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 拾書所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 435 元 原價 550

內容簡介

《森林祕境》作者最新長篇力作
地球萬物共同譜寫生之樂章,訴說著遠古以來生命的演化和變遷、美麗與哀愁……

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宗慧――專文導讀
作家.牙醫師 李偉文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林子皓
作家.野地錄音師 范欽慧
科普作家 張東君
台中科博館館長 焦傳金
國立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俊嘉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感動推薦

我們的星球因為歌曲、音樂和話語而鮮活生動。大衛.哈思克探究這些奇聲妙響從何而來。雨林在唧唧蟲鳴中閃爍,沼澤地在呱呱蛙叫中搏動,透過這些,我們了解到演化的創造力。落磯山脈和巴黎街頭的鳥兒讓我們明白動物如何學習鳴啼,如何適應新環境。在大海裡,我們聽見自己跟槍蝦、蟾魚和鯨魚這些與我們殊異的生命之間的親緣。各個大陸的動物音頻如此懸殊,我們感受到板塊構造的深遠影響、動物族群與牠們在世界各地的遷移的久遠歷史,以及審美觀的怪異轉變。

本書作者哈思克從動物的鳴唱談起,橫跨地球的歷史,闡明並頌揚各種聲音的出現。從舊石器時代洞穴的長毛象牙笛子、現代音樂廳裡的小提琴和耳機裡的電子音樂,我們了解到人類的音樂和語言也是生態與演化的故事裡的角色。但我們也是破壞者,到如今已經消滅或壓抑地球上的許多聲音。哈思克帶我們前往受威脅的森林、飽受噪音侵擾的海洋和喧鬧的都市,讓我們知道聲音危機不只是感官豐富性的縮減。聲音具有生成的力量,當聲音不再豐富多樣,地球就少了點創造力、公平性和美。在這個變動與不公平的動盪年代,領略聲音之美與斷絕變得極其重要。

本書邀請我們聆聽、驚嘆、回歸與行動。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作家暨生物學家,擅長以精微動人的文字,融合科學、詩文與其對有生命的世界之關注。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和《樹之歌》(The Songs of Trees)榮獲諸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里德環境寫作獎(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愛爾蘭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和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
哈思克出生在倫敦,成長於法國,過去三十年來居住在美國各地,比如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和紐約州,在每個地方的樹木上尋找氣味的新樂趣。哈思克畢業於牛津大學,於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目前任教於田納西州塞瓦尼的南方大學。

※《森林祕境》曾獲2014年開卷翻譯類年度好書獎,《樹之歌》曾獲2017年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

相關著作:《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書衣海報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森林祕境(暢銷改版):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譯者簡介

陳錦慧


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從事翻譯十餘年,譯作包括《米德鎮的春天》《感官攻...

目錄

序言 

第一部  源起
第一章  初始之聲與聽覺的古老根源
第二章  單一與多樣
第三章  感官折讓與偏誤

第二部  動物聲音的繁盛
第四章  掠食者、寂靜、羽翼
第五章  花、海洋、乳汁

第三部  演化的創造力
第六章  空氣、水、木頭
第七章  喧囂之中
第八章  性事與美
第九章  發聲學習與文化
第十章  深時的印記

第四部 人類的音樂與歸屬
第十一章  骨頭、象牙、氣息
第十二章  共鳴空間
第十三章  音樂、森林、軀體

第五部  縮減、危機與不公
第十四章  森林
第十五章  海洋
第十六章  城市

第六部  聆聽
第十七章  在社區
第十八章  在遙遠的過去與未來

謝辭
引用文獻

各界推薦/推薦序

佳評如潮:

本書是一支以生命的音符鋪寫而成的交響曲。書中文字令人著迷、痛心,卻又優美動人。
——《第六次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聽大衛.哈思克的,他會改變你聆聽世界的習慣。哈思克這樣的科學家世所罕見,他用充滿詩意的淵博文辭闡述他探討的主題:地球多姿多彩的自然聲響;我們可以從這些豐富多樣的聲音學到什麼;當聲音種類減少,我們會失去什麼。這本出色的書籍是一份禮物,讓我們深刻了解聲音,也享受一段璀璨的閱讀過程。
——《鳥的天賦》(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珍妮佛.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

大衛.哈思克的文章脈絡分明,教導我們聆聽地球上的生命美麗又哀傷的歷史。本書會改變你聆聽大自然與傾聽自己的方式,但願能幫助我們及時治癒我們的地球。
——《鳥為什麼鳴唱》(Why Birds Sing)作者  大衛.羅森柏格(David Rothenberg)

振聾發聵的呼喚,邀請我們重拾與聲音的久遠交流。大衛.哈思克細膩的文筆和深入的研究,將奇妙的大自然與思維力、啟發人心的崇敬和保護聲音多樣性的急迫感融於一爐。地球的聲音歌唱著美與需求。哈思克讓我們明白,能夠聆聽是多麼了不起的天賦與責任。
——《科學、自然與精神的交叉路口》(Rooted: Life at the Crossroads of Science, Nature, and Spirit)與《莫札特的八哥》(Mozart’s Starling)作者  莉安妲.琳恩.霍普特(Lyanda Lynn Haupt)

這本絕妙佳作會改變你聆聽一切聲音的習慣。哈思克帶領我們深入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樂曲,揭示一個又一個驚奇。以強有力的言辭守護物種,更守護生命的感官經驗。
——《最奇特的生物》(A Most Remarkable Creature)作者  強納森.梅柏格(Jonathan Meiburg)

