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Amazon教養類百大暢銷 | 拾書所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Amazon教養類百大暢銷

$ 316 元 原價 400

內容簡介

【Amazon教養類百大暢銷口碑書】

★美國Amazon教養類TOP100雄踞2000天口碑暢銷書!
★教養講座課程迴響熱烈,幼稚園家長催生成書!


父母不是神,也會犯錯、生氣、不知所措!
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卻又常常氣他氣得半死?
小時候最討厭父母說的話,總是對孩子脫口而出?

◆腦神經權威×幼教專家聯手step by step親子互動剖析×教養解決方案!◆
✔父母與兒時經歷創傷的自己和解。
✔同理孩子的真實想法,重新建立正面、健康的親子關係。
✔同時提升孩子大腦成熟度、社交互動經驗!讓孩子學會辨別情緒並能體諒他人,在身心平衡中成長!

「媽媽,妳小時候也討厭買新鞋嗎?」
──原來,童年的創傷經驗,影響我的教養態度!
「面對兒子的哭鬧,我除了無奈竟還有異樣的恐懼」
──原來,過去未處理的創傷,讓我成了內心脆弱的父親!

兩位作者先從父母角度、自身經驗出發,再從專業領域──「腦神經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進行分析,為人父母者為何會陷入不能解決的教養困境?總過度糾結於生活中的問題,常受情緒影響而反應過度,卻忽略了孩子是該受到照顧的對象。

為了孩子的成長發展,本書以【29個教養練習題】引導父母透過自省與回頭檢視自身的童年經驗,提醒父母在每個判斷的當下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再透過【9個大腦運作VS.教養模式】深度剖析左右腦運作差異、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

從心理、生理雙向角度出發,分析大腦「記憶」的過程,找出「過去」如何影響現在!更透視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現,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達到「親子共好」的互動關係!

◆Step by step親子互動剖析×教養解決方案,改變關鍵階段的當下想法,就能扭轉教養態度!

【Step1】父母先思考自己的過往經驗,是否影響了自己的教養態度!
父母的教養習慣是左腦模式還是右腦模式?常用邏輯思考孩子的問題,還是同理孩子的情緒?是因循習慣教養,還是自覺的正念教養態度?
●1.陪伴孩子時,常心有旁騖、心不在焉? VS. 專注當下,秉持正念教養之心
●2.只專注教養目的,忘了享受陪伴過程? VS. 教養孩子等於終生學習
●3.常不經思考而過度教養,事後又後悔? VS. 暫停一下,採取有彈性的反應
●4.只看到孩子行為的表象 VS. 直觀孩子的真實想法
●5.一直糾結在當下的情緒 VS. 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

【Step2】確認孩子現在是右腦發達,還是左腦發達?
●1.一~二歲寶寶基本上是右腦動物,當父母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右腦和孩子互動,有助於親子關係。
●2.學齡前兒童,連結左右腦的胼胝體尚未成熟,不易用話語表達感受,常遭到父母誤解是愛亂發脾氣。
●3.小學階段,孩子的左腦大量使用,甚至勝過右腦,因此幫助孩子發展右腦,並與左腦整合很重要。常和孩子談談他們的想法、回憶和感覺,可以深化孩子自我認知和提升社交技巧,培養孩子辨別情緒與體諒別人的能力。

【Step3】重新調整有助孩子發展的互動模式! 
╳當父母只顧及自己當下憤怒、無奈的感受,而不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在和孩子建立親密且有意義的關係時,就可能遭遇困難。
╳當父母只顧慮孩子、一味尊重孩子的想法,卻忽視自己內在的感受,就可能在替孩子行為設限上遇到困難。
✔父母必須滿足孩子對愛和撫育的需求,同時建立經驗,把規範帶進複雜的親子互動關係中,才能成就健康良好的關係。

【本書特色】

1.第一本全方位教養專書:結合腦神經科學知識+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正念教養建議。多面向探討親子關係,為一大突破。
2.回歸教養本質,從父母的經驗出發,不同於只強調KNOW HOW的教養書。
3.從父母角色進行省思,提供雙向、實現「親子共好」的教養觀。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養兒育女─一門學校不教的自我成長課  陳安儀
[推薦序] 成為稱職的父母之前,先認識自己  王怡仁

[前  言] 你知道嗎?童年經歷會影響你的教養模式
[關於作者]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親職教育專家的教養力作
[關於本書] 第一本全方位教養專書
[閱讀前先想想] 因循式教養習慣VS. 自覺式教養態度,你是哪一種?

第一章 記憶與覺察:
    與內在小孩相遇──讓人心煩意亂的不是孩子,是我們自己!

