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雅的好時光:烹飪巨人茱莉雅.柴爾德傳記 | 拾書所

茱莉雅的好時光:烹飪巨人茱莉雅.柴爾德傳記

$ 522 元 原價 580

內容簡介


20歲前,她是個慒懂少女。


30歲時,她掌握了情報單位的所有資訊。


40歲前,她不會做菜,只會吃。


50歲時,她成了家喻戶曉的廚神。


 


茱莉雅.柴爾德的精采人生被拍成電影《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廚房裡的女巨人正在教電視機前的觀眾如何炮製出美味的蛋餅,第一個示範步驟是將一個不對的鍋子隨手往後一扔,這個動作俐落、乾脆並將不斷出現在她的觀眾眼前。把乳酪燒焦、火雞摔到地上、蛋糕垮掉⋯⋯失手凸槌是平常事,下一步你只要笑一笑、面對錯誤,把做壞的丟掉,從中學習重新嘗試。廚房裡只有你一個,永遠記住:「有誰會曉得?」茱莉雅對著廣大的電視觀眾說──have fun,享受煮和吃的樂趣才是最重要。


 


茱莉雅.柴爾德(Julia Child, 1912~2004),美國鮮少出現這樣一號人物,改變了全美的態度、信念與文化,尤其她又是身高190公分的中年婦女,首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是在地方電視台的讀書節目,當場以電板爐煎蛋捲。這位嗓門大、講話抖音的電視料理元老,揭開了席捲美國五十多年的飲食革命,成為家喻戶曉的廚神及歡樂的創新典範。


 


本書主要是在描述一位女性追尋獨特自我的故事。二次大戰期間,茱莉雅正值妙齡,對人生懵懵懂懂、毫無方向。後來她加入了間諜組織,橫越大半個地球到錫蘭(今斯里蘭卡)、重慶和印度。1946年與外交官保羅.柴爾德(Paul Cushing Child)結婚,婚後旅居巴黎,學習烹飪,偕同友人合著《精通法式料理藝術》(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該書後來顛覆了美國的飲食文化。大膽自信的茱莉雅,憑著過人的抱負,挑戰高不可攀的貴族化法式料理,把廚藝精練至爐火純青,並成為第一位教育電視台的明星,為日後美國料理的蓬勃發展開啟了先河。茱莉雅的生平,不只是一個大器晚成的傳奇故事而已,也是近代美國社會發展的紀實──從經濟大蕭條的時代,經歷動盪的六○年代及富足的八○年代,到美國廚房的環保綠化年代。茱莉雅影響了戰後嬰兒潮世代、性革命年代、女性解放運動。而她與保羅・柴爾德的婚姻更是長達數十年的愛情故事,浪漫動人,雋永獨特。


本書收錄許多全新第一手的資訊與見解,作者史比茲以他撰寫暢銷傳記《披頭四傳》的一貫技巧,以深入動人的筆觸,為這位美國當代飲食史上最受人喜愛、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勾勒出有趣、溫暖人心的冒險歷程。


 


本書重點


 


・2014年為茱莉雅•柴爾德逝世10周年,本書繁體中文版出版紀念這位永受擁戴的法國菜廚神。


・柴爾德開啟了席捲美國五十多年的飲食革命,解放「煮」婦,掙破冷凍食品的籠牢,使烹飪成為樂事!


・由暢銷書《披頭四傳》的獲獎作家Bob Spitz(包伯・史比茲)撰寫,成功再現柴爾德幽默、堅毅、熱情的形象。


・本書獲選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年度最佳圖書。


・亞馬遜網站4.5顆星評價!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包伯.史比茲(Bob Spitz)

包伯?史比茲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披頭四傳》及七本非小說類書籍的獲獎作家。他也是劇作家,多次為布?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和艾爾頓?強(Elton John)執筆。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雜誌》、《華盛頓郵報》、《滾石》、《歐普拉雜誌》等各大報章雜誌。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譯者介紹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部落格:cindytranslate.blogspot.tw

目錄




 


