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視覺型入門閱讀」系列再次出擊,以豐富、紀實的影像,深入產業現場。
★職人的口述記憶,紀錄「傳統產業」最後一代的匠人與台灣的美好年代。
★豆知識單元,帶你了解我們生活中木頭產品的價值。
★新一代設計師如何與產業接軌,最務實的產業入門教戰守則!
★認識最潮設計產品、訪問募資平台與室內設計當紅木器家具品牌的設計理念
北歐設計的簡約書櫃、日本的精雕漆器碗盤、美國壁爐邊的老奶奶搖椅……
你可知道,這些東西過去都出自台灣的工廠?
如果要把家裡重新裝潢,家具器皿大翻新,你會用簡約新潮的IKEA、溫潤樸實的MUJI、還是家具街裡老派但經典的中國式紅木櫥櫃?而當你在家飾店裡閒晃挑選時,是不是會一面想起爺爺奶奶家裡不起眼卻耐用的實木桌椅器具,卻一面為了清潔保養方便,選擇使用塑膠或鋼鐵,漸漸地家中少了一抹溫暖鮮活的褐色?
曾經,木頭材質的家具日用品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曾經,現在人人心儀的歐美日木製品有許多都是從台灣出產。台灣過去是世界上一流的木業加工大國,大量的林木資源、傳承自中日的高超技術,還有加上世界前三的木工機械工業,構築出傲視全球的榮景。只可惜因為長期代工沒有發展品牌,再加上生活型態改變、產業外移、政策限制等等因素,漸漸地,訂單少了,產業中的人們也面臨逐漸高齡化卻找不到接班人的窘境,相關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
為了讓木業再次重新活化,行人選定榫卯、跳台(車床)、曲木等三種實木加工最主要的技法,讓讀者從與日常生活最緊密相連的「細木作」家用品裡,看見最精湛的匠師技法,和最富生命力的木質紋理,然後發現不只物品本身具有高度美感與實用價值,背後所保留的技藝和產業鏈也一樣值得注目。
透過幾位投入實木加工業一輩子時間和心力的老師傅的故事,還有精美溫潤的木材與廠房攝影照片,讀者將會看見職人的人生和用心,他們經歷過什麼樣的時代,學起了什麼樣的技術,遇見了什麼樣的產業和生活轉折,以及持續從業至今,他們對木材和加工業抱持的是什麼樣的眷戀……於是我們會發現,職人不須往國外遠求,就存在於鄉里之中低調存在的大小工廠。除了職人故事,本書中也記錄了廠房中詳細的製作流程,讓好奇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讀者,可以「實地」了解自己手邊的器物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而在回顧人物與產業歷史的縱深之後,本書也不忘展望未來,介紹結合了既有實木加工技法與創新設計的木頭產品,是如何和產業擦出火花。
隨著本書介紹的人,我們希望能帶領大家重溫木質的美感體驗,和再度開始使用木製品的熱情。
作者簡介
目錄
重返木頭產業
第一部 看見交會的生命:經典技術
第一章 結構的力與美:榫卯
想心機弄機關:王登發
簡樸而精湛的智慧結晶
第二章 化方為圓:跳台
傳奇奇妙不可傳:江隆煙
車床的祕密
第三章 弧度的藝術:曲木
機械時代的技術者:張政義
影響世界的No.14號椅子
第四章 從原料到材料:製材
材積精算師:陳春發
實木、合板比一比
第二部 展現未來的產品:創新思維
人家概念
木趣設計
柒木設計
壹一
路力家器具
樂樂木
附錄一:詮釋與文獻
