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 拾書所

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 449 元 原價 499

內容簡介

我們離不開石化,也為石化付出代價,石化業不該是犧牲的體系。

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

它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

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

 

✦✦ 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 ✦✦

✦✦ 《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 ✦✦

 

▪「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

★榮獲2019年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新聞數位設計競賽銅牌獎

★勇奪2018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入圍2018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是國際重要獎項,得獎者多為紐時、衛報等英美一流媒體﹞

▪「看見高雄土地傷痕:五輕系列與高雄旗山系列」

★榮獲2016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一九八七年七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三年二個月的圍廠行動。一九九四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臺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二○一一年四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臺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二○一四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百二十一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

從一九六八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

報導者從二○一五年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三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

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八九一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序文

第一部    石化地帶:經濟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1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年,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第2章    反五輕與社會變革的年代
1圍廠、街頭、烽火連天:反公害運動大串聯
2那些年,我們參與的失敗
第3章 我在高雄煉油廠的日子:三位工人的命運交叉點
※圖輯一:五輕關廠工人的最後一天
◎臺灣石化地圖:從一輕到六輕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科學戰爭與六輕二十年總體檢
第4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
2空汙傷害可訴諸法律嗎?雲林台西的七十四個提告者
3隱藏的受害者:彰化台西村以文化成為焦點
※圖輯二:後南風
第5章  六輕二十年之科學戰爭
1六輕汙染羅生門——誰的檢測才算數?
2六輕汙染無定論?當科學遇上健康風險
【BOX】台塑集團:六輕已設置八層空汙防護網
第6章    六輕二十年總體檢
1六輕總體檢一——空汙數據,請問是真話還是假話
2六輕總體檢二——政府監督失靈:重設工安基準線
◎六輕石化王國是怎麼煉成的?

第三部    南方,持續犧牲的體系
第7章  如何移走一座石化廠:後勁面對的三次危機
第8章    我家住在全國最大汙染場址旁
第9章    高雄環境難民大風吹
1填海造陸,升起一座石化孤島:大林蒲
2石化巨蟒纏繞四十年:窒息的林園
3失憶的汙染歷史,被抹除的遷廠承諾:大社

第四部    與石化共存的未來:產業轉型與新公民行動
第10章    石化產業的未來與轉型——專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
第11章    沙地上的怪獸電力公司

後記 科技下的風險失明症

各界推薦/推薦序

【跨界推薦】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杜文苓/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

林生祥/金曲獎與金馬獎音樂製作得主

侯文詠/作家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温貞菱/演員

詹長權/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鄭有傑/《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導演

內容試閱

第一部 石化地帶—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一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年,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一九八○年七月,行政院長孫運璿出席國家建設研究會,宣布關於石化業的新政策,正在興建中的四輕完工後,不再興建下一座輕油裂解廠,短期內不再擴充石化工業。同時間經濟部鬆綁管制,一九八○年六月核准台塑、南亞、台化等私人企業到海外設廠,鼓勵石化業中游外移。上游的輕裂廠停止量的擴充,政府也鼓勵中游的塑膠加工業外移,這是一九八○年代初期政府關於石化業的政策。

在七○年代,石化業中游塑膠製品以及人造纖維原料的大量外銷,形塑臺灣出口導向的產業方向,帶來巨大的經濟產值,促進臺灣經濟的起飛。在七○年代末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飆漲,對仰賴原油進口做為原料的石化業影響甚鉅,日本決定將石化工業列入夕陽產業,臺灣地小人稠,自然資源有限,也決定不再發展高耗能高汙染的石化產業。

一九八二年行政院通過四年經建計劃,除了不興建五輕,更進一步定位石化業的基本原料以內需為主,不再追求外銷,也不只一味生產低附加價值的五大泛用塑膠(指PE、PVC、PS、ABS、PP),而是投入更多研發經費,朝高值化(高附加價值的特用塑膠)轉型發展。

四十年前的一九八○年代,森林中有兩條路,其中一條是輕裂廠止於四輕,往高值化發展,卻因不可預測的因素:一九八四年孫運璿中風而終止。繼任的閣揆是俞國華,先前擔任經建會主委時就主張石化業要繼續擴張,四輕完工(一九八四)之後又規畫興建五輕,同時在一九八六年開放民間興建輕煉廠,於是有了台塑六輕,於一九九八年投產。有六就有七,八也隨之而來。七輕、八輕(國光石化)如果不是環保抗爭的不斷推擋,石化就會插旗在台南七股、彰化大城這兩處生態豐美的濕地,臺灣西海岸的輕裂廠將更為密集。

經濟學家瞿宛文寫於一九九四年的文章〈水資源與石化工業〉裡說:「十多年前不興建五輕的決定,讚今日的氣氛中看來,幾近勇敢。事後來看至少它具有產業政策式的考量和作為。」

森林中卻選了另一條路,使得四十年後,六輕營運二十年的環境難民繼續生成,而石化高值化發展仍停留在起步階段,臺灣的石化業猶然以生產大宗泛用塑膠為主,四十年的時光,彷彿原地踏步地空轉。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與科學戰爭

第一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1-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

一九九八年正式投產的六輕,在二○一八年營運屆滿二十週年。六輕所在地麥寮居民的態度歷經了幾度大幅轉變。從早期熱烈歡迎,到二○一○年六輕大火時圍廠抗爭,再到近年「廠鄉一家親」密切互動。這條「富可敵縣」之路,麥寮究竟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二○一七年中秋節前夕,六輕廠區入口的「小白宮」廣場鑼鼓震天,鞭炮聲大作,台塑麥寮管理部副總經理陳文仰率領六輕主管,列隊恭迎跨海來臺的大陸湄州媽祖。舉香祭拜祈福後,陳文仰對在場的記者強調:「麥寮、六輕都會更順利,尤其六輕在媽祖庇護之下將來會更好,絕對不可能再發生工安事故。」

湄州媽祖車隊隨後轉往麥寮信仰重鎮拱範宮,晚間進入在拱範宮停車場舉辦的三立電視臺「超級夜總會」現場。這場由台塑集團贊助三百萬元的中秋聯歡晚會,主持人澎恰恰、許效舜在臺上賣力演出,臺下民眾舉手點歌時也相當配合地盛讚:「六輕來麥寮後,大家都過得很好。」

二○一七年十...

Brand Slider