1  樂土


2  走自己的路


3  含苞待放


4  不過是蝴蝶罷了


5  保密者


6  保羅


7  深藏不露


8  慶幸還活著


9  吃遍巴黎


10 藍帶廚藝學校


11 自投羅網


12 難忘的盛宴


13 法式法國風


14 我們這頭象


15 換茱莉雅嶄露鋒芒


16 泰然自若


17 忙翻天的生活


18 自成一格


19 小東西裡的瘋婆子


20 家喻戶曉


21 誰也無法長生不老


22 展望未來


23 夠了


24 一個時代的結束


25 萬物皆有時


26 尾聲的開始


27 尾聲


 


附錄:


緣起與致謝


資料來源


參考文獻

內容試閱

【摘文】

「親親,我上杜哈莫教授(Duhamel)的節目需要一台電板爐。」
羅斯•莫拉許(Russ Morash)和波士頓公共電視台(W G B H—T V)的志工群共用一間臨時辦公室。他在辦公室接到這通電話時,嚇了一跳,原因倒不是因為電話裡傳來奇怪的要求,而是比那個要求還要奇怪的聲音。那是他從未聽過的音質——詭異的氣音,外加橫跨兩個八度音階的抑揚頓挫。這是女人的聲音嗎?他心想,是啊,是介於女星塔露拉蛋卷。」
他心想,這也太妙了吧。電板爐!蛋卷!這女人是想表演什麼絕技?莫拉許在電視台任職即將屆滿四年,這時他聽過的怪事已經夠多了,但是那些都是你預期在波士頓教育電視台會聽到的日常怪事,例如交響樂隊的首席豎笛手臨時需要更換簧片、《科學記者》在節目彩排時燒杯爆裂等突發的考驗,但是電板……還有煎蛋……「我還是頭一遭聽到這種要求。」莫拉許告訴來電者,「不過,等米菲•古哈特(Miffy Goodhart)進辦公室,我會轉告她。」
二十七歲的莫拉許知道商業電視節目享有很大的優勢。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商業電視台就吸引了渴望娛樂節目的龐大觀眾,創意人士亟欲滿足這個慾求不滿的族群。但教育電視台,尤其是W G B H—T V,則是截然不同的類別。教育電視台從一開始就是廣播界裡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拖油瓶,它成立沒幾年,未來的發展也沒什麼實質的藍圖可言。「我們的作法有點像是走一步算一步。」莫拉許如此描述這個開播不到六年的實驗,「我們對想製作什麼節目,有極大的自由。」儘管如此,W G B H的節目實在毫無誘人之處,觀眾少得可憐。沒多少觀眾會收看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和一群學者辯論,週五晚間播出由當地名人「爵士神父」諾曼•奧康納(Norman J. O’Connor)主持,介紹波士頓樂壇人物,觀眾也寥寥無幾;其他節目更是乏善可陳,絲毫無法吸引觀眾對多元的知識產生興趣。W G B H 的節目是透過羅威爾機構授權給波士頓的文教機構: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塔夫茨大學、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大學、布蘭戴斯大學等十一所大學。這些教育單位擁有絕佳的資源。羅威爾機構的每個成員都會提供支持、財務支援和其他的資助,只要有會員說:「我們有一位很棒的教授,來播放他的課程吧。」就足以開播新節目了。
艾伯•杜哈莫教授(Albert Duhamel)的節目就是這樣來的,他是波士頓學院的知名教授,不僅是愛書人,也喜愛作家。他的個性溫文儒雅,個頭高大魁梧,偏好穿著哈里斯毛料的西裝,深愛和作家談論作品。杜哈莫自己也是作家,他的《修辭學:原理和用法》(Rhetoric: Principles and Usage)是大專院校的暢銷書,他主持的《讀書樂》(People are Reading)更是W G B H 週四晚間節目的台柱。
《讀書樂》是《清新氣息》(Fresh Air)和《查理羅斯秀》(Charlie Rose)這類節目的先驅,但在那個年代,預算主要是看主持人自己的口袋深度而定,書籍是借用主持人的私人藏書,那年代還沒有出版商會贊助作者巡迴打書的風氣,教育電視台是用最陽春的模式營運。由於電視台窮得要命,沒錢支付通告費,更別說是補助車馬費了,來上節目的作家大多來自波士頓地區。為了更容易吸引來賓前來,他們通常都是在大學任教的同事,例如知名的經濟學家或量子物理學家。所以套句W G B H 員工的說法,「那節目枯燥得像乾巴巴的土司。」不過,電視台已經有計畫為節目挹注一些活力了。
莫拉許很熟悉《讀書樂》的靜態模式,...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