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劉先生的十二年瑞典駐地觀察與剛剛好文化剖析 | 拾書所

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劉先生的十二年瑞典駐地觀察與剛剛好文化剖析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歡迎你來我家玩,但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飯」
一位瑞典症候群男子的日常讀本

 

除了IKEA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關於瑞典,你還知道什麼?

 

每天Fika、放各種假、不加班、女權高漲、人際關係冷淡、美食沙漠、街道冷冷清清、稅高物價也高(薪水只有剛剛好)?

 

原來,害羞的瑞典人非常習慣和同事一起裸體蒸桑拿,金髮碧眼又高䠷的中年直男則是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原來,斯德哥爾摩「買房易、租房難」;原來,樓下鄰居若是獨居長者,劇本可能不是你想的「他獨居好久了一定很孤單」,或許是「他獨居這麼久了,一定很不想被人打擾」。

 

事實上,斯德哥爾摩不如紐約繁華、沒有倫敦的國際化、沒有巴黎的美妙浪漫、不像東京香港臺北生活便利,有許多的不美好不便利不發達更不能發大財,全年氣候還有許多個月不宜人居,表面上看似美好,實際操作難度卻很高。

 

從Stuck in Stockholm變成Stockholm is home,旅居瑞典十二年的劉先生最擅長講述瑞典不為人知的一面,且聽他以親身體驗,呈現最赤裸、令人訝異的斯德哥爾摩實況!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瑞典劉先生(劉晉亨)

 

臺灣高雄人,筆名「瑞典劉先生」,原以為人生就像許多人一樣北上念書工作,卻一不留神走得太北,自二〇一一年起深入寒帶國家一住至今。斯德哥爾摩大學媒體碩士畢,行銷公關專業,替營利與非營利機構服務過。專心體驗人生、讀書寫字之際也喜歡獨自旅行,已走訪六十個國家。關心性別、人權、勞權等議題,文章散見實體報紙與網路媒體,也擁有自己不定期更新的Podcast節目「瑞典劉先生的頭殼」和臉書專頁「瑞典劉先生」。

 

FB 「瑞典劉先生」  

IG 「the_david_liu」

Podcast「瑞典劉先生的頭殼」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真實的瑞典魅力/吳媛媛
前言  我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CHAPTER 1 瑞典模式,啟動!
斯德哥爾摩各區指南
不搬一次,不長一智
你不能在我家吃晚飯
一起工作、一起桑拿
瑞典特產:被動式攻擊
「剛剛好」的中庸之道
不需要成為鑽石
勞工、工會與罷工
三十二%所得稅的育嬰假

 

CHAPTER 2 顏色、性別與平權
讓這個世界擁有更多顏色
當安德烈老師改了名字
她們教會我的事
最弱勢的族群
斯德哥爾摩同志大遊行

 

CHAPTER 3 獨居之城
平衡式擇偶
開與不開的關係
我們不結婚,好嗎
獨居的美麗與哀愁

 

CHAPTER 4 瑞典不是烏托邦
上流社會
我們都是瑪莉亞
「色盲」的種族融合政策
當穆斯林家庭成為國家電視劇主角
你的瑞典不是我的瑞典
左右為難的瑞典國旗
民族自豪背後的自卑

 

CHAPTER 5 非主流瑞典
最低調的音樂大國
不及格的環保模範生
一介臺灣平民接見皇室
瑞典的軟性抗疫
新冠國族主義
戰爭的重量

 

後記 瑞典是我的(永遠的)家嗎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文推薦
吳媛媛〡瑞典觀察作家

 

◎瑞典愛好者誠摯推薦
劉致昕〡podcast「不好意思請問一下」主理人
dato〡旅行、生活作家
敏迪〡「敏迪選讀」主理人
讀者太太 Mrs Reader〡作家、職涯教練

 

因為出差的關係,有次,幸運地有機會與劉先生在斯德哥爾摩街頭散步。那是我倆從海陸新兵訓練相遇之後,時隔數年後的敘舊。一步一步之間,他帶領我在街頭上觀看、聽見、讀懂他住的這座城市,那個對大部分臺灣人來說的美麗新世界。但這另一位劉先生,看的不只是美麗的外殼,從稅、自殺率、職場、人際交往,我們走著走著,他一個一個故事帶我走進這座城市的內裡。如今這本書出版了,每個人都有機會與劉先生散步斯德哥爾摩街頭了。在他多年來看見的、記錄的,以及經歷的故事中,或許,你也會和我一樣,從中找到自己尋找許久的人情風景。
──劉致昕/podcast「不好意思請問一下」主理人

 

還記得當年誤打誤撞選了斯德哥爾摩當成旅行的一站,沒做功課就出發的結果反而迎來更大的驚喜,我站在鬧區街上整個人心花怒放,一下子就對這座城市投注滿腔熱情與喜愛。
從草創時期粉絲團一路追隨到個人第一本著作,瑞典劉先生分享的事物挑起我對旅行始終不夠滿足的渴望。旅途中,我能看見的是車站外聖克拉拉教堂塔尖,能體驗的是路面電車上的咖啡車廂,但除了這些我已親身感受過的事物以外,在瑞典劉先生文字裡最珍貴的還有那些不住瑞典就一定不會看見的生活風景。他為我補足「最孤獨的城市」裡的日常樣貌,從自身出發,聊身邊大小事,談職場互動、觀察風土民情,解析瑞典人思考問題的切角,還有面對事物的看法以及私密的內心糾結。
一邊讀著《斯德哥爾摩宜居指引》,我一邊開始查起機票,心想「既然一時半刻無法去住,那就去旅行吧」!就這樣,我急欲出發的心又開始加速滑行,看來不再次飛抵瑞典,還真難以撫平斯德哥爾摩在我心裡分貝最大的呼喚。
──dato/旅行、生活作家

