法律顧問)
因為主題太吸引人,我幾乎是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閱畢掩書之際,我的腦海中浮現了一段《聖經》的經文,即是耶穌四處傳道,眾人渴望他行神蹟醫治之時,他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