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家有男孩,哪個媽媽沒有崩潰過?
「小孩在眾目睽睽下做出引人側目的事」;
「小孩態度頂撞、明知故犯」;
「小孩炸開屋子弄得一片混亂」;
「自己肚子餓、想睡覺」;「不爽老公」……,
上面哪一種最容易讓你斷線?
男生就一定只能很調皮?很激動?很白目嗎?
孩子氣質大不同!
媽媽和孩子並沒有「固定的樣式」!
為男孩量身訂做應對進退準則,每位媽媽都做得到。
從今天起,和自責與動輒得咎說掰掰!
只要認識情緒,大人和小孩崩潰後,隨時都能重新開始。
媽媽們不溫婉又怎樣?
一樣能跟孩子一起活得更有愛、更健康、更像自己!
[ 心理師媽媽與男孩的「共好5部曲」]
1. 看見互動:認識自己與孩子的樣子和配對,創造安全連結。
2. 看見性別:了解孩子氣質,拿掉有毒的性別規範,接納你的男孩。
3. 看見情緒:熟悉六大情緒與情緒調節,為男孩的情緒拉拉筋。
4. 看見自己:辨識七大依附需求,回應孩子同時也要照顧自己。
5. 看見溫度:在儀式中傳遞愛,讚頌男孩展現同理和柔軟的時刻。
[ 讀懂你的男孩,從他的反應中找到「情緒引導指標」 ]
★ 指標一:孩子情緒激動之前,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孩子接收到什麼?
★ 指標二:孩子現在已經斷線了嗎?
★ 指標三:孩子現在可以聽得到我說話嗎?
★ 指標四:孩子現在可以思考我在說什麼嗎?
★ 指標五:孩子現在有辦法試著控制或調整他的行為嗎?
★ 指標六:孩子在控制或調整他的行為時,需要我幫忙嗎?他想自己來嗎?
[ 為男孩調節情緒,和有毒的「性別規範」說NO! ]
★ 誰說痛跟害怕也不能哭、男生應該很強、不要表現出做不到的樣子?
★ 誰說不要跟別人談論你遇到的問題或真正的感受?
★ 誰說不要讓別人看出你正在苦惱或害怕?
★ 誰說沒有事情應該困擾到男生、女生才會不知所措或顯得慌張?
★ 誰說多愁善感,或優柔寡斷都是很娘的?
[ 崩潰媽媽看過來,找到自我照顧的手感 ]
讓自己從斷線中恢復,再來處理孩子。
★ 崩潰可以只是起點,而不是結局
接受自己也在學著當媽媽,接受自己也是個不完美的平凡人,是你可以給自己的柔軟。
★ 我們先是自己,才是媽媽
媽媽也會有的七大心理需求:被了解/接納、被重視/在乎、被照顧/保護、被喜歡/愛、被感激/肯定、不被拋下/拒絕、有自主權/掌控感,斷線時刻是踩到了你哪個點?
★ 除了深呼吸和正念,你可以向孩子表達需求
讓孩子知道你是也是有感覺、有需要的。
★ 在可以的範圍內先照顧自己一下!
吃口東西、走遠一下、安靜不說話、讓旁人接手……
名人推薦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趙淑珠 教授
馬偕兒童醫院 黃瑽寧 醫師
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 陳瑜
作者簡介
目錄
推薦序:拔爸,跟我一起溫柔長大!
作者序:暖,是因為心裡有溫柔
閱讀這本書之前:崩潰媽媽的氧氣罩使用說明
作者導讀:運用這本書的方法
Part 1在愛裡,溫柔發芽了
01堆疊小宇宙:偵測與回應孩子的訊息
02人生的禮物:給小宇宙一個有力量的內在運作模式
03為孩子創造安全感,卻不要動輒得咎
04孩子有他的樣子,你也是:安全連結是配對互動來的
05把「男孩」拿走,把「獨特的自己」還給他:跨越典型與非典型的男孩
06帶著愛對孩子說NO
07儀式與連結:用愛為孩子的小宇宙上色
Part 2 讓男孩的情緒說話
08 情緒的功能與意義
09 當孩子斷線:認識情緒容納之窗
10 情緒調節的機制與情緒的層次
11 自我調節與他人調節:均衡一下
12 增加痛苦耐受力的情緒拉筋
13 辨識與回應心理需求
Part 3 讓男孩的溫柔舒展
14 微調的指標在孩子身上:認識你的孩子
15 聰明選擇戰場
16 教男孩學會健康地生氣
17 教男孩尊敬自己的恐懼
18 陪伴男孩面對終極恐懼:對抗兄弟規範
19 幫助男孩在悲傷中與人靠近
20 與男孩談死亡
21 幫助男孩從羞恥感離開,長出行動力
22 男孩可以傳遞愛,也可以有同理心
Part 4 有時媽媽,有時自己
23 記得先幫自己一把
24 找到自我照顧的手感
25 善待和聆聽小時候的自己
後記:給母親這件事一點時間,記得你真的盡力了
自序/導讀
不一定要是一個溫婉的媽媽,才能做到
而誰說,一定要是溫婉的母親才能引導孩子的情緒呢?尤其是碰到drama king、高需求、容易秒斷線的男孩,對媽媽說溫婉豈不太沉重?
嗨嗨五歲多的某個晚上,我們在睡前耳鬢廝磨,我決定從他的角度,看一看他是怎麼想我這個媽媽。我問他:「你覺得媽媽是怎樣的媽媽?你有覺得我溫柔嗎?還是覺得我很兇?」(因為他那一陣子有時會說媽媽都一直罵他跟罵爸爸,還會說爸爸你快點幫我刷牙,不然媽媽又要罵我了。)結果,嗨嗨居然說:「我覺得媽媽很好笑!」然後他自己嘻嘻賊笑,滾到我懷裡抱著我。
我兒並沒有覺得我溫柔,因為多數時候我沒有長裙飄逸、說話輕柔。
媽媽不一定只有輕聲細語、溫婉的樣式,你可以是你自己的樣子,仍然能做情緒的引導,仍然能讓你的兒子長成溫柔的男人,不要讓溫柔而堅定變成另一種你對自己的緊箍咒。
作者導讀
運用這本書的方法
第一部分,「在愛裡,溫柔發芽了」,從照顧者與男孩的依附關係開始,幫助你對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有更深的認識,知道如何讓孩子往心理健康而有力量的方向去。
依附理論是一個在普羅教養書中很常出現的主角,但本書切入的角度,將與一般單向的、嬰兒中心的視角不同,你不會只看到生硬的理論介紹,也不會只是單向地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你可以透過實際的生活例子,了解:
1. 依附關係為何存在? 2. 好的依附關係會對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3. 依附類型有哪幾種?不同類型的孩子會如何?是如何產生的? 4. 孩子的天生氣質有哪一些? 5. 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照顧指標和作法是什麼? 6. 照顧者與孩子的配對怎麼調整?
你會從雙向互動的、動態的、關係的角度來理解依附,審視實際的親子互動和教養方式的選擇,重新定位關鍵的是什麼,想一想你的男孩是什麼樣的男孩,你又是什麼樣的你,你們可以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給自己更有彈性的一些原則。
第二部分,「讓男孩的情緒說話」,談的是情緒理論中,許多關於情緒調節的重要心理學概念,一樣是透過日常的例子,幫助你更了解這些概念可以如何運用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在現在這個求快的世界裡,情緒太麻煩了,因此,它常常被我們視為干擾、視為歲月靜好半路的程咬金,但是,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了情緒運作背後的許多美意,它其實是我們通往人生勝利組、長命百歲、交友廣闊、幸福快樂、聰明成功、逆風高飛的一把鑰匙。我們應該要更認識它,而不是逃開它。此部分提到的情緒調節重要概念包含:
1. 情緒有哪些種類?它們的功能以及對關係有什麼影響? 2. 情緒容納之窗的意義?孩子斷線時可以怎麼幫助他們恢復冷靜? 3. 情緒調節的三大方向、分齡的參考作法,以及常見情境中如何回應孩子的參考例句。 4. 情緒「自我調節」與「他人調節」的兩種策略,以及調節過程中的合理期待是什麼? 5. 什麼是情緒拉筋?如何操作情緒拉筋以幫助孩子增加情緒耐受性? 6. 孩子在情緒中的七大心理需求,以及家長可以如何在辨識後回應他們?
每個概念都會舉一些親子互動的小故事,讓你能夠帶入自己的育兒經驗中,對照和調整。這本書會從一個與情緒更「親近」、與它當「好朋友」的角度,幫助你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