     「過去」的情感包袱,會影響現在的教養態度!
     媽媽,妳小時候也討厭買新鞋嗎?
     ──童年的創傷經驗,影響我的教養態度!
     面對兒子的哭鬧,我除了無奈竟還有異樣恐懼
     ──未處理的創傷,讓我成了內心脆弱的父親
     分析大腦「記憶」的過程,
     找出「過去」如何影響現在!
     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象,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大腦處理經驗的「記憶」機制
     ──證明良好的親子互動可提升孩子大腦成熟度!

第二章 故事與認同
    說我們的生命故事,和孩子一起成長!

     生命故事是一種媒介,除了理解自己,也能和別人溝通
     還好左右腦會互相合作!-輸入-內在處理-輸出,我們是這樣認知再反應!
     感受左右腦合作模式,才能無礙地解讀生活經驗
     說故事幫助你更認識自己也更幸福!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左右腦共同合作」來敘述故事,才能幫助孩子,感知並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情緒與連結
    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是建立溝通的第一步!

     是孩子不乖,還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一個窮忙、缺乏感知的父親,因為記錄人生故事而重新找回活力
     從共鳴、感同身受到同理心,是親子溝通融洽的基礎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再給予適合孩子的讚美
     知道情緒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才能打開對話之門!
     整合性溝通家庭,讓孩子既有獨立個性又能彼此尊重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大腦「情緒」演化史:從自我適應到與孩子內心溝通

第四章 回應與溝通
    建立親子間親密的連結路徑

     溝通無時差、內心頻率一致,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孩子為什麼哭鬧?──孩子哭鬧,是要表達「媽媽,我需要妳!」
     孩子為什麼缺乏安全感?──孩子的想法不被理解,就無法建立人我關係
     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一味地否定!
     媽媽,妳怎麼了?--不要告訴孩子「我很好」,讓孩子了解妳的真實感受
     為什麼我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尊重孩子和自...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各界推薦與讚譽】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
★王怡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知名親子作家)
★楊俐容(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在我們這一輩子中,有許多能力是要靠自己摸索而來,學校老師不會教,也沒有人專門開這堂課──「養兒育女」正是其中之一。
很幸運的是,目前坊間教導父母如何養育孩子的書籍越來越多,也讓茫然不知所措的父母,有了可以參考依附的方向。像是這本《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就結合了兩位不同領域的專家──腦神經科學專家與兒童心理專家,共同撰寫。本書非常專業的把教養問題提升至學理的部分,讓一般讀者除了「知其然」,更可以「知其所以然」,從人類腦部記憶體學理去了解我們記憶、學習與認知的建構模式,進而去了解自己,怎樣從自省以往的成長經歷,重新正面學習去照顧、教養自己的孩子。
──陳安儀(資深媒體人、知名親子作家)

●從事兒童青少年心智相關臨床工作,經常處理親職教養相關問題,常有家長詢問我能否推薦合適的親職教養相關書籍。我認為此書不啻是為人父母者最理想的閱讀書籍,十分適合父母們去省思自己與子女的關係。同時,提醒為人父母者,在關注孩子時,除了傾注感情外,別忘記要照顧自己、認識自己。
──王怡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

●每個家長都該讀《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本書大量介紹了其他教育類書籍中不常見的大腦發育相關知識。本書會讓你在看著孩子學習和成長時,體會到更多樂趣。
——貝蒂‧愛德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作者

●這本書不僅是給立志成為「好父母」的讀者看的,對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人類心理,認識自身本質的人都很適合。它有助於我們改善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尤其有利於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蜜雪兒‧菲佛(母親、知名藝人)

●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籍,傳達了積極正面的資訊。我很欣賞本書能側重於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溝通以及完善自我認知對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父母們肯定會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從中獲益。
——艾倫‧索洛夫(《情緒發展─早期情緒經驗結構》作者)

●所有父母都該讀這本書。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這本書可以讓這項工作變得更輕鬆。
——哈洛德‧柯菠維茲(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不只是鬱鬱寡歡:辨識與治療青少年憂鬱症》作者)

●兩位作者合著的這本書深具啟發性,書中介紹了一種實用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父母與孩子進行有益的情感溝通。教育子女不單單是我們的工作,也能幫助我們完善自己。身為七個孩子的母親,這一直是我的床邊案頭書。
——凱蒂‧卡普蕭(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之妻)

●本書介紹了一種全新的、富有啟發性的教育方式。
——艾倫‧葛林斯基(美國家庭與工作協會會長、《去問孩子吧》作者)

●本書告訴父母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兒時的經驗,有助於親子之間建立起健康溝通、緊密連結、互相信任的關係。
——薩爾‧賽維爾《我家小孩教養好》作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