科學著作就該像這樣,充滿驚奇與感傷,隨著荒野的樂音顫動。可惜很少人能做得。哈思克在這本書裡扮演指揮,演繹恢宏的交響曲。他向我們揭示——不,是讓我們聽見——我們是這個共鳴世界裡的共鳴動物。找到與所有生物共鳴的頻率,我們的生命才能完整。他這本非凡書籍讓我在生命旅程中一路歌唱,也盡量回應沿途聽見的聲音。
——《變身野獸》(Being a Beast)作者  查爾斯.佛斯特(Charles Foster),

在這本書裡,大衛.哈思克再次拓展我們的感官世界,帶我們聽見地球上各式各樣的歌聲、音樂與話語,也闡述聲音源起、演化與連結的神奇方式。他專注、細膩的聆聽,提升了我們的聽覺敏銳度。
——《摯愛的動物》(Beloved Beasts: Fighting for Life in an Age of Extinctio...

內容試閱

聽!在周遭的動物聲音中,我們聽見了這個世界豐富多樣的實體。鳥類的鳴聲包含了草木的聲音特質和風的呼嘯。哺乳動物的叫聲向我們揭示,掠食者與獵物如何在森林與平原的不同地形中聽見彼此。水的各種語氣以鯨魚和魚類的歌聲表達出來。植物的內部組織展現在昆蟲釋出的振動信號。就連你閱讀時默念著的這一頁文字,內在也存活著帶動人類語言發展的空氣與植物的標記。

我站在科羅拉多州落磯山脈東側山坡的松樹與雲杉林中,就在北柏德溪(North Boulder Creek)上游,也就是這條溪在落磯山脈的發源地。時值春天,但在這個高海拔,地面依然被積雪覆蓋。周遭一片靜謐,只聽見一隻紅交嘴雀的圓潤鳴聲。那啼囀聲像細長的水彩筆輕盈掠過畫紙。一筆筆溫暖的色彩,在平滑開闊的平面上急馳飛掠。在這雪地寂然不動的空氣中,每一個音符都格外嘹亮。

我在腰包裡翻找錄音機和麥克風,拉鍊和布料的聲音惱人的響亮。而後我靜止不動,手中的麥克風舉向紅交嘴雀停棲的西黃松樹梢。接下來幾分鐘,我在鳥鳴聲中休憩。

接著,嘶嘶響和轟鳴聲。強陣風從東北方襲來,暢行無礙的橫越山巒之間的寬闊谷地。樹木的聲音透露空氣的內在生命。一陣陣強力氣流在樹冠層掀起怒浪狂濤,一波波聲響蛇行急躍。渦流從空中向下捶擊樹叢,而後消散。一段段靜寂在這團喧嚷中移動,像隨風飄過湖面的葉片,輕掠、停頓,再轉往另一個方向。錄音機上的音量指示器衝上紅色區域,我調降增益鈕。突然之間,森林在吶喊。

可是紅交嘴雀繼續鳴囀,牠的聲音不知怎的穿透噪音的濃霧。那鳴聲的細膩彩筆一枝獨秀, 在風的灰色潑墨中添上幾筆鮮麗色澤。

這座山的性格包含在這支歌曲中。這隻雄紅交嘴雀貢獻出牠的春之歌,數千代祖先的共同經驗流進空中。只有能以歌聲克服林間強風挑戰的先輩,基因才有機會流傳下來。演化因地制宜塑造鳥鳴。

紅交嘴雀一直生活在常綠樹林中,四處搜尋松樹、雲杉、花旗松和鐵杉藏著種子的毬果。兩者之間的關係太長久,演化已經雕塑了紅交嘴雀的喙,方便牠啄食針葉木的毬果。牠結實彎曲的喙末端交叉,下喙鋒利的尖端扭向一側,上喙的末端彎向另一側。紅交嘴雀將喙的尖端滑進毬果的鱗片中,下喙向側邊一滑,頭部一轉,啪的撬開毬果,長長的舌頭順利取得藏在鱗片底部的種子。

紅交嘴雀對針葉木的喜愛,也在牠們的歌聲中留下印記。在風中搖曳的針葉木聲浪喧天,即使只是中等風力,也會發出怒吼。而且,除了夏季某些比較平靜的日子,這裡的風頻繁吹襲。在北美地面以上十公尺(大樹的高度)平均風力圖上清楚看見,一條強風帶覆蓋落磯山脈山脊。這裡的房屋一連幾天在強陣風下搖晃。登山健行彷彿在跟精力無窮的對手角力,尤其是從深冬到紅交嘴雀鳴唱的春季強風期裡。在歐洲和北美東部,最貼近的比喻是從海岸峭壁吹上來的暴虐強風:剛開始散步時還覺得心情舒暢,之後就會體力枯竭。

我的身體適應不良,樹木卻安然自在。它們彈性十足的枝椏順應氣流,彎腰低頭卸除風力。有別於低地的松樹,高山針葉木的針葉像鐵絲或尖刺,韌度增強,足以抵抗狂風撕扯磨損的力道。橡樹或楓樹如果長在這裡,枝椏就會折斷,樹葉會被吹落。高山針葉木強悍的針葉和柔韌的枝條在強風下發出的聲響,是這片森林所獨有,而這個聲響很可能塑造了紅交嘴雀的鳴聲。從風到樹,到鳥鳴聲。

事後我將錄音檔上傳到筆電。聲音播放時,有個圖表在捲動,呈現聲音頻率的變化。描畫在清晰背景上的細線,是紅交嘴雀的樂音結構。嘀啾啾,尖銳的上揚鳴啼,再兩個短促音符...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