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沖煮的科學:掌握「四大沖煮原則」,打造個人化萃取曲線;選對器具與手法,在家煮出大師級美味 | 拾書所

咖啡沖煮的科學:掌握「四大沖煮原則」,打造個人化萃取曲線;選對器具與手法,在家煮出大師級美味

$ 308 元 原價 390

內容簡介

暢銷書《咖啡烘豆的科學》系列作!
咖啡教父史考特.拉奧淬鍊26年菁華大作,
全球咖啡迷追捧必讀的沖煮聖經!
【特別收錄】臺灣版專序&訪談影片


在義式濃縮之外,還有更多令人著迷的沖煮技術,
手沖、法式濾壓壺、浸泡式濾杯、真空虹吸壺……
掌握四大原則,在家煮出香氣、層次與口感皆具的大師級咖啡!

研究咖啡到了一定程度後,最令人氣惱的,
莫過於煮出一杯近乎完美的理想咖啡之後,下次卻無法重現。

但這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決定咖啡風味的因素很多;
咖啡磨粉後的顆粒大小、沖煮時的水溫高低、擾動程度、水粉比例等,
任何一點細微的差異,都將影響咖啡的香氣、層次與口感。

儘管「杯杯不同」的獨特性,正是沖煮咖啡的樂趣所在,
但若能掌握一些科學原則,例如:萃取時的各項參數、選對器具,甚至觀察咖啡渣。
便能逐步修正各項變數,使咖啡更接近理想狀態。

「義式濃縮」之外,各種非加壓式的沖煮科學

本書是世界咖啡三大權威之一史考特.拉奧入行26年來,
經歷多次實驗、研究、品嘗與測試後的集大成之作。
提供每位咖啡愛好者,各種沖煮時的必備知識與關鍵技巧;
每次出手,都能盡可能地重現大師級的美味。

值得注意的是,書裡介紹的是「義式濃縮」(Espresso)之外,
所有「非加壓式」的咖啡沖煮指南。

義式濃縮萃取的優點在於快速方便、品質穩定且口味一致,
因此市面上的連鎖咖啡店,大多採用此法供給大眾需求。
但非加壓式的沖煮能玩的變化就多了。
早期流行真空虹吸壺,現在則是手沖當道,
其他如法式濾壓壺、浸泡式濾杯等方式也各有擁護者;
器具與手法不一,風味亦不盡相同,也因此最令人著迷。

掌握四大原則,玩出屬於你的創意咖啡

史考特.拉奧以各種科學方式,
找出了最能滿足味蕾的理想咖啡四大沖煮原則:

►水粉比例1:17
►咖啡漿需達攝氏91~94度
►沖煮強度1.25~1.30%
►萃取率19~20%

最重要的是,你得來回不斷嘗試、多煮幾杯,
讓每次的沖煮成果都能穩定地落在上述範圍內。
後續就能以此為基礎,
透過各種參數的微調,玩出屬於你的創意咖啡。

全書分為以下三部分:

►第1~5章:咖啡萃取和測量介紹,並講解如何透過控制萃取參數改善咖啡風味。
►第6~10章:介紹各種沖煮理想咖啡的方式,並以圖文詳盡說明操作步驟。
►第11~12章:解說常被忽略的兩項咖啡品質決定因素:沖煮用水的科學與咖啡豆貯存要訣。

若你是極重度咖啡愛好者,
書末附錄更提供萃取與測量的技術細節、專有名詞定義,
以及參考資料(數篇資訊豐富的咖啡科學出版品)。

讀完這本書,便能完整複製大師技法,
在家煮出香氣、層次與口感皆具的理想咖啡。

本書特色

◎世界咖啡三大權威史考特.拉奧淬鍊26年菁華大作,全球咖啡迷追捧必讀的沖煮聖經。
◎深入淺出地說明咖啡沖煮的科學機制與原理,並詳盡介紹各項實作方式。
◎完整收錄多款大師級技法,在家煮出最接近理想的美味咖啡。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譯者簡介
魏嘉儀

飮品書籍譯者與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翻譯作品包括《威士忌品飲全書》、《人類世的誕生》、《咖啡烘豆的科學》與《世界咖啡地圖》(合譯)。

目錄

致謝
推薦序/金杯理論的再詮釋
審訂者的話/銜接咖啡科學新時代的KOL
臺灣版作者專序/咖啡沖煮的新未來
 
前言/讓我協助你煮出最理想的咖啡
 
本書簡介
 
1 萃取,理想咖啡的起點
萃取速率與萃取量
萃取品質
萃取溫度
擾動:攪拌與排氣
 
2 研磨,沖煮前的美味關鍵
研磨程度與接觸時間
咖啡粉粒徑分布
細粉對萃取的影響
 
3 濾杯、細粉與風味純淨度
 
4 讀懂咖啡沖煮控制表
原始咖啡沖煮控制表
ExtractMoJo咖啡濃度分析儀
如何微調你的咖啡沖煮?
如何不透過控制表計算萃取率?
我為何如此迷戀數據?
萃取率與品飲
加重劑量:高水粉比例的配方
理想萃取率是很主觀的
每杯咖啡的萃取都不簡單
 
5 大有學問的咖啡渣
如何辨認理想咖啡渣的形狀?
高掛風乾的咖啡粉
各式滲濾沖煮與理想的咖啡渣形狀
熟豆新鮮度與咖啡粉層形狀
 
6 自動滴濾機怎麼用?
評估設備狀態
沖煮前先決定兩件事
如何設定自動滴濾機?
 