附錄二:參觀與體驗
附錄三:參考資料
感謝名單
內容試閱
材積精算師:大剖師傅陳春發
「你那支手機的寬度,我看大約兩吋多。桌上那冊筆記本,差不多久九吋左右。」只要說到尺寸,入行製材業將近五十年的大剖師傅陳春發,總是能毫不猶豫給出解答,如果金頭腦大賽、百萬大富翁一類的益智節目,只測驗現場來賓的目測能力,陳春發一定能夠毫無懸念,輕輕鬆鬆拿下冠軍。敏銳的眼力,正是老師傅在這行無可取代的超能力。
在製材廠裡,大剖師傅是公認最舉足輕重的角色。一株花了數十年育成,還大費周章從山上運送下來的樹木,得要靠著大剖師傅根據訂單開出的規格,目測再心算後,才能精準下刀「剖開」,讓表面不規則的原木,搖身變成有稜有角、可資利用的木料。
由於原木切割後,可資利用的板材與剩下的畸零廢料,價格差異實在太大,倘若大剖師傅下刀馬虎,不但菁華的木料會因此浪費,甚至還可能害製材廠蝕了老本——幾乎可以說,大剖師傅的良莠,從根本決定了一家製材廠的競爭力高低,不只老闆要為之煩惱,連接手裁切的小剖師傅,也都得仰仗大剖師傅將尺寸盤算好,預留未來切割損耗、乾燥收縮的空間,才能遊刃有餘地將木料切割成更精準的尺寸,如訂單所需送交客戶。
過去一名投入製材業的學徒,平均得要花上十多年,才有機會當上大剖師傅的助手,想要再晉身成為親自操刀的大剖師傅,二十年的等待往往跑不掉。一再謙稱自己沒什麼了不起的陳春發,卻只花了十年功夫,就站穩大剖師傅這個人人欣羨的位置,如今雇用他的正昌製材廠經營者梁國興,更是天天都在擔心,哪天陳春發退休之後,沒人扛得起這份重責大任該怎麼辦。
對在竹東鎮土生土長的陳春發來說,十三歲入行那年,剛好碰上這一行最好的時光。那時候,天然資源豐富的竹東鎮,發達景象不輸當代的科學園區。員崠子油田噴出的天然氣,就近成為玻璃工業的燃料來源,使台灣外銷的聖誕燈泡、玻璃飾品躍升全球第一;橫山鄉、關西鎮開挖的石灰石,送來竹東鎮研磨、攪拌後,塑造了水泥工業的發展契機;鹿場大山周遭的林場,則讓製材工業有了和前兩者鼎足而立的機會,加工後的木箱可以運送玻璃,板模則能供應水泥灌漿所需。與陳春發年齡相仿的親友,幾乎都恭逢了曾經號稱「台灣三大鎮」之一的竹東盛世,練就了一身技術厚底。
山林資源是竹東鎮發達的原因,卻也是讓它沒落的理由。對許多後進國家來說,開發老天爺賦予的自然資源,是追趕上先進國家最低成本的方式,然而一旦國民生活品質提升了,生態、環保意識也會跟著抬頭,1985年政府頒布全面禁伐原始林的禁令後,包括竹東在內,許多曾經受惠於林業發展的鄉鎮,都陸續走上蕭條之路。當製材工廠一一關門、外移後,徒有一身手藝和好眼力的陳春發,一度也曾黯然離開這一行,轉進鐵工廠裡討生活。
或許是天生註定要討這碗飯,轉業沒幾年,因為人才斷層,陳春發又被重新找回製材廠幫忙,相較於早年吃重的體力活以及臨場百出的挑戰,如今這位年歲更長的大剖師傅,工作內容反而從複雜變得單純許多。
「我們現在幾乎只剖造林而來的杉木,一天可以剖好幾百支,不像以前什麼樹種都要剖,剖到直徑超大的巨木時,好幾天才能剖完一支,光是幫原木翻個身,都要大費周章。」陳春發回憶道:「剖到不同樹種混在一起的雜木時,還要根據木材種類更換鋸刀。你要知道,木頭軟硬程度有別,我們推送原木的力道不跟著調整不行,硬木頭如果剖得太快,鋸齒隨時都有可能斷裂。」
除了製材樹種變得更單純外,科技進步也幫了陳春發不少忙,早年送材車得要靠著人力拖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