 

和劉先生見面之前,我已經是他的粉專「瑞典劉先生」的上癮者。只要粉專有新貼文,我總會放下手邊工作,讓自己進入空杯狀態,只為沉浸在他的溫柔文字當中。劉先生的文字有畫面,彷彿你人就在瑞典享受各種體驗。體驗不僅在於北歐國家的美好風景或是耳聞的高社會福利,更是在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中,了解深埋在高幸福指數底下的隱憂,以及各種左中右派價值觀的爭辯和攪動。臺灣人總覺得北歐什麼都美,這本書是個大好機會,讓我們得以透過瑞典劉先生的眼睛,帶著我們從臺灣人的視角,窺見那個我們尚未認識的瑞典。
──敏迪/「敏迪選讀」主理人

內容試閱

不需要成為鑽石

我曾任職於一個非營利組織,人數很少,在瑞典的只有二十人,而且大部分同事都是瑞典人,和我之前待的各種國際大公司很不同。

某個周一早晨,我例行性地向全公司報告上周完成的事項。因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順利完成了一項很繁重的計畫,我難掩興奮,脫口而出:「在一定的壓力之下,煤炭也能成鑽石。」會議室的同事們先是錯愕了幾秒鐘,然後開始爆出零星笑聲,最後成為哄堂大笑,讓在臺上的我不知所措,「我說的是真的啊」。

事後,CEO邊笑邊跑來和我說:「你好有亞洲『虎媽』風格,你從小就是這樣長大的嗎?」另一個經過的同事跑來附和:「我要把你早上說的那句話寫在冰箱便條紙上!」,然後陸陸續續又有同事過來和我嬉鬧,讓我整天都哭笑不得,頓時成為辦公室的焦點。

午餐時間,我請一位瑞典同事替我解惑。這位同事來自瑞典北方,不管從名字、姓氏、膚色髮色、身高身材來看,統統都是教科書等級、印象中最典型的瑞典人。他笑笑地和我說,在傳統瑞典人的世界裡,我早上說的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有點不自在,因為沒有人需要成為鑽石。

雖然我說的鑽石,並不是指我自己。

那時我被指派訓練一群年輕創業家的口條與簡報技巧,要在短短幾星期內讓他們在臺上自信地對臺下準備砸錢的投資人發表演說。這些創業家絕大部分年紀都比我小,不管是在臺上還是臺下都非常靦腆生疏。第一次和他們見面時,我請大家一一上台,在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發表三分鐘演說。一輪結束後,我只記得自己想立刻逃離現場、逃避一切,因為他們的表現實在是太差強人意,一想到只有三周時間化腐朽為神奇,我就壓力滿滿;要反悔卻已來不及,而做不好的話,就是自砸招牌。

我開啟了生存模式,設下既嚴格又滿檔的課表,除了要求大家在繁忙工作之餘按表操課,還逼迫他們在每次練習後說出彼此該改進的部分(相信我,這對瑞典人來說,簡直要了他們的命)。終於,在我的努力不懈逼人與他們的努力不懈練習之下,最終的成果發表會算是小有成績。

不管是課業還是職場,對於習慣緊迫高壓的臺灣人來說,這應該不是什麼大事,畢竟誰不曾經歷挑燈夜戰苦讀;若像我一樣三十五歲上下的人,甚至或多或少經歷過「少一分打一下」的學生時期。我們把磨練當飯吃、吃苦當吃補,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但訓練這十幾位瑞典年輕創業家時,他們「寬以待己又寬以待人」的佛心態度,有好幾次都讓我接近抓狂,真的好想像八點檔裡演的那樣,雙手抓住他們的肩膀努力地搖一搖,看看能不能把他們搖醒。表現成這樣,他們真的覺得自己可以上臺對投資人推銷新創嗎?

文化不同,民族性自然大相徑庭。的確,煤礦在高壓之下可以變成鑽石,但或許煤礦沒有想要成為鑽石。

***

我想起了那個冬雪未融的午後,太陽難得露臉,幾位亞裔媽媽聚集在斯德哥爾摩的咖啡廳「Fika」――這個瑞典詞的意思是享受悠閒的咖啡聊天時光,其中一位中國媽媽卻憂心忡忡,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贏在起跑點。

「我兒子數學特別優秀,但學校教得太簡單了,我想讓他多學一點,可是瑞典沒有資源給他啊,校外也沒有機構可以送去。」不只如此,她甚至被老師善意提醒,兒子在班上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

「你說我兒子上課不專心,怎麼不檢討是學校太沒競爭力,讓他覺得無聊呢?」

典型的亞洲家長擔心,對比瑞典的「齊平式」教育,格外矛盾。

瑞典是一個帶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民主國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