7 手沖正當道,但你懂多少?
手沖咖啡的優缺點
如何製作一杯美味的手沖咖啡?
美味手沖咖啡的要點
 
8 法式濾壓壺與...

自序/導讀

臺灣版作者專序
咖啡沖煮的新未來

感謝所有正在閱讀本書的臺灣讀者,2010年我出版這本《咖啡沖煮的科學》,作為拙作《義式濃縮咖啡的沖煮科學》(暫譯,原書名為The Professional Barista's Handbook)的姊妹作。因為我認為當時許多咖啡師在其他(義式濃縮之外的)沖煮方式上,都未能習得良好的技術。

所以我決定寫一本書,包含真空虹吸壺、手沖、自動滴濾機、法式濾壓壺等方式,希望幫助更多咖啡師將沖煮變得更系統化且合理化。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因為書裡的許多數據分析與專業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咖啡業界,至少在美國與部分國家都是如此。

我雖然從未到過臺灣,不知道臺灣流行用什麼方式沖煮咖啡,但我猜手沖咖啡應該很受歡迎。期待有一天能造訪臺灣,並親身前往咖啡館,嘗嘗當地咖啡師的手藝,看看能從臺灣的咖啡夥伴身上學到什麼。

其實在過去幾年之間,咖啡的沖煮技術並沒有太多變化。就我的觀察,這幾年真空虹吸沖煮的確變得較不流行,手沖咖啡則開始蔚為風潮,不過,我想這些趨勢應該也會隨著時間持續變換。

話雖如此,在自動滴濾機等電器產品方面,倒是令我見識到了更多的優質科技。其中最佳技術的代表,正是來自美國的Decent Espresso Machine咖啡機,它能詳實記錄沖煮期間的壓力、流速與溫度,並讓使用者以流速與壓力制定個人客製化的沖煮曲線。這台咖啡機讓我進一步地學到了更多關於義式濃縮的萃取知識,對於下一個世代的沖煮技術也是很大的啟發(好的,我必須老實承認,我與該咖啡機品牌有商業上的合作)。

任何能夠協助咖啡師在適當溫度下達到均勻萃取的科技,都令我著迷。以手沖的方式萃取當然很不錯,前提是咖啡師必須專注於讓萃取過程維持一致。使用自動滴濾機單次大量沖煮也很棒,唯一要注意的是,別讓煮出來的咖啡閒置超過一小時。

而最近一∼兩年間進展最為快速的領域,也許就是磨豆機製造商開始改善磨盤品質與磨盤校正。SSP品牌等公司所製造的磨盤較為優秀,能更容易提高咖啡粉的萃取率,且風味普遍而言也很不錯。此外,我還是要強調,磨豆品質的重要性可能高於萃取品質,因為再好的萃取手法,都無法彌補一開始就不怎麼樣的磨豆品質。

我認為下個一世代的咖啡師們,不論專精於義式濃縮或手沖咖啡,都會將關注焦點移至液體流動控制、數據追蹤,以及如何讓萃取狀態更均一。在磨豆技術進一步提升的狀況下,我期望很快就會看到咖啡師將萃取標準提高至24∼25%,而市面上的咖啡館也能使用更少量的咖啡粉煮出更棒的咖啡,在節省成本的同時提升咖啡品質。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文推薦


2020年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mojocoffee創辦兼主理人、咖啡講師/陳俞嘉Scott

專業推薦(按姓名首字筆畫排序)

吳則霖/2019年世界最佳咖啡館Simple Kaffa共同創辦人、2016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
林東源/GABEE.創辦人、首屆世界咖啡大師比賽臺灣冠軍
劉邦禹/WCE世界咖啡杯測師大賽世界冠軍、WCE世界咖啡沖煮大賽臺灣冠軍&世界第四
韓懷宗/《咖啡學》系列作者

內容試閱

萃取,理想咖啡的原點

▍萃取速率與萃取量

  咖啡萃取會在兩個階段發生。第一階段為熱水接觸咖啡粉、氣體溢散、迅速沖散咖啡顆粒並接觸到咖啡粉表面的那一刻。第二階段則是咖啡豆纖維吸收水分並膨脹的時刻,此時的熱水會帶出蘊藏在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及揮發性香氣分子,咖啡顆粒也會跟著溶解,並以擴散(diffusion)方式進入周遭液體。萃取最初會迅速展開,並在咖啡粉的固體物質被帶進液體的過程中漸漸變慢。
  咖啡的萃取速率會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包括咖啡粉顆粒大小、咖啡漿(slurry,又譯咖啡水粉混合物)溫度、咖啡漿的濃度梯度(concentration gradient)、咖啡漿的攪拌(agitation)及沖煮水粉比例(brewing ratio)。若是咖啡粉顆粒細緻、水溫高、擾動(turbulence)多或是水粉比例較低,都會增加萃取速率。萃取總量則是萃取速率與水粉接觸時間(contact time)的加乘作用。

▍萃取品質

  上述幾個因素會影響咖啡粉的固體萃取速率,不過,萃取風味的品質與平衡,則取決於萃取時的溫度、咖啡粉粒徑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沖煮用水的化學成分,以及水粉接觸時間。此外,咖啡粉層各部位的萃取比例是否一致(意即是否均勻萃取),對於咖啡風味也會有劇烈的影響。
  整體而言,以下為影響萃取速率的幾項因素:

  ►咖啡漿溫度
  ►咖啡粉粒徑
  ►咖啡漿的濃度梯度
  ►攪拌與否
  ►沖煮水粉比例

  在一定的萃取百分比